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2.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做过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课程标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仍然存在(“两个凡是”),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②1978.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③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
③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①工作重心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内容: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②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拨乱反正与法制建设
时间 成就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平反冤假错案 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 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使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2)纠错、“摘帽”
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使得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重新走上正轨。
3.1981年6月,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4.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八二宪法 我国当前现行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二、改革开放进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试点后推广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试点后推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1.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拓展】认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的及实质?
(1)必要性:
①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v
2、对外开放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
(1)目标提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做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深化改革:
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3)继续开放: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加入世贸
4.稳步推进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1982年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年十三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92年十四大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加入世贸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
5、理论成果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申述,台湾和大陆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在台湾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终审权;可以保留军队,其党政军系统均由台湾当局来管。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香港、澳门回归
(1)过程
①1984 年12 月和1987 年4 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分别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 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缓和: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对话
①九二共识:1992 年11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②汪辜会谈:1993 年 4 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3)发展
①颁布《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②习马会面: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台湾问题解决的历史必然性
(1)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2)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通,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高层人士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不断增多。
(4)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5)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课堂检测
1.1978~198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增长率由1978年的6.7%上升到1984年的13.6%,呈明显提高态势,最高年份1979年为19.2%。而这一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6%。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广 B.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进一步提升
C.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逐渐扩大 D.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A
2.1992年,在深圳、珠海等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这说明( )
A.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果 B.特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导
C.政府加强管理推动外贸发展 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A
3.国台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赞同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经济性国际组织。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得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 )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统 B.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
C.既坚持原则又实事求是 D.主张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C
4.2018年12月14日,习近平和所有政治局常委及部分在京的党政军主要领导观看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体现了党和国家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坚定决心。四十年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D.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5.1978年,安徽省发生大旱,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这一事例表明( )
A.农业发展带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政策调整消除了凤阳县灾情
C.生产关系变革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C
6.有学者认为:“从中国处理港澳问题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制度体制,具有完全自主的 知识产权 ,体现了中国智慧,是典型的中国方案,值得他国借鉴。”材料表明这一“制度体制”是( )
A.直接针对港澳问题的科学设想 B.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南
C.理论与国情相结合的制度创新 D.处理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
7.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对外开放相比,最本质的不同是( )
A.前者是主动自强的开放,后者是被迫屈辱的开放
B.前者是经济目的,后者是政治目的
C.前者是全方位的开放,后者是部分开放
D.前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放,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放
D
8.1980—1986的七年中,海南岛的“三资企业”合同规定的外资额仅为2.24亿美元,实际利用的只有0.67亿美元;1988—1994年的七年中,全省利用外资达46.7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 )
A.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 B.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
C.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9.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这( )
A.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提出 B.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C.促使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D.促使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问题
B
10.时至2018年,浦东开发与开放已有28年。28年中,从阡陌农田到林立楼宇,从冷僻土地到繁荣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瞩目,浦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标志着中国( )
A.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 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C.对外开放的中心发生转移 D.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