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必练】202年初三化学 寒假小练7(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寒假必练】202年初三化学 寒假小练7(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09 16:46: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快乐过寒假 轻松学化学
寒假小练7 答案与解析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  )
A.釜底抽薪 B.火上浇油 C.卧薪尝胆 D.钻木取火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根据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与燃烧相关,故选项错误。
B、火上浇油,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与燃烧相关,故选项错误。
C、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原意与燃烧不相关,故选项正确。
D、钻木取火,木头本身是易燃物且较为粗糙,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就燃烧起来,与燃烧相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四个成语的含义,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蒸馏石油得到汽油产品
C.防毒面具吸附毒气 D.将煤干馏制得煤气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分离液态空气和蒸馏石油都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防毒面具罩中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毒气,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煤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后分解得到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解:A、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蒸馏石油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防毒面具罩中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毒气,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煤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后分解得到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室酒精灯倾倒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B.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C.到煤窖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燃气泄漏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通风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分析】A、根据灭火原理进行分析即可;
B、根据煤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进行判断;
C、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
D、根据可燃性的气体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
【解答】解:A、酒精在实验桌上着火,可以用湿抹布扑灭,属于隔绝空气灭火,故A正确;
B、煤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因此冬天用煤取暖时不能封闭门窗,故B错误;
C、小煤窑里常常含有一定量的甲烷,如果甲烷的浓度达到了甲烷的爆炸极限,遇明火会发生爆炸,从而导致安全事故,故C错误;
D、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煤气有可燃性,燃气泄漏,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爆可燃性气体,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
4.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燃烧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物质燃烧一定引发爆炸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缓慢氧化,该项错误;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发光,属于物理变化,该项错误;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原因是隔绝了氧气,该项正确;
D、物质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只有具有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会引发爆炸,该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相关知识,题目较易,结合课本中的基础化学知识就能完成。
5.2020年3月31日,我国四川省凉山州发生重大火灾,大量植被毁于一旦。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材是可燃物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挖隔离带可以清除可燃物
D.森林剧烈燃烧的原因之一是森林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D、根据促进燃料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解:A、木材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故A正确;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B错误;
C、挖隔离带可以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
D、森林剧烈燃烧的原因之一是森林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净水方法及目的 B.灭火实例与原理
过滤﹣﹣除去难溶性固体吸附﹣﹣将硬水软化蒸馏﹣﹣除去全部杂质得到纯水 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隔绝空气住宅失火时用水浇灭﹣﹣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D.化学中常见的“三”
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氯化钠是由Cl﹣和Na+构成的 三种可燃性气体﹣﹣H2、CO、O2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电子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分析】A、过滤能够除去难溶性固体;
吸附能够除去水中的色素、异味等;
蒸馏能够得到蒸馏水;
B、隔绝氧气能够灭火;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能够灭火;
隔离可燃物能够灭火;
C、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氯化钠是由Cl﹣和Na+构成的物质;
D、氧气不能燃烧;
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解答】解:A、过滤能够除去难溶性固体,该选项正确;
吸附能够除去水中的色素、异味等,该选项不正确;
蒸馏能够除去全部杂质得到纯水,该选项正确;
B、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能够隔绝空气,实现灭火,该选项正确;
住宅失火时用水浇灭,能够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该选项正确;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该选项正确;
C、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该选项正确;
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不正确;
氯化钠是由Cl﹣和Na+构成的物质,该选项正确;
D、氧气不能燃烧,该选项不正确;
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该选项不正确;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该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我们学习了很多化学物质,也认识了其性质和用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纸箱着火可以用水扑灭,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D.将点燃的木条伸入收集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A、根据紫色石蕊溶液的变色情况来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D、根据气体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可与石蕊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因此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A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B正确;
C、纸箱着火可以用水扑灭,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C正确;
D、将点燃的木条伸入收集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说明该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性质、灭火的原理等是解题的关键。
