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8 20:1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朱自清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动词使用、叠音等修辞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
3.品味文章语言,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分析并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行文线索,体会情感变化。
难点:学习艺术特色。
【导学基础知识1】
一、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参加拒绝美国救济粮的运动,同年因病去世。
三、词语解释
幽僻:幽静偏僻。斑驳:色彩相杂。
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四、文体知识
1、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2、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又叫打比方,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词和喻体(三要素)。本体(被比物)、喻词(标明关系)、喻体(作比物),比喻的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类型
(1)明喻:明显的喻词“像、如、好比等。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不明显的“是、成为"等。例: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3)借喻:隐去本体、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例:我的“长生果”(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4)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通感的修辞手法
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移觉”。这种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五官及对应的五种感觉:眼(视觉)、耳(听觉)、舌(味觉)、鼻(嗅觉)、身(触觉)。(1)(嗅觉一 听觉)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视觉一 听觉)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听觉一 视觉)例:蓝水兵,你的噪音纯得发蓝。
4、衬托
正面衬托:以叶、花的安谧、宁静衬托月光朦胧柔和。以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荡漾侧面衬托:蝉噪蛙鸣衬托内心孤寂。
5、叠字叠词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导学基础知识2】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煤屑(xiè)    幽僻(pì)   霎时(shà)
蓊蓊郁郁(wěng) 袅娜(niǎo) 梵婀玲(fàn)(ē)
敛裾(jū)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宁静·安静
[辨词] 二者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安静”多用于环境;“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运用] 江南水乡古镇的环境很安静,这里的人们过着宁静的生活。
2.幽僻·偏僻
[辨词] “幽僻”指幽静,偏僻,侧重于环境幽静,少有人来;“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地点的偏远。
[运用] 退休后,老人来到位置偏僻的老家,尽管这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自从住进这条幽僻的小巷,他就感受到一种在喧嚣城市中难以觅得的清静,内心无比惬意。
3.斑驳·斑斓
[辨词] “斑驳”侧重于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旧壁、旧画;“斑斓”侧重于色彩错杂,灿烂多彩,常形容色彩。
[运用] 昨天,参观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他目不暇接,兴致勃勃;今天,看到颐和园彩画斑驳,是否修复又引起了他的关注。
4.没精打采·萎靡不振
[辨词] 两者都可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不好。前者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后者形容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两者的区别在于词义的轻重,前者词义轻。
[运用] 他的学习劲头不足,整天没精打采的,像没有睡醒一样,老师批评他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远大的抱负,如果就这样萎靡不振下去,最终会一事无成。
三、下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A.比喻 拟人 通感 B.拟人 借代 通感
C.比喻 夸张 通感 D.拟人 排比 借代
[答案] A
【导读理解1】
1.本文中,作者的一切活动缘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走出家门。他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受用宁静→仍不宁静。
2.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关系。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3.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之情。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绘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本文最突出之处就是写景的细腻生动与手法多样,其写景突出之处,就是将描写月下荷塘与描写荷塘上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请结合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
画面 画面意象 画面特征 手法 表达效果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 ④
荷塘月色 ① ② ③
荷塘四周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模糊 侧面烘托、对比
[答案] ①月光、青雾、树影 ②朦胧、缥缈 ③衬托、对比、通感 ④写月色、荷塘及周围的景致,营造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5.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而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②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下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6.本文语言清新典雅,生动传神,充满了诗情画意,请结合文本赏析下列语句。
(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请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善用叠字。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叶,“缕缕”的清香,“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中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2)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被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3)①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②首先,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4)这些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导读理解2】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导读理解3】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
明确: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会造成心灵的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困惑、苦闷和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想逃避,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一片宁静的天地。
2.第3段,“背着手踱着”,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
“踱”字表现了作者的悠闲、超然,照应了下文的“自由”,“走”字缺少这种情景交融的神韵。
3.第4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4.第5段,“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何不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
(1)“泻”字动感极强,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淌”字不及“泻”字有动感,显得被动、呆板,没有活力。
(2)“浮”字把水汽、月色交融以及雾的轻柔、自上而下扩散的特点写活了。“飘”字则无法表达薄雾与荷塘的交融。
5.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6.第6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明确:
衬托。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
7.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
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8.作者勾勒出一幅怎样的江南采莲图?
