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 六年级上册 音乐 第七单元 李玉莲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 六年级上册 音乐 第七单元 李玉莲调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1-10 12: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李玉莲调》
教学内容:
唱《李玉莲调》
欣赏《向阳花》
教学目标:
1.学唱苏北民歌《李玉莲调》,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感受音乐情绪,感受民歌特点。
2.欣赏钢琴曲《向阳花》,了解钢琴独奏作品等与民歌之间密切的联系。
3.能在聆听作品以及识读乐谱的过程中,发现曲调中的民间音乐素材,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辩别,找出旋律异同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民歌的特点,感受民族风情,并有感情地演唱民歌。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1.简介里下河地区(课件出示沿途风光,配歌曲旋律)
2.在里下河地区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思考: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表现了人们欢乐劳动的情绪……)
3.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4.歌词中那几句表现了丰收的情景以及人们喜悦心情的?
“货满船、鱼满仓….”
5.请学生模仿人们劳动时的动作,教师归纳总结。
撒网 2/4 X- ︱X- ︱X - ︱X- ︱
挑担2/4 X X︱X X︱X X︱X X︱
传递2/4 XX O︱XX 0︱XX 0︱XX O︱
加入不同打击乐器来表现
6.加入不同的音高演唱。(设计意图:民族调式的几个基本音1、2、3、5、6构成了乐曲的主干旋律,为接下来的歌曲教学打下基础)
7.小结:在劳动时人们都忍不住唱起了歌来,这时就产生了一首旋律朴实、朗朗上口的苏北民歌《李玉莲调》。(设计意图: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点是用朴实洗炼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
揭示课题:苏北民歌《李玉莲调》
8.完整聆听歌曲《李玉莲调》的录音,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9. 填词演唱,解决一字多音
10.乐句处理
11.完整演唱
12.师小结
三、欣赏钢琴曲《向阳花》
1. 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
2. 听主题,你觉得熟悉吗?
3.完整欣赏,感受乐曲的情绪。
4.对比《李玉莲调》说说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思考)
5.师小结
四、拓展
用盐城地方方言演唱歌曲《李玉莲调》再次体会民歌的魅力
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现歌曲,加入打击乐器。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动、唱模仿人们劳作的情景,体会了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于人们劳作时。加深了对民歌的理解与认识,对于今后民歌的演唱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课后收集2-3首我们江苏的民歌,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