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目标:
1.运用图表,说出自然环境中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区域认知)
2.结合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3.了解碳减排的概念和核心,理解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综合思维)
4.结合资料,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
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
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大楼
探索——碳零排放节能大楼
1.自己在生活生产中见过的碳排放的活动有哪些?
2.照片中这座大楼为了实现碳零排放采取了哪些措施?
3.自己所在学校的建筑物在碳减排方面可以做什么?可以借鉴这座大楼的哪些做法?
4.说一说什么是“绿色建筑”。
想一想:
新课导入
1.碳循环
全球碳循环是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
一、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碳循环和温室效应是两个彼此联系的自然过程。
想一想 什么是碳循环?
新课讲解
(1).碳库
①.概念
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中存储碳的载体称为碳库。
想一想 什么是碳库?
新课讲解
②.地球上共有四个碳库,分别为岩石圈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大气碳库。
岩石圈碳库
海洋碳库
陆地生态系统碳库
大气碳库
想一想 地球上碳库有哪些?
新课讲解
(2).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稳定。
想一想 碳循环有什么作用?
新课讲解
(3).意义
想一想 碳循环有什么意义?
碳循环是维持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循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讲解
想一想 1. 组成碳循环的各子循环系统是如何运转的?
2.各子循环系统之间的碳循环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探究活动1 碳循环
1.组成碳循环的各子循环系统的运转:人和动物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将氧气释放回大气中。当岩石、土壤、植物和动物残体等物质分解时,碳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也在大气和海洋之间交换。海洋生物残体在海洋沉积并通过地质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陆地植物残体经过地质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煤炭。化石燃料燃烧又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
2.各子循环系统之间的碳循环是通过人和动植物、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探究活动1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机制。
在地球发展史中,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首先要通过形成含钙的石灰质沉积物固定一部分碳,起到碳汇的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人为森林火灾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形成碳源。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只有一半可以被海洋吸收,海洋起到了碳汇的作用。
想一想 你还能举出哪些碳汇与碳源的实例?
阅读 碳汇与碳源
碳汇:森林、草原、庄稼等绿色植物都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海洋中藻类植物也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
碳源:自然界中的碳源主要包括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另外生物遗体分解也会放出二氧化碳。
新课讲解
2.温室效应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1).概念
想一想 什么是温室效应?
新课讲解
探究活动2 为什么说碳循环和温室效应是两彼此联系的自然过程?
碳循环不平衡会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引起的。
探究活动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水汽等。
(2).温室气体
想一想 温室气体有哪些?
新课讲解
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想一想 温室效应加剧是什么引起的?
新课讲解
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持续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碳排放主要指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时也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1.全球变暖的原因
想一想 温室气体有哪些?
新课讲解
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全球冰川融化,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持续缩减,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引起海水发生热膨胀,海水体积增加,造成海平面上升。
2.对环境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想一想 全球气候变暖有什么影响?
