陇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40%)、必修②(6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B.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人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传承是中医药的命脉所在,创新则是中医药的活力之源。中医药的创新,既包括对秘方验方加以更新创造,又包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中医药、完善中医药、振兴中医药。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古老的中医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的分析,医生为病人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支撑,中医药疗效也得到客观真实评价。大数据、互联网让中医药服务变成数字化医学,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的应用让中医药诊疗规律得到总结、优化,多学科、跨行业合作正在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摘编自求是网《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材料二:
2020年6月13日,以“从中医药抗疫成果看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于文明强调,一要坚持传承创新发展,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二要坚持安全有效的根本要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坚持中药质量安全有效根本要求,突出质量优先,不断提高中药质量,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要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彰显我国卫生健康发展显著优势,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摘编自《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举行》,《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三: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的新冠肺炎发病率、死亡率之低和治愈率之高,为各国瞩目。
西医往往无能为力的非典、艾滋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中医凭其辨证论治特征,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相比西医过多依赖医疗设备和药物,中医防治的灵活方便能更好解决基层民众的医疗问题,且显著降低医疗成本;对于西医预防保健的欠缺,中医治未病更具有独到优势。
中医和西医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医学。生命至重,需要两者互学互鉴、互补短长。此次中国的抗疫实践也再次证明,当前最好的医学是中西医互补的医学,而最好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当是中西医互补的体系。
面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大力发展中医药,补齐中医药短板,与西医药互相补充,擦亮公共卫生体系的中国特色,既是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所需,也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之责。
(摘编自《用中医擦亮公共卫生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能有效阻断轻症转为重症,促进病人康复。二是中医药救治应当有自己的阵地,方能显身手。此次武汉保卫战,国家中医药局历史上首次成建制派出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重症病区,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三是坚持中西医结合,显著提高了重症救治效果。
中医药在充分发挥疫病防治独特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中医药在我国疾控体系中基本缺位,中医院的基本建设、条件设施、人才储备等还不适应传染病防控需要等。
(摘编自张伯礼《中西医结合助力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新冠肺炎发病率、死亡率之低和治愈率之高,得益于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这也是我国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
B.对于非典、艾滋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西医往往无能为力,而中医却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这说明中医优于西医。
C.为了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我国亟须解决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D.此次武汉保卫战,国家中医药局历史上首次成建制派出国家中医医疗队,中医药救治有了自己的大显身手的阵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相关内容,为我们指出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B.材料三结合中国的抗疫实践,对中西医药进行对比,证明中西医互补是当前最好的医学,指出公共卫生体系也应当中西医互补。
C.材料四中,此次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D.通过材料四的介绍可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够完善,中医药在我国疾控体系中基本缺位,中医院的人才储备不足。
6.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医药事业?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名 医
侯发山
张寒玉是个医生,在当地小有名气,行医一辈子,曾收治无数危在旦夕的病人,并一一挽救了他们的性命。
靠山屯的刘二嫂,背上生了个疮。当初她慕名找到张寒玉,张寒玉“望、闻、问、切”一番后,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张大夫,我这疮厉害吗?”刘二嫂吓得脸色苍白。
张寒玉说:“你这疮外表看着不咋样,也感觉不到有多疼痛,实际病毒已经侵入很深了……”
刘二嫂紧盯着张寒玉的脸,说:“还有救吗?”
张寒玉吸了一口气然后徐徐吐出,说:“幸亏你来得及时,再不救治就坏大事了。”
刘二嫂的脸色这才变过来。
张寒玉一边配制药膏,一边安慰她:“治疗起来比较麻烦……但是,你放心,包在我身上,不出三个月便可痊愈。”
“要治好得三个月啊?”刘二嫂吃了一惊。
张寒玉笑了笑说:“俗话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你别急,干啥事都得有个过程。特别是你身上这疮,需要平心静气,千万不能急躁……”
刘二嫂懵懂地点点头。
三天换一次药,刘二嫂往张寒玉的诊所跑了几十趟,终于治好了背上的疮。
有一天,南河村的王老伯忽然患病了——昏迷不醒,气息微弱。他的儿子来福吓坏了,忙去叫张寒玉。农村有个习惯,上年纪的人病了,一般不往医院去,怕有个三长两短死在外边,因此说,都是叫个医生上门诊治。王老伯八十多岁了,自然不宜往医院去。
张寒玉给王老伯号了脉,听诊器听了心跳后,有点为难地对来福说:“你爹这病有点麻烦……还是及早准备后事吧。”
闻听此话,来福眼里的泪就掉下来了$张医生,求求你了,俺爹吃苦受累一辈子,好日子才刚刚开头……”
张寒玉叹口气,说:“那我就试试看吧……咱事先说好,你爹这病我可是没一点把握,出了差错你不能怪我啊。”
来福忙说:“人的命,天早定……不怪您,不怪您。”
就这样,张寒玉每天早晚各去一次,去给王老伯输液。
听张寒玉那样说,来福心里也没底,一方面让张寒玉给老爹治疗,一方面给老爹准备后事,请人裁缝寿衣、做棺材。张寒玉看到了也不予理会,只管按自己的意思给王老伯治疗。
张寒玉给王老伯输了十多天的液,竟然把王老伯给看好了,而且又活了多年。
似此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再枚举。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说张寒玉医术精湛,诊所墙上的“一代名医”的锦旗名副其实。当然,这面锦旗是病人痊愈后送来的,其他锦旗还有好多,张寒玉独独挂了这个。
张寒玉去世后,他的儿子张小玉接手了诊所,继续行医看病。
张小玉自小跟随父亲行医。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一方面苦读药书,一方面接受父亲的教诲,因此学得一身本事。
日子平淡如水,一天天过去了。转眼就是五六年。
诊所的生意不如父亲在世时,连全家人的衣食住行都解决不了,有时一天一个病人也没有。妻子就劝张小玉改行,关了这个诊所,做生意去。
张小玉苦苦一笑,说:“我就会看病,你让我干什么?!”