8.学习化学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面粉厂严禁烟火
B.煤炉烤火时关闭门窗
C.油锅着火时马上盖上锅盖
D.电器着火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考点】一氧化碳的毒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分析】A、根据防范爆炸的措施来分析;
B、根据预防煤气中毒的做法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面粉厂的车间内弥漫着可燃性的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混合,遇到明火时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面粉厂严禁烟火,故A正确;
B、煤炉烤火时关闭门窗,可能因氧气不足造成煤不充分燃烧而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导致煤气中毒,故B错误;
C、油锅着火时马上盖上锅盖是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故C正确;
D、电器着火用干粉灭火器扑灭可以防止发生触电,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之最: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铝元素
B.微观解释:气体可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灭火原理: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D.实验操作: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A、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分析;
B、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故A错误;
B、气体可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故B正确;
C、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故C正确;
D、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因此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分子的性质、灭火的方法与原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等是解题的关键。
10.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所以发生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D.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氧化反应;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A、根据氧化反应特点分析回答此题;
B、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回答此题;
C、考查燃烧的条件;
D、考查物质组成。
【解答】解:A、氧化反应是指化合价升高的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与,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此时氢元素化合价升高,属于氧化反应,选项A错误;
B、物质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选项B错误;
C、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达到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才会发生,选项C错误;
D、单质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而其只有一种元素,因此也是单质,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1.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请回答下列有关化学问题。
(1)烧水时易产生水垢的水,属于    (填“硬水”或“软水”)。
(2)在一定条件下,5g A物质和7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C、D两种物质,若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3:1,则生成C的质量是    g。
(3)“84”消毒液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家庭、自来水等卫生消毒,其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
(4)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    ,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考点】硬水与软水;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1)根据硬水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4)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酒精燃烧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的过程中会分解产生难溶性沉淀而形成水垢,因此烧水时易产生水垢的水,属于硬水;故答案为:硬水;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C和D的总质量为5g+7g=12g,若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3:1,则生成C的质量是12g×=9g;故答案为:9;
(3)在NaClO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1)+x+(﹣2)=0,解得x=+1,故答案为:+1;
(4)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给可燃物提供温度,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化学方程式是:C2H6O+3O22CO2+3H2O;故答案为:给可燃物提供热量,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C2H6O+3O22CO2+3H2O。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化学物质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物质的用途。
12.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    。
(2)可燃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电厂为防止环境污染,用石灰石粉浆来吸收煤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2CaSO4+2X,则X的化学式为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分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甲烷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答案为:天然气;
(2)甲烷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H4+2O2O2+2H2O;故答案为:CH4+2O2O2+2H2O;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X的化学式为CO2,故答案为:CO2;
【点评】本题主要对化石燃料、甲烷的燃烧进行了考查,难度不大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
13.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    、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埋藏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    (填“可燃冰”“氢气”或“汽油”)。
(3)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气体污染环境,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填两种)。为控制化石燃料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以及天然气燃烧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海底新能源来分析;
(3)根据形成酸雨气体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
(2)埋藏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可燃冰。
(3)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气体污染环境,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 C2H4+4H2O。
故答案为:(1)煤;CH4+2O2CO2+2H2O;
(2)可燃冰;
(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2CO2+6H2C2H4+4H2O。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14.根据下列与“红磷”有关的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简易装置,该实验中为充分消耗瓶中的氧气,要做的是    ;
(2)实验乙中,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要对比观察的是    ;
(3)实验乙与实验丙相比较,设计理念更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的是实验    ;
