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25 活 板
沈 括
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留意某些词在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思,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抓住说明对象及特点,分析段落间的逻辑联系并堂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精神。
学习目标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精通多学科知识,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其代表作有《梦溪笔谈》《良方》等。
作者介绍
《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这部作品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共收录记述609条(其中自然科学类189条,人文科学类420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化学、物理、水利、建筑、医药、文学、艺术、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本文就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知识链接
1.订正字音
毕昇(shēnɡ) 蜡和纸灰(huò) 炀之(yánɡ)
字平如砥(dǐ) 更互(ɡēnɡ) 以纸帖之(tiè)
贮之(zhù) 燔土(fán) 用讫(qì)
群从(cónɡ) 宝藏(cánɡ)
检查预习
2.通假字
(1)活板(同“版”,指印刷版)
(2)药稍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
为液态)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同“以”,用在单纯的
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4)若止印三二本(同“只”,仅)
3.古今异义
古义:边缘。例:薄如钱唇。
今义: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
古义:指堂兄弟及诸子侄。例:其印为
余群从所得。
今义:指许多人跟从。
群从
唇
4.一词多义
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
瞬息可就(动词,完成)
就
则以纸帖之(tiè,名词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名词,标签)
帖
5.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
(3)用讫再火令药镕(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6.文言虚词
为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表目的,可译为
“用来”)
以
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
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介词,表被动)
其法(代词,指活字印刷)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
铁板)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代词,他的,指毕昇的)
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不若燔土(如,像)
若
其
7.文言句式
(1)省略句
火烧令坚(“令”后省略了宾语“之”,指字印。)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置”后省略了介词“于”。)
(2)被动句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为……所……”表示被动。)
重点句子朗读停顿指导。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
4.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每一字/皆有数印
朗读指导
6.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有奇字/素无备者
8.沾水/则高下不平
9.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简述活字印刷术发明前,我国雕版印刷的发展历史。
第二段:交代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具体叙述活字印刷的制作、效能、使用、贮存情况及不用木刻字印的原因。
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
整体感知
2.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
第二层:活版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
第三层: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
第四层:活版印刷的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3.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归纳全文的内容。
文章重点介绍了由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制作和使用流程及显著效果。
1.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本文开头为什么要先介绍雕版印刷?
在介绍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作者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字印刷术做铺垫。
内容探究
2.阅读第2自然段,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什么身份的人?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2)活字印刷是如何操作的?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3)为什么用胶泥作字印?不继续用木头刻字?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4)活字印刷有何好处?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5)现代汉语中常用汉字有3500个,那时,常用字也不会少,排版时这么多的字怎样才能迅捷方便地找到呢?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6)遇到没有的字怎么办?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3.简要赏析第3自然段的内容。
本段交代活版的下落,与第2自然段开头一句相照应。“至今”以作者写作时间充分证明活字印刷术为毕昇所创制是确凿无疑的;“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印(字模)的精心收存。
1.作者是怎样介绍雕版印刷的历史的?
对于雕版印刷的历史,作者使用了“尚未”“始”“已后”“皆”这几个关键词。在“盛”字前使用“尚未”一词,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雕版印刷唐朝时已有,但还未普遍应用;“始”字说明冯瀛王时期雕版印刷才开始推广应用;“已后”一词明确了普遍应用的时间;“皆”字说明应用范围的广泛。
品味赏析
2.第2自然段开头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庆历中”交代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布衣毕昇”点出发明人及其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又”字呼应上文,表明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的源流关系,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活字印刷术的详细介绍。
3.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1)打比方。如“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2)作比较。如“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3)举例子。如“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4)列数字。如“每字有二十余印”。
4.第2自然段最后补充介绍了什么内容?
补充说明不用木头制作字印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印的优越性,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拆版之“活”。
全文突出了活字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活”,那么“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这个“活”字具体体现在活版的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每字为一印”,字印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做法是活的;用讫拆版,便于下次排版印刷时使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字印的活用,体现了活字印刷术的灵活性。
鉴赏评价
指南针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纺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选自选自《梦溪笔谈》)
拓展延伸
《活板》以活字印刷术为说明对象,紧扣“活”这一特点来进行说明,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以及其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言文。翻译时,一般运用的是直译法。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当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准确、完美。
总 结
雕版印刷的历史: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制字: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
制作 排版:设版、密布字印
活板 活字印刷术的情况 制版:烧版、平字 聪明才智
印刷效能:两版交替——高效 创造精神
补充介绍:一字多印、奇字旋刻、分类
贮存、不用木刻字印的原因
活版下落: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结构图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