妻子讥讽道:“你会看病?你会看病怎么没有病人找你啊?”
张小玉白了妻子一眼,抑扬顿挫地吟道:“但愿世上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妻子冷冷一笑,说:“别给我拿腔捏调。并不是人无病,是人有病不来找你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张小玉反问妻子。
“因为你没有一点名气!”妻子没好气地说,“都说青出于蓝胜于蓝,说起来你也是得爸爸的真传,医术咋没有一点长进呢?”
张小玉呆呆地看着墙上那个“一代名医”的锦旗,良久无语,末了找个凳子上去把锦旗扯下来,扬言要一把火烧了。
妻子没有理会张小玉,气呼呼地说:“要么你关了这个诊所,要么咱们离婚。”
张小玉重重地叹了口气,说:“老婆,我跟你说实话,我的医术确实比爸爸高。”
“简直是笑话,你的医术高?你说说看,你挽救了几个人的命?”妻子质问道。
张小玉盯着地上的锦旗,头也不抬地说:“我的医术高,是因为可以防患于未然,病人刚得病,我一两服药就能给治好,防止酿成大病。爸爸呢,等到病人病入膏肓,才下猛药,病人起死回生,以为他是神医。)
“真的?”妻子似信非信。
张小玉说:“靠山屯的刘二嫂那年得疮,本来一只鸡的钱就能药好,父亲非让人家花了一头猪的价钱。还有,南河村的王老伯那次得病,其实没啥大事,输两天液就好,父亲非给人家输了十几天……父亲曾说,这样才显得人有本事,人才信服他。现在,我终于明白他老人家的话有道理。”妻子捡起地上“一代名医”的锦旗,抖了抖上面的尘土,说:“小玉,再挂上去!”
张小玉不解地看着妻子。
妻子深情地说:“小玉,我错怪你了……这面锦旗是给你挂的,你才是一代名医!”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眉头紧锁”“吸了一口气然后徐徐吐出”等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为张寒玉渲染病情和后期治疗做铺垫。
B.小说语言极具生活气息,人物对话贴近日常生活,恰当的引用又契合人物性格,在表达上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可感。
C.小说以“名医”为题,在两代医生治病态度的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名医。
D.小说选材构思精妙,详略得当:详写张寒玉成为“一代名医”,略写张小玉为人看病,深化了医术传承断档的主旨。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妻子”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6分)
9.人们常说“医者仁心”,请结合小说中两代名医的经历,谈谈你对“仁心”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望”是“既”与“望”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农历十五日,“既望”见过了望日,也就是农历十六日。
B.“斗牛”是古化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
C.“美人”是个多义间,“望美人分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员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文中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12.对《赤壁赋》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人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②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时为辽国都城。②辛夷:香木名,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身在向北的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一个“疑”字与尾联遥相呼应。
B.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雨水催成,生动地裁就一幅田园图画,壮阔浓艳。
C.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国土的热爱。
D.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风格含蓄凝练,本诗经作者精心锤炼,构思新奇,感情深沉。
15.请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 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 郑风》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孝经》说:“移风易俗,善莫于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因为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所以只要是真正的美,就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 )。小小一团面,被塑造出形状____________,图案____________的月饼;薄薄的一张纸,会被剪成____________的窗花。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的多重表达,才能创造出为人民____________、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那应该是闻声而令人心从、润物细无声的产品,能够唤起民众对于节庆活动自发、自觉、自愿参与的产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各异 多变 精美绝伦 喜闻乐见
B.各异 变化 精美绝伦 脍炙人口
C.异同 多变 美轮美奂 喜闻乐见
D.异同 变化 美轮美奂 脍炙人口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创造的魅力是无限的 B.因为喜爱美食
C.中华民族是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民族 D.美的影响力巨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真正的美,就一定不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
B.只要是真正的美,就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
C.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的,一定是真正的美,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
D.之所以真正的美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是因为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人类为什么钟情火星?火星,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取“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自古以来就牵动着人们的好奇心。 ① ?这是一个全人类的疑问。美国对火星探测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长足的进步。乌托邦平原可能存在过古海洋,是探测火星潜在生命存在证据的绝佳地。如今,毅力号和祝融号肩负使命,正在努力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而那个秘密也许就藏在某个地方,我们正无限接近这个宝藏。