明确:
“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象征,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无忧无虑,多么令人羡慕,人生最珍贵的是童年和少年时代,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不识愁滋味。“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但却“无福消受”,这是作者陷入愁苦。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这正是现实的残酷。
【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②入夏以来,原本舒适宜人的重庆就变得五风十雨,令人烦闷难受。
③虽然补充了能量,这只白头叶猴还是没精打采,低头睡觉,工作人员对它的健康状况颇为担心。
④这个学生诚恳乖巧,聪明伶俐,凡是老师讲的,他都能师心自用,用心领悟,所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他又得班级的冠军了。
⑤抗击匈奴的名将中,陈汤的功劳其实是非常大的,他阵斩匈奴单于,平定西域。陈汤的功劳自不必说,可他偏偏落了一个功高不赏的下场。
⑥遭到都市报冲击和挤压,又不甘心拱手让出市场,“准机关报”不得不另辟蹊径,新办市民化定位的子报,许多晚报不约而同使出这一应对之策。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④⑤⑥
2.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句意思来设计场景、描写人物;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不超过35个字。
采莲子(其二)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少年,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划着采莲船采莲,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划船,任凭船儿漂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校报“佳作欣赏”栏目推荐了下面这首诗,请品读该诗,从形象、语言、手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明推荐理由。不超过60个字。
细雨
朱自清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4.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为“纪念朱自清先生123周年诞辰活动”发给某个知名作家的邀请函,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五月荷花飘香,值此之际,我校文学社将于2021年5月20日早上九点在图书馆大厅举行“纪念朱自清先生123周年诞辰活动”我社诚邀您来看一下我们的活动,与贵校师生共同回顾朱自清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您的拨冗莅临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如能参加,务必于5月10日前发回执告知,以便我校文学社作好接待准备。如果不能来参加,我们深表愧疚,同时也十分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校文学社的支持。
5.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 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6.下面几句诗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请根据诗句描写的对象和营造的意境(可参考图片画面)将其扩写成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①脍炙人口:脍,切得很细的鱼或肉;炙,烤熟的肉。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事物或文艺作品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使用正确。②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此处不合语境。③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使用正确。④师心自用:师心,以自己的想法为师,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含贬义,此处使用不正确。⑤功高不赏:形容功劳极大,无法加以赏赐。此处的意思是有功劳却没得到奖赏,使用不正确。⑥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使用正确。
2.答案: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少年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姑娘羞得脸红了大半天。
解析:
3.答案:【示例一】诗篇显示了诗人捕捉语言形象的功力。他灵巧地以“绒毛”来比喻春天的小雨,贴切地表现了春雨的纤细、轻忽。
【示例二】诗人善于用精粹词句来创造形象。他使用“绒毛”一词,综合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触觉,进一步强化了春雨这一形象。
【示例三】小诗用语凝练,以俭省的笔墨勾勒了生机盎然的图景,具有清新轻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之来临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春雨已是被人们写了又写的题材了,然而朱自清却能写出新意,以短短的二十一个字创造出清新淡雅、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人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物化。诗人以“绒毛”来表达春天朦胧的细雨撒在脸上的微妙感受,将那种酥软、微痒的感觉描绘得淋漓尽致,整个春天顿时变得富有质感。整首诗洋溢着一股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在遣词造句上模仿了儿童的口吻,“星呀星”三个字充满了童趣,将那份抑制不住的对春天到来的率真的喜悦生动地展现出来。全诗末尾的“呢”字,看似平常,但就是这个字,使得喜悦之情中又平添了“惊奇”的成分。那种觉得春天毛茸茸的独特感受,让诗人惊奇,于是用这“呢”字来表达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去掉“呢”字,全诗便会黯然失色。结合以上分析从形象、语言、手法等其中一个角度鉴赏即可。
4.答案:①“来看一下”改为“参加(或出席)”;②“贵校”改为“本校(或全校、我校)”;③“务必”改为“请(或希望)”;④“愧疚”改为“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邀请函是用于邀请别人来参加某项活动的一种文体,所以应该把邀请的相关事项表述清楚。同时要注意谦敬辞的正确使用和书面语的使用。第①处,“来看一下”表达过于口语化,应该使用书面语,改为“参加”或“出席”;第②处,“贵校”是敬辞,尊称别人的学校,语境为称自己的学校,应改为“本校”或“我校”“全校”;第③处,“务必”语气过于强硬,应改为“请”或“希望”;第④处,“愧疚”指惭愧不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改为“遗憾”。
5.答案:悠悠的白云中间,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膜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 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
6.答案:黄昏时分,如血的残阳给这个小小的孤村披上了一层惨淡的红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绕过村子,河水缓缓地向远处流去。暮色四合,一片哀鸣打破了村庄的寂静,原来是万点寒鸦在飞向自己的巢穴。
解析:首先,明确秦观《满庭芳》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内涵,即词人通过描绘一幅深秋画面,烘托了自己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其次,结合词句适当展开联想,抓住关键意象“斜阳”“寒鸦”“流水”“孤村”。最后,注意语句的连贯得体、修辞手法的使用和意境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