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 26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总人数170人):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 机关 工人 文教 卫生 私营 工商业 少数 民族 宗教 街道
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2.开国大典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内容: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阅读教材P157-160,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哪些问题?为了巩固人民政权,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济上:
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物价飞速上涨,投机取巧,市场混乱
军事上:
外交上:
经济上: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军事上:
外交上: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949.9.21,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
1949.10.1,新中国成立
1950.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一 地主占有土地,实行残酷的原始性剥削,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不利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破坏性因素,地权同时是政治压迫的基础,在旧中国,正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形成了落后的社会关系和国家政治法律军事制度的根本特征。
——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1952.底,土改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1949.9.21,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
1949.10.1,新中国成立
1950.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底,土改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1950.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1952.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在当时,民族资阶级既拥有官僚资产阶级所没有的政治资本,又掌握着足以影响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P58
思考:物价之争的实质?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阅读教材P157-160,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哪些问题?为了巩固人民政权,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济上:
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物价飞速上涨,投机取巧,市场混乱
军事上:
国民党残余
外交上:
经济上: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军事上:
剿匪镇反
外交上: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材料二 ……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P24
1949.9.21,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
1949.10.1,新中国成立
1950.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底,土改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1950.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1952.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950.6.25,朝鲜战争爆发
1953. 7,《朝鲜停战协定》
1950.10,抗美援朝
1949.9.21,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
1949.10.1,新中国成立
1950.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底,土改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1950.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1952.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950.6.25,朝鲜战争爆发
材料 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义的。
——《毛泽东文集》
回顾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他所作出的决策何止千万,但最艰难的决策对他来说并不很多。胡乔木同志生前说过:“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谈谈你对抗美援朝决策的认识
1953. 7,《朝鲜停战协定》
1950.10,抗美援朝
社义国家:苏联、朝鲜、越南等11国
新兴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
资义国家:瑞典、丹麦、瑞士
1、三大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整理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9 1 0 0
思考:你如何看待“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 是一把双刃剑
是凸显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外交。
再思考:1953年,还有哪些需要外交调整的原因?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
互利
和平共处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首次提出: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正式倡议: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最终确定: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意识形态浓厚
阶级、革命外交
封闭、半封闭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合作外交
走向开放
3、走向国际舞台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场
周总理与卓别林合影
周总理被代表围住索要签名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万隆精神
时间:1955年 地点:万隆(印度尼西亚)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锡兰代表:(台湾)应当在我们中间取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
柬埔寨诺伦敦·西哈努克亲王:“周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小心。由于他过于吸引人,因此,他显得更加危险。”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
(1955年)虽然中国只获得了30个国家的承认,但通过非正式渠道,它已与70个国家的人民政府建立联系……大大缓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共好战和侵略性的恐惧,并且在塑造中共领导人及其政策的“理智”和“寻求和平”的形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沈志华、梁志:《窥视中国》
挪威
也门
阿富汗
埃及
南斯拉夫
叙利亚
英国
荷兰
尼泊尔
1.经济: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一化三改造”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证
◎天津盛锡福帽场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Q1: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意义?
Q2: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农业方面,土改后我国农业还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率低,在生产、销售、分工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在手工业方面,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使它存在剥削工人剩余劳动,唯利是图,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相左,抑制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负面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师教学用书》
个体经营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不能满足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
(3)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一五计划时期的鞍山钢铁厂和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你怎么理解?
2.政治:
(1)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
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2)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结合五四宪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课堂检测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500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 )
A. 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 B. 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D. 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
【答案】 C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中央人民政府系统,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政协的职能及运行机制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D项错误。
【点评】 试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最主要一项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 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一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最主要额表现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其它国家政治制度,故选A。BD项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C项是在1997年提出来的,与材料时间不符。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A. 标志是辛亥革命的成功
B.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果
C.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D. 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反抗殖民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答案】 C
【解析】【分析】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开始的,辛亥革命还是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BD项应该是抗战的胜利;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重新独立自主,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4.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 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 体现了民主的广泛
C. 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 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说明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只有B最符合题意。A项错误,基层选举并不是选拔政府管理人员;C项错误,农民的选举权是由宪法规定的,并非因为实行了基层选举制度农民才拥有。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B
【解析】【分析】紧扣这一举动的时间1948年,可排除C、D两项,因为C项是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项是1953年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而A项与材料无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筹备建立新中国,因此选B。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