青海哈龙冰川退缩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时海平面上升对上海陆家嘴的影响模拟示意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时海平面上升对上海陆家嘴的影响模拟示意
新课讲解
南极冰原(冰原是被大量冰雪覆盖的大面积陆地,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上)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冰原延伸至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在那里形成冰架(冰架是在大陆边缘形成的大片海洋浮冰)。
冰川学家推测,只要罗斯海和威德尔海的水温上升几摄氏度,这些冰架底部的冰层就会融化,使它们变成浮冰。底部的冰层融化之后,形成这些冰架的西部南极冰原可能流动得更快。流速加快会引起冰川底部摩擦生热,并产生薄薄的融水,使冰山的滑行更加顺畅。
如果全球变暖触发这一过程,西部南极冰原可能迅速变薄,并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导致海平面大幅度上升。
想一想 南极西部冰原变薄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探究活动3 观察分析南极冰原变薄的影响
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淹没沿海低地、岛屿,沿海风暴作用加剧,海洋侵蚀加强。
探究活动
①.气候变暖引发水、热条件发生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如植被带向高纬移动;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土壤水分减少,降水量较小的地区干旱加剧,引起土地荒漠化。
(2).气候变化异常
全球气温变化
新课讲解
②.气候变暖,降水变异加剧,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强度加大,气象灾害频发。
新课讲解
(3).影响农业生产
①.气候变暖使北半球温度带北移,温度升高使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生长季延长、冻害减少,农业种植面积扩大,作物布局与熟制发生变化。
东三省≥10℃积温最北线变化
新课讲解
②.在热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温度升高将加大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水分缺失,作物产量下降,耕地面积也会减少。
新课讲解
③.中纬度地区“谷物带”由于气温升高、水分亏缺,粮食生产能力降低。
新课讲解
④.气候异常变化将进一步加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病虫害发生的范围扩大,危害加重,还可能伴随可种植作物多样性减少。
新课讲解
极端天气增多容易导致人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气候变暖还将扩大可携带病菌生物的生存范围,从而使流行病传播范围扩大,增加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患病风险。
(4).影响人类健康
想一想 气候变暖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哪些威胁。
新课讲解
阅读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种植界限的影响
气候变暖使我国农作物种植界限显著北移、高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以前不能种植水稻的伊春、黑河等地区,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北界已达52°N左右的呼玛地区,较20世纪80年代初北移约4°。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已经从长城沿线推移到42.5°N一线,可种植最高海拔也由海拔1800~1 900米上升到2 200米。
气候变暖也使我国玉米种植带显著向北和向高海拔移动。在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北界已扩展至大兴安岭和伊春地区,向北推移了约4°。同时,玉米种植区域也向高海拔地区扩展。在西藏,20世纪80年代以后玉米种植高度由传统意义上的海拔1700~200米扩展到3840米。
新课讲解
三、碳减排与国际合作
1.碳减排
(1).概念:碳减排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想一想 什么叫碳减排?
新课讲解
(2).核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
想一想 碳减排的核心是什么?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想一想 什么是碳汇?
新课讲解
低碳发展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3).低碳发展
想一想 低碳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课讲解
衣:穿着适宜的应季服装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
食:购买本地、季节性食品,减少食物加工过程。
住:居住面积不必求大。
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用:装节能灯,使用时尚的环保袋,纸张双面打印。
探究活动4 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三种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探究活动
第一,理念更新、保护现有碳库。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尽快形成 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二,绿色低碳。我国陆续出台了替代能源及低碳经济相关扶植政策,如建立碳市场。
第三,技术支持。采用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固碳措施增加碳库的储量。
第四,国际合作。碳减排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事,必须采取全球性行动。
(4).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
想一想 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新课讲解
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如2001年至2010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困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我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是困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而农田和灌丛生态系统分别贡献了12%和8%的困碳量,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阅读 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新课讲解
地热能大部分是来自地球深处的热能。地热能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地热能供暖面积达4.94亿平方米,地热能供暖实现替代2000万吨标准煤。
到2020年,地热能将实现替代7000万吨标准煤,相对应减排二氧化碳1.77亿吨,对我国的碳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想一想
1.与煤炭相比,地热能有什么优势?
2.推进地热能替代标准煤对于我国的碳减排有什么意义?
探究活动5 分析探讨地热能的应用
1.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资源。
2.有效实现碳减排。
探究活动
面对全球变暖的威胁,联合国于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了《京都议定书》,这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实质性减排的阶段。
2.碳减排国际合作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新课讲解
①.时间: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巴黎协定 》。
(2).《巴黎协定》
新课讲解
第一,奠定了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碳减排的基本格局。
第二,《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主题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第三,《巴黎协定》标志着国际气候谈判将从宏观的机制谈判向具体的 低碳行动和政策谈判转移。
第四,《巴黎协定》标志着多元治理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亮点,城市和企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的表现突出。
②.重要性
想一想 《巴黎协定》的重要性是什么?
新课讲解
探究活动6 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有哪些?
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因此,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碳减排,解决气候危机,亟需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
探究活动
从长远来看,碳减排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这是建立国际合作的基础。国际合作通过公约及法律框架约束合作国家积极兑现碳减排的承诺,是碳减排行动的必然途径。
③.意义
想一想 《巴黎协定》的意义是什么?
