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金色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金色花》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8 22:2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金色花》教学设计
课型:阅读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对象:七年级
金色花
【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诗。《毛诗序》称诗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简言之,就是自然感动了诗人,诗人去描绘自己内心映照下的自然。具体到《金色花》,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在变成金色花后和母亲的一系列互动中体现出来的,孩子在大半时间内都躲藏起来,但他的爱却没有消退过。要理解本文的独特之处,还应当了解泰戈尔有些悲凉的人生经历。他自少年时代起,母亲、五嫂、妻子、次女等挚爱的亲人逐一离世,这对他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无论他经历过多大的痛苦,但这份爱不会消失,这就构成了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题。
【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到现代诗歌。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缺乏概念,但由于本诗文字温暖浅显,学生阅读难度不大,可以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和感受,鼓励学生多多表达,并适当就想象和诗歌语言特点做一些点拨,但不必要讲授大量的知识。同时,这也是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需要通过本诗的教学去唤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关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整体感悟诗歌内容,抓住有表现力的词句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
3.通过选择和比较,理解诗歌中母亲子间爱与默契,体会蕴含在平凡小事中的温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悟诗歌内容,抓住有表现力的词句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选择和比较,理解诗歌中母亲子间爱与默契,体会蕴含在平凡小事中的温情。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材、粉笔、黑板、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预习任务】
熟读课文,圈划批注;提出预习中的问题。
【教学资源】
泰戈尔生平相关资料、诗集中的部分作品、图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一:畅谈感受,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活动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印度诗人泰戈尔(PPT出示泰戈尔的照片),说说你对他的第一印象。我们再来看看他的代表作(PPT出示《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活动
看屏幕,感受,表达。
预设:泰戈尔看起来很温和、很睿智等,他的作品很有自然的美感和宗教意味。
教师活动
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他的一首散文诗《金色花》。
设计说明:
直奔主题,导入简明。诗歌在悟,有时候无须多言。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丰富的读诗经验,但是感觉相当敏锐。本节课以“感受”开启教学,让学生由图而感,由名而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感官和思维,为品读诗歌做好铺垫。
环节二:品读结合,深入感知(20分钟)
1.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金色花》。
(2)抽一列学生读一读最喜欢的句子。
(3)用一个词概括感受。
2. 教师活动
(1)板书学生的初感受
(2)简单小结:一首小诗,大家读到了温馨、读到了爱与亲情,真美,真好!
(3)引导:这么温柔美好的时刻,如果你能进入其中,你更愿意成为那个母亲,还是愿意成为那个孩子呢?
3.学生活动
(1)独学: 细读诗歌,圈点勾画,独立思考。
(2)助学:主持起立,全班分组,五人成团,提高效率。
(3)群学:每组同学在3分钟之内,结合诗句,阐释观点。在对方发言时,注意倾听。两组都分享完后,请主持人总结。
(4)分为孩子和母亲两个角色,合作朗读改编后的诗歌
孩子: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孩子: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孩子: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母亲:当我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你身上来的。
母亲:当我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我的头发与膝上时, 你便会将你小小的影子投在我的书页上,正投在我所读的地方。
孩子: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孩子: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母亲:“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4. 教师活动
(1)适时点拨
(2)结合学生提到的孩子和母亲的特点,适当板书。
预设:孩子——调皮又懂事,爱妈妈,做祷告时为妈妈送去花香,读书时为妈妈遮阴,拿灯去牛棚时怕妈妈担心变回原形等(母亲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肯定时刻都有花相伴,爱无处不在,母亲在读《罗摩衍那》时,“我”知道她读到了哪里,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母亲,为什么回到母亲身边时就要求她讲故事,与母亲撒娇,分离得太久,渴望得到母亲的爱)
妈妈——善良(祷告)、美丽,也深爱着孩子
(3)总结:通过想象来展现两者间的温情互动。爱,美在是相互的。
设计说明:
诗歌重在学生的个体感悟,先由学生自谈感受,符合诗歌教学的特点,也是对学情的再次把握。然后以“你更愿意成为哪个人物”来带动学生对孩子和母亲形象的理解,并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力,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教师再通过点拨,让学生理解爱的相互性。
环节三:比较阅读,交流碰撞(14分钟)
1. 教师活动
(1)比较一:刚刚有同学说,孩子很调皮,那老师发现这个诗还有更活泼一点的译本,你们看好不好?
PPT出示:
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笑哈哈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比较二:刚刚有同学说,母子关系很温馨和谐,坏字用的太重了,老师来帮着改一改,译本标点都是后加的,我们改成感叹号,顺序换一换。
PPT出示: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调皮孩子?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2.学生活动
(1)同桌相互读不同的版本,感受,交流。
(2)派代表发言。
3. 教师活动
总结:我们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读到了母子间的默契与关怀。
4.学生活动
合作朗读(带着诗中的情绪变化),一人读母亲、一个读孩子;读完后学生点评,再读。
设计说明:
本环节结合本诗的不同译本,通过删词、换词等方法,组织学生深入语言,品味诗情,通过合作互读,在多次朗读中感受微妙的情感差异,通过学生的发言以及彼此补充,引入更深的主旨探究。利用这一活动形式,学生的课堂参与面广,在没有刻意讲解的情况下,对诗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环节四:聚焦关键,拓展延伸(8分钟)
教师活动
过渡:大家能否想一想,写下这样诗句的泰戈尔,和母亲是怎么样的关系?
PPT出示:
1861年,泰戈尔诞生
1875年,母亲沙罗达去世。
1884年,五嫂自杀,诗人承受了巨大哀伤。
1902年,妻子病逝,写哀悼诗。
1903年,次女病死。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配乐读诗
提问:结合泰戈尔的经历,说说你对诗歌有怎样的新的理解。
4.学生活动
(1)思考,回答
预设:想象与虚构,美好的向往,温柔的抒情
配乐齐读《仿佛》
仿佛 泰戈尔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
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
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
母亲凝住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设计说明:
知人论世,本环节先导入诗歌的创作背景,其次引导学生结合泰戈尔的经历对诗歌有进一步的感悟和理解,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把握诗歌中“想象与虚构,美好的向往,温柔的抒情”等要素,同时配乐朗读泰戈尔的《仿佛》,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歌中的爱。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的作品的相似之处,以两者中共同的“爱与自然”为主题,出一期阅读推荐小报。
从《泰戈尔诗选》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录制朗诵视频并发至班级群。
【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有韵味的,它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轻快的音乐美。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朗读贯穿始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学生的感悟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同时围绕“爱的相互体现”而展开教学,创设出平等对话的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畅所欲言,如让学生分享自己更愿意成为诗中的母亲还是孩子,又如通过多个译本比较用词微妙的情感差异,这些教学设计,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鲜明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中,学生在品读诗歌之后,小组讨论交流,将那种模糊的感悟明确为清晰的情感,达到了质的飞跃。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圈点勾画法
朗读品味法
小组讨论法
启发式教法
创设情境法
比较阅读法
师生对话法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