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8 20: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高适
激趣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峰极,有唐一代诗人名家辈出,如果我问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或许答案不尽相同,有人喜欢李白的飘逸,有人喜欢杜甫的沉郁。然而我若问唐代哪位诗人的身份最显达,那恐怕就没什么争论了。诗人多是在困厄中磨砺好诗,如果抛开李世民那种写诗的皇帝不论的话,做官的诗人中,最飞黄腾达的就要数高适了。高适官至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评价他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学习目标
一: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
二: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体会高适古体诗的格律化风格。(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边塞成卒生活的艰辛苦楚,激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热爱之情。(难点)

知人论世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
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产生于-一个特定的社会文
化场景:盛唐。盛唐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堪称当时世界
上最强大的帝国。在那种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时代
氛围中,边塞诗如林庚先生所论,“主要的并不在于写
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
的边防歌”,而《燕歌行》又不全然如此,其主旨一直
有讽刺说、赞美说等不同声音。
《燕歌行》另一个需要重视的特点是它的格律倾向。入唐以后,随着近体诗的定型和普及,七古领域出现了两种作派:一种是力戒骈偶对仗,刻意使它与近体诗保持距离,李白、杜甫、韩愈都是这么创作的,他们追求的是古体诗的古朴美;还有一种与之相反,有意引近体诗格律入七古,努力形成一种齐整美,高适、王维、白居易是其代表。本课就是一个典型。
汉乐府、旧题
汉乐府是汉代的皇家音乐机构,主要任务是创作或收集民间歌谣,配乐歌舞演唱,为皇家和贵族祭祀等礼乐场合服务。相和歌是汉代的歌曲种类。据《晋书·乐志》:相和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者,演奏与歌声相和也。
据说,相和歌之名始见于汉代,是在街陌谣讴的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演变而成。汉刘邦家乡原属楚地,对楚方言歌曲当然喜欢,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由此,相和歌便迅速发展壮大。到魏晋时,相和歌已进入文人创作阶段,曹操、曹不父子就是个中高手,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很著名的相和歌。
“歌行体”细微差别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如是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可见古代诗歌中“歌、行、歌行”各有所指。歌者如《长恨歌》,行者如《琵琶行》,歌行者如《燕歌行》。亦可见,《燕歌行》体裁既有“歌”的放情长言,又有“行”的疏而不滞。
《燕歌行》
《燕歌行》据说是曹不首创,内容是写思妇闺怨的,也是后来七言诗之滥觞。
有意者不妨读读曹不首创的两首《燕歌行》,不难发现,《燕歌行》的特点是:篇幅可长可短,保留古乐府叙事的特点;韵脚自由,平仄不拘;句式灵活,七言为主。

文本探究
自读检查一
1,提问:诗前小序主要交代了什么信息
作诗缘由,和朋友之诗,感征戍之事。也就是说,这首诗主要传达了作者对征战戍边的一些认识和感受。
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
1——4,尘起东北,汉将辞家破贼(天子赐荣光,将军得宠而骄)
5——8,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浩浩荡荡,抵达前线
9——12,战初敌人来势汹汹,我军伤亡惨重
13——16,兵少力竭未解围
17——20,征人思妇两地相望 20——24,远戍之辛、勤
25——28,战士决心以身殉国
提示:抓韵脚的变化、诗句关键词
1-8句,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9-16句,写战斗:战斗艰苦,无法解围。17-24句,写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25-28句,写结论:国需良将,兵要体恤。
合并同类项
人:将帅、士卒、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自读检查二:疏通大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代指战争。
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此一句交代了什么?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战士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一句写出了什么?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摐: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碣石;山名。
顺序是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
这中间有个什么顺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①炼字形象传神。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②“飞”、“照”使用夸张手法,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
3.鉴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极:穷尽。凭陵:仗势侵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一方面表达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一方面是对恣意享乐的将领的讽刺和批判。
3.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腓(一作衰):指枯萎。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营造了荒芜、萧瑟、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
2.“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
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杂风雨”天气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④将帅不恤士兵
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飘飖:随风飘荡的样子。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三时: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一夜:即整夜,彻夜。
①写士兵的痛苦:辛勤久,空回首。②边疆的荒凉:飘飖那可度,苍茫更何有!③战争的酷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①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②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
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2.这一部分主要与运用了哪些手法?
“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是否定出征,而是对造成久戍不归的无能边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3.试赏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中“久”字的妙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反问,突出和强调表达的语气和力度。
1.“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
2.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
(1)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作用: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升华了全诗的主旨。
3.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①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②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从全文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败原因在于将领的腐败无能;从全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恃宠贪功形成对比,讽刺那些深受皇恩却不思报国的将领;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突出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的将军的丑态,使诗歌寓意深刻。③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概括诗歌的艺术特色
拓展:
上面黑三角处表示仄声韵脚,白三角处表示平声韵脚。小括号里文字表示韵脚在《佩文韵府》里属何韵部。
整首诗以七字句为主,韵脚有平有仄,不像七言律诗只许押平声韵,这正是《燕歌行》的特点之一。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上听吹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高适 李益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问题:这两首唐诗都是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1)抒情方式的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的手法。(2)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①高适诗通过描写明丽之景,表现了边塞的和平宁静;通过写明月下的笛声传遍关山,在思乡的同时表现了盛唐的豪情。②李益诗通过描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芦笛声的凄清,衬托了征人思乡的迷惘和悲凉。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沉痛语不堪多读”
明晰主旨
唐氏《唐诗解》卷十六关于此诗末句的解释为: .“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从该观点出发,可将《燕歌行》视为对牺牲精神的赞颂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解读大致也是反对“讽刺说”的:“高适既肯定具有自卫性质的边塞战争,又同情出征将士的辛苦,从而希望出现李牧那样的良将来镇守边塞,完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任务,这就是《燕歌行》的真正主题。”
总结:《燕歌行》主要表现了边塞戍卒浴血奋战的艰苦生活,特别突出了他们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并借此表现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期盼,这是盛唐气度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暗合今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沙场征战长苦辛,如何不忆李将军!大时代中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样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要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