新课讲解
1.住:居住面积不必求大。
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用:装节能灯、使用时尚的环保袋、纸张双面打印。
2.主要措施:看电子报纸,使用电子邮件等,减少纸张的使用;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加强保护森林的宣传。
我国把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加森林蓄积量作为约束性指标,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6%,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亿吨,已经超过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上限目标。
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之下,我国提出了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的四大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总能源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最大值),并且争取尽早达到峰值;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想一想 1.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为提高我国森林蓄积量,我们可以做什么?试提出几条措施。
探究活动7 参与落实中国的减排目标
探究活动
案例研究 碳交易市场(阅读81---81页)
想一想 碳交易是如何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的?
发挥市场机制在碳排放空间配置领域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碳排放约束,促进能源清洁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案例研究
小 结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3.1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 教学设计
课题 碳排放与碳减排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目标:1.运用图表,说出自然环境中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区域认知)2.结合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地理实践力)3.了解碳减排的概念和核心,理解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综合思维)4.结合资料,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重点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碳减排的主要手段和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难点 碳减排的主要手段和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探索——碳零排放节能大楼想一想:1.自己在生活生产中见过的碳排放的活动有哪些?2.照片中这座大楼为了实现碳零排放采取了哪些措施?3.自己所在学校的建筑物在碳减排方面可以做什么?可以借鉴这座大楼的哪些做法?4.说一说什么是“绿色建筑”。 学生探索碳零排放节能大楼 从探索碳零排放节能大楼引出碳排放与碳减排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全球变暖威胁着我们生产生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怎么来应对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碳排放与碳减排。一、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碳循环和温室效应是两个彼此联系的自然过程。想一想 什么是碳循环?1.碳循环全球碳循环是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图片导入)想一想 什么是碳库?(1).碳库①.概念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中存储碳的载体称为碳库。(图片导入)想一想 地球上碳库有哪些?②.地球上共有四个碳库,分别为岩石圈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大气碳库。(图片导入)想一想 碳循环有什么作用?(2).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图片导入)想一想 碳循环有什么意义?(3).意义碳循环是维持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循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图片导入)探究活动1 碳循环想一想 1. 组成碳循环的各子循环系统是如何运转的?2.各子循环系统之间的碳循环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图片导入)1.组成碳循环的各子循环系统的运转:人和动物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将氧气释放回大气中。当岩石、土壤、植物和动物残体等物质分解时,碳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也在大气和海洋之间交换。海洋生物残体在海洋沉积并通过地质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陆地植物残体经过地质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煤炭。化石燃料燃烧又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2.各子循环系统之间的碳循环是通过人和动植物、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阅读 碳汇与碳源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机制。 在地球发展史中,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首先要通过形成含钙的石灰质沉积物固定一部分碳,起到碳汇的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人为森林火灾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形成碳源。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只有一半可以被海洋吸收,海洋起到了碳汇的作用。 想一想 你还能举出哪些碳汇与碳源的实例?(图片导入)碳汇:森林、草原、庄稼等绿色植物都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海洋中藻类植物也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碳源:自然界中的碳源主要包括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另外生物遗体分解也会放出二氧化碳。想一想 什么是温室效应?2.温室效应(1).概念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图片导入)探究活动2 为什么说碳循环和温室效应是两彼此联系的自然过程?(图片导入)碳循环不平衡会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引起的。想一想 温室气体有哪些?(2).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水汽等。(图片导入)想一想 温室效应加剧是什么引起的?(图片导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碳排放主要指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时也指二氧化碳的排放。1.全球变暖的原因想一想 温室气体有哪些?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持续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图片导入)2.对环境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想一想 全球气候变暖有什么影响?(1).海平面上升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全球冰川融化,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持续缩减,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引起海水发生热膨胀,海水体积增加,造成海平面上升。(图片导入)探究活动3 观察分析南极冰原变薄的影响南极冰原(冰原是被大量冰雪覆盖的大面积陆地,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上)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冰原延伸至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在那里形成冰架(冰架是在大陆边缘形成的大片海洋浮冰)。 冰川学家推测,只要罗斯海和威德尔海的水温上升几摄氏度,这些冰架底部的冰层就会融化,使它们变成浮冰。底部的冰层融化之后,形成这些冰架的西部南极冰原可能流动得更快。流速加快会引起冰川底部摩擦生热,并产生薄薄的融水,使冰山的滑行更加顺畅。 如果全球变暖触发这一过程,西部南极冰原可能迅速变薄,并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导致海平面大幅度上升。 想一想 南极西部冰原变薄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图片导入)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淹没沿海低地、岛屿,沿海风暴作用加剧,海洋侵蚀加强。(2).气候变化异常①.气候变暖引发水、热条件发生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如植被带向高纬移动;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土壤水分减少,降水量较小的地区干旱加剧,引起土地荒漠化。(图片导入)②.气候变暖,降水变异加剧,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强度加大,气象灾害频发。(图片导入)(3).影响农业生产①.气候变暖使北半球温度带北移,温度升高使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生长季延长、冻害减少,农业种植面积扩大,作物布局与熟制发生变化。(图片导入)②.在热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温度升高将加大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水分缺失,作物产量下降,耕地面积也会减少。(图片导入)③.中纬度地区“谷物带”由于气温升高、水分亏缺,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图片导入)④.气候异常变化将进一步加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病虫害发生的范围扩大,危害加重,还可能伴随可种植作物多样性减少。(图片导入)(4).影响人类健康想一想 气候变暖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哪些威胁。极端天气增多容易导致人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气候变暖还将扩大可携带病菌生物的生存范围,从而使流行病传播范围扩大,增加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患病风险。(图片导入)阅读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种植界限的影响气候变暖使我国农作物种植界限显著北移、高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以前不能种植水稻的伊春、黑河等地区,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北界已达52°N左右的呼玛地区,较20世纪80年代初北移约4°。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已经从长城沿线推移到42.5°N一线,可种植最高海拔也由海拔1800~1 900米上升到2 200米。 气候变暖也使我国玉米种植带显著向北和向高海拔移动。在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北界已扩展至大兴安岭和伊春地区,向北推移了约4°。同时,玉米种植区域也向高海拔地区扩展。在西藏,20世纪80年代以后玉米种植高度由传统意义上的海拔1700~200米扩展到3840米。(图片导入)三、碳减排与国际合作1.碳减排想一想 什么叫碳减排?(1).概念:碳减排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图片导入)想一想 碳减排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图片导入)想一想 什么是碳汇?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图片导入)想一想 低碳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低碳发展低碳发展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图片导入)探究活动4 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三种减少碳排放的措施。衣:穿着适宜的应季服装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食:购买本地、季节性食品,减少食物加工过程。住:居住面积不必求大。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用:装节能灯,使用时尚的环保袋,纸张双面打印。(图片导入)想一想 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有哪些?(4).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第一,理念更新、保护现有碳库。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尽快形成 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第二,绿色低碳。我国陆续出台了替代能源及低碳经济相关扶植政策,如建立碳市场。第三,技术支持。采用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固碳措施增加碳库的储量。第四,国际合作。碳减排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事,必须采取全球性行动。(图片导入)阅读 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如2001年至2010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困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我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是困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而农田和灌丛生态系统分别贡献了12%和8%的困碳量,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图片导入)探究活动5 分析探讨地热能的应用地热能大部分是来自地球深处的热能。地热能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地热能供暖面积达4.94亿平方米,地热能供暖实现替代2000万吨标准煤。 到2020年,地热能将实现替代7000万吨标准煤,相对应减排二氧化碳1.77亿吨,对我国的碳减排具有重大意义。想一想1.与煤炭相比,地热能有什么优势?2.推进地热能替代标准煤对于我国的碳减排有什么意义?(图片导入)参考答案1.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资源。2.有效实现碳减排。2.碳减排国际合作(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面对全球变暖的威胁,联合国于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了《京都议定书》,这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实质性减排的阶段。(图片导入)(2).《巴黎协定》①.时间: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巴黎协定 》。(图片导入)想一想 《巴黎协定》的重要性是什么?②.重要性第一,奠定了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碳减排的基本格局。第二,《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主题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第三,《巴黎协定》标志着国际气候谈判将从宏观的机制谈判向具体的 低碳行动和政策谈判转移。