“宜居带”是指在一颗恒星周围的一定距离范围内, ② 。由于液态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如果一颗行星恰好落在这一范围内,那么它就被认为有更大的机会拥有生命或至少拥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环境。据估测,太阳系宜居带的范围在距离太阳0.87~1.67个天文单位之间,位于这一区域内的行星可能在地表存有液态水。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52个天文单位,十分接近这个宜居带的上限,因此火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③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每一语段的内容。要求:每段不得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③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习近平2021年新年贺词
你对以上材料有何理解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陇县中学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原文说“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可见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不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2.C(“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结合“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等分析,文章并不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3.B(A“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第一段“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可见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D“故”字强加因果,原文是“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4.B(曲解文意。“这说明中医优于西医”说法错误,原文是“西医往往无能为力的非典、艾滋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中医凭其辨证论治特征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说明在重大传染病上中医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能据此就说中医优于西医。)
5.A(无中生有。“为我们指出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错误,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6.①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②坚持安全有效的根本要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③大力发展中医药,补齐中医药短板,与西医药互学互鉴、互补短长。(每点2分,共6分)
7.D(“深化了医术传承断档的主旨”错误,小说意在赞美张小玉及对其真正的名医的重新定义。)
8.①夫妻吵架推动了情节发展;②妻子对丈夫前后态度的不同,衬托了张小玉正直的人物形象;③两人对话及文末妻子“捡旗”的动作深化了小说赞美张小玉的主旨。(每点2分)
9.①救死扶伤的爱人之心,不论小疾还是大病,都给予医治,从这一点上说,父子二人都具有仁心。②甘于清贫的高尚医德,张小玉行医,“连全家人的衣食住行都解决不了”,但他甘于清贫,这才是真正的仁心。③坚守道义的仁德之心,张寒玉为了钱财和名气,小病当作大病治不算仁心—长小玉能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有道义之心。(每点2分)
10.C(参考标点: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1.B(“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错误,应该是“‘斗宿’和‘牛宿’之间”。)
12.B(“生出积极人世的念头”理解错误,没有“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应是感叹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
13.(1)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与……结伴;“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朋友、和……做朋友;“属”,劝酒、敬酒。各1分)
(2)我们返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并休息。(“反”,返回;“听”,任凭;“止”,停止;“休”,休息;“焉”,那里。各1分)
14.B(“壮阔浓艳”应是“清新明丽”)
15.尾联写回头却不见辛夷开放,才始觉看花是在去年,借此表达了诗人国土被占的愤懑和收复国土的理想。(2分)诗人以不见辛夷花作结,同开篇的疑身于“旧山川”相呼应,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饶有新意。(2分)尾联自然精巧,语言含蓄,平实的笔触中蕴含着深沉蕴藉的情思。(2分)
16.(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17.A(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各不相同;异同:不同和相同之处;多变:不同种类的,各式各样的,多样化的;变化:事物在形态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或房屋装饰精美漂亮,对象不符;精美绝伦: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喜闻乐见:喜欢听见,乐于看见;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对象不符。)
18.C(从上文的“艺术是人类……”过渡到下文的“中国民间面塑和剪纸艺术”的陈述。)
19.B(只要……就……所表达的充分条件及下句“而这份喜爱”语意衔接。A项“而”前后不构成转折或并列关系;C项“一定是”太绝对;D项后句与前句不构成因果关系。)
20.①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经出现过生命 ②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 ③是可以允许生命存在的(6分)
21.第一段:人类不断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得分要点:人类探索 是否存在 生命)
第二段:火星处在宜居带中,位置重要。(得分要点:宜居带位置)(5分)
22.【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第一句是说“宝贵青春与胸怀志向”,要把个人同民族、国家、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的青春(人生)才壮美动人;第二句是人生短暂与珍惜时光;第三句是讲我们党走过百年风雨,创造伟大成就,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党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不可不谈。学生需要结合材料,阐述自己对高中生活,对未来规划的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悟来谈。
【参考立意】勇敢地承担起祖国的重托;担当历史重任,书写人生华章;肩负使命,放飞青春梦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最是奋斗动人心;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