(4)实验丁,若取用少量红磷,对实验的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1)根据足量红磷可以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分析;
(2)根据实验现象以及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3)根据装置特点总结装置优点;
(4)根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来分析。
【解答】解:(1)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红磷的用量应保证足量或过量;
(2)实验乙中,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要对比观察的是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现;
(3)实验乙与实验丙相比较,实验丙都在密闭装置内进行,避免生成物扩散到空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设计理念更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的是实验丙;
(4)实验丁,利用化学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这是因为无论红磷是否完全反应,天平都保持平衡。
故答案为:(1)使用的红磷要过量(或足量);
(2)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现象;
(3)丙 ;
(4)没有。
【点评】正确完成化学实验的基础是要具备完备的化学知识,并且要了解各种实验的特点。
15.已知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化学式为CH3OH),甲醇是一种有毒、有酒精味的可燃性气体,人如果饮用了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会使人眼睛失眠,甚至致人死亡。甲醇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可发生如下反应:8CH3OH+mO2 nCO2+2CO+16H2O.请计算:
(1)m=   ,n=   。
(2)若反应生成36g水,则参加反应的甲醇的质量是多少?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生成水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甲醇的质量即可。
【解答】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原子的数目不变,则8=n+2,n=6;反应前后氧原子的数目不变,则8+2m=2×6+2+16,m=11。
(2)设参加反应的甲醇的质量是x
8CH3OH+11O2 6CO2+2CO+16H2O
256 288
x 36g
=
x=32g
答:(1)11;6;
(2)参加反应的甲醇的质量是32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mn的数值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快乐过寒假 轻松学化学
寒假小练7
班级 姓名 学号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  )
A.釜底抽薪 B.火上浇油 C.卧薪尝胆 D.钻木取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蒸馏石油得到汽油产品
C.防毒面具吸附毒气 D.将煤干馏制得煤气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室酒精灯倾倒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B.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C.到煤窖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燃气泄漏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通风
4.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燃烧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物质燃烧一定引发爆炸
5.2020年3月31日,我国四川省凉山州发生重大火灾,大量植被毁于一旦。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材是可燃物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挖隔离带可以清除可燃物
D.森林剧烈燃烧的原因之一是森林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6.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净水方法及目的 B.灭火实例与原理
过滤﹣﹣除去难溶性固体吸附﹣﹣将硬水软化蒸馏﹣﹣除去全部杂质得到纯水 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隔绝空气住宅失火时用水浇灭﹣﹣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D.化学中常见的“三”
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氯化钠是由Cl﹣和Na+构成的 三种可燃性气体﹣﹣H2、CO、O2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电子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7.我们学习了很多化学物质,也认识了其性质和用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纸箱着火可以用水扑灭,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D.将点燃的木条伸入收集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8.学习化学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面粉厂严禁烟火
B.煤炉烤火时关闭门窗
C.油锅着火时马上盖上锅盖
D.电器着火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之最: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铝元素
B.微观解释:气体可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灭火原理: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D.实验操作: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10.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所以发生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D.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11.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请回答下列有关化学问题。
(1)烧水时易产生水垢的水,属于    (填“硬水”或“软水”)。
(2)在一定条件下,5g A物质和7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C、D两种物质,若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3:1,则生成C的质量是    g。
(3)“84”消毒液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家庭、自来水等卫生消毒,其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
(4)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    ,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12.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    。
(2)可燃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电厂为防止环境污染,用石灰石粉浆来吸收煤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2CaSO4+2X,则X的化学式为    。
13.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    、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埋藏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    (填“可燃冰”“氢气”或“汽油”)。
(3)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气体污染环境,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填两种)。为控制化石燃料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根据下列与“红磷”有关的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简易装置,该实验中为充分消耗瓶中的氧气,要做的是    ;
(2)实验乙中,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要对比观察的是    ;
(3)实验乙与实验丙相比较,设计理念更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的是实验    ;
(4)实验丁,若取用少量红磷,对实验的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15.已知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化学式为CH3OH),甲醇是一种有毒、有酒精味的可燃性气体,人如果饮用了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会使人眼睛失眠,甚至致人死亡。甲醇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可发生如下反应:8CH3OH+mO2 nCO2+2CO+16H2O.请计算:
(1)m=   ,n=   。
(2)若反应生成36g水,则参加反应的甲醇的质量是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