第四,《巴黎协定》标志着多元治理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亮点,城市和企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的表现突出。(图片导入)探究活动6 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有哪些?(图片导入)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因此,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碳减排,解决气候危机,亟需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③.意义想一想 《巴黎协定》的意义是什么? 从长远来看,碳减排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这是建立国际合作的基础。国际合作通过公约及法律框架约束合作国家积极兑现碳减排的承诺,是碳减排行动的必然途径。(图片导入)探究活动7 参与落实中国的减排目标 我国把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加森林蓄积量作为约束性指标,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6%,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亿吨,已经超过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上限目标。 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之下,我国提出了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的四大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总能源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最大值),并且争取尽早达到峰值;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想一想 1.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为提高我国森林蓄积量,我们可以做什么?试提出几条措施。1.住:居住面积不必求大。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用:装节能灯、使用时尚的环保袋、纸张双面打印。2.主要措施:看电子报纸,使用电子邮件等,减少纸张的使用;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加强保护森林的宣传。案例研究 碳交易市场(阅读81---81页)想一想 碳交易是如何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的?(图片导入)发挥市场机制在碳排放空间配置领域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碳排放约束,促进能源清洁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学生思考碳循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1学生思考温室效应学生参与探究活动2学生思考全球变暖的原因学生思考海平面上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3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异常学生思考.影响农业生产学生思考影响人类健康学生阅读学生思考碳减排学生思考探究活动4 学生阅读学生参与探究活动5学生思考碳减排国际合作学生参与探究活动6学生参与探究活动1学生参与案例研究 让学生理解碳循环让学生理解碳循环让学生理解温室效应让学生理解后工业文明---谋求人地协调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海平面上升让学生观察分析南极冰原变薄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异常让学生理解.影响农业生产让学生理解影响人类健康让学生理解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种植界限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碳减排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三种减少碳排放的措施。让学生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让学生分析探讨地热能的应用让学生理解碳减排国际合作让学生理解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有哪些?让学生理解 参与落实中国的减排目标让学生理解碳交易市场
课堂小结 碳排放与碳减排一、碳循环与温室效应1.碳循环2.温室效应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1.全球变暖的原因2.对环境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2).气候变化异常(3).影响农业生产(4).影响人类健康三、碳减排与国际合作1.碳减排2.碳减排国际合作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 碳排放与碳减排 同步练习
(训练时间:40分钟)
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其合理解释是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我国政府提出,到 202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 GDP 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如图为北极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值推迟至 9 月份出现的原因是
A.此时北极地区极昼时间渐长 B.海洋水体升温较慢
C.秋季北极地区多阴天 D.此时北极冰川融化慢
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A.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增强 B.沿海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
C.中纬内陆地区干旱面积减小 D.低纬海区台风强度减小
在 21 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达成共识,2100 年前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 2℃ 以内。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A.低纬度地区台风频度和强度减小 B.中纬度内陆地区变得湿润
C.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 D.沿海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
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有
A.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加大 B.北半球水稻种植北界南移
C.生物物种增加 D.臭氧层空洞面积增加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中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8.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据图说出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
(3)应对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能力提升
下图为世界地球日官方网站正式公布的某年地球日的海报:海冰消失后,一只无助的小北极熊抱着一个风力发电机的柱子。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1题。
9.该图片反映了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 )
①性质上的差异性 ②性质上的普遍性 ③危害的全球性 ④影响的单一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在应对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我国与发达国家承担的责任( )
A.共同 B.不同
C.有区别 D.共同但有区别
11.在应对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中,我们可以( )
①选用绿色产品 ②植树造林 ③垃圾分类 ④创建绿色家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①