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与停连的要领。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人的作者情感。
3.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4.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朱自清的《春》让我们领略了春天的美好和希望。今天,我们走出春的世界,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季节,跟着老舍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运用你已经掌握的朗读技巧,自由朗读课文,你所读到的“冬”与日常感受到的冬天有何不同
预设1:老舍笔下的冬天比较温和,不像印象里的冬天那么冷。
预设2:老舍笔下的冬天是响晴的,印象里冬天又湿又冷很难受。
预设3:老舍笔下的冬天很有诗情画意。
2.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你会选哪一个
预设1:响晴。预设2:暖和。预设3:温晴。
明确:温晴。“温”,是相对于严寒或酷热而言,气温宜人;“晴”是相对于“阴”而言,天气晴朗,而且富有色彩。文章所写的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与“温晴”这个词有联系。
3.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明确:
训练朗读,以声绘景
1.完成“积累拓展”第四题: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明确:朗读的语气应该是轻柔的、欢悦的。
重音、停连示例: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重音:①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往往重读,如*特别**全“准
②句中作谓语的动词重读,如“放”,突出动作。
③比喻句中的喻体重读,如“小摇篮”,强调小山的可爱。④表示人物的情态的词重读,如“安静不动”“低声”。
停连:①句中的主语需要突出时,要停顿,如“这一圈小山”“这儿”。
②句子中有多个修饰动词的状语时,要停顿,如“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全”“安静不动”“低声”都修饰“说”,在“地”字后面停顿,突出说的情状。
③句与句之间联系较紧密,则要连读。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语段完成朗读任务。
示例:我们小组选择“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镶”“露”“穿”“斜射”等动词重读,增添了动感,透露出薄雪和小山的灵气;“白色”“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渲染出一个暖色调的冬天,重读这些词语,将语词间透露出的作者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花衣”“肌肤”是作者巧妙的联想,表达了对济南发自内心的热爱,重读这些词,要带有欣赏和喜爱的语气。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连读。为了凸显两种颜色交错的感觉,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前连读,更能让人体会到山仿佛在迫切地展示美,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
四、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领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体验到老舍笔下暖和舒适的“济南的冬天”。地处“北中国”的济南的冬天真如作者笔下描写的这般温暖吗
二、揭秘冬天的济南
1.出示资料。
2.以上两段材料与文章有何矛盾之处
预设1:济南的山海拔并不低,作者却称它们为“小山”,并用“可爱”“秀气”来形容。
预设2:济南冬天的气温并不高,冬季平均气温比江南要低,但作者笔下的冬天的济南似乎比江南还要暖和。
3.为什么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会和现实产生那么大的反差 我们来了解一下《济南的冬天》的写作背景。
明确:文中的济南可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济南冬天的“温晴”,正是老舍内心的“温情”的映射,倾注了老舍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
三、品读语言,赏析情景交融的写法
1.文中哪些语句能让你直接感受到老舍对济南的喜爱
试一试,读出这种喜爱。
预设1:“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睛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老舍称赞济南是“宝地”,朗读的重音落在“真得”“宝地”上,突出老舍对济南发自内心的喜爱。
预设2:“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于啥还希望别的呢!”老
舍用“慈善”来形容济南的冬天,朗读“慈善”“干啥”时加重语气,强调济南的小山带给人春天的希望,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一种安适和满足。
预设3;“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太秀气”是对小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小山的欣赏和喜爱。
2 .寻找文中隐含着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并体会情感。
预设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作者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的冬天作比较,写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其实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感受,隐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朗读时,重音在“没有””“响晴”这两个词上。
预设2:“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句话写济南人的感受,实际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面上含笑”是一种满足,是一份安适。在朗读时应该做到语气轻柔,语速稍缓,延长“面上含笑”这四个字,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在冬日的温暖笑容,也让读者仿佛看到作者自己的笑容,朗读时要透露出隐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预设3:“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作者描写景物时用了拟人的修辞,将自己对济南的喜爱融人其中。
3.本文的抒情方式,既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这些抒情性的语句各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直接抒情的语句往往有表达作者情感的形容词,如“秀气”“妙”;有表示强调的副词,如“真得”“最妙的”;有语气词“呢”“呀”等;还有表达强烈感情的标点符号“!”,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间接抒情,则主要在景物描写中传达情感。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融人到冬日美景的描写中,让读者在感受景物特点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这样“情景交融”的写法成为了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
四、布置作业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重点学习了比喻,了解了什么是“好的比喻”。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比喻和拟人,重点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也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好的拟人”。
二、比较阅读,迁移运用
1.从文中找出比喻句,并说说它是不是“好的比喻”。
明确:
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比喻,由矮松树尖儿上的雪联想到护士的帽子,因而将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让人联想到娴静、温柔、美丽这些形容词,非常富有想象力。
②……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里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将冬天济南的全景比作一张唐代名手画的水墨画,生动地表现了冬天的济南具有山水画的意境,作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③……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蓝水晶具有清澈、透亮、空灵的特点,用以形容泉城济南是再贴切不过的。
2.阅读课本第9页“比拟”,了解比拟的相关知识。
3.以下面的句子为例,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明确:“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水比作人,有人的动作,增添了趣味,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比较下面两组语句,看看甲句与乙句有什么不同。
(1)
预设1:甲句“小山”把济南放在了小摇篮里,低声说话,像是一个慈爱的母亲,赋予了“小山”人的情态,写出了山城的安宁与温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作者对城市的喜爱。
预设2:甲句中作者用“他们”而不是“它们”来指代小山,就是把小山当成人来写,显得小山具有人情味。
预设3:乙句用“围”字写出了济南山城的特点,但没有感彩,反而有一种拥挤、逼仄的感觉。
(2)
预设1:甲句将“雪”拟人化了,把阳光照在薄雪上的粉色,写成是薄雪害羞的红晕,体现出薄雪的美和作者对雪景的喜爱。
预设2:甲句中薄雪宛若一个娇羞的少女的脸色,更有人情味。让读者感受到老舍对于这雪景不仅是喜爱,还有一种爱怜。
预设3:甲句中“微黄的”准确地描写了冬日夕阳的色彩,“忽然害了羞”能让人想象到阳光映照在薄雪上的一种变化,“微微”一词显得变化含蓄。
5.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①摘录能打动你的比拟句,从“形”“神”“情”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和批注。②小组交流讨论:什么是“好的拟人”
示例:“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将雪色和草色融为一体,拟作花衣,这是拟物,“山的肌肤”则是拟人,整个句子洋溢一种冬日看雪的浪漫情怀。
明确:好的拟人,应该神形兼备,并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情思。
6.从这些文字里,你想象出一个怎样的老舍
预设:善于观察,温和,总是面带微笑……
明确:作者写了一个温晴、晶亮的冬天,读者读到了一个温情、清澈的灵魂。
三、读写创作
选择家乡的一个季节,创写一个片段。
提示:①抓住季节特点,运用“比拟”和“比喻”传情达意。②小组交流,提出修改建议。③全班分享。
任务:
①圈画出最能表现其特点的语句。
②运用重音、停连等符号分别做朗读设计。
③小组交流,指定组员在全班展示。
材料1:
济南境内的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黒牛寨等。最高峰海拔为989米。
材料2:
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3.8℃,最低气温零下19.7℃,最低月均温-3.2℃(1月)。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气温 -3.2 0.3 6.5 15.4 22.1 25.9 27.2 26.2 21.9 15.8 7.3 -0.2 13.8
《济南的冬天》写作背景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7月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写于1931年春天。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
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国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乙:等到快日落的时候,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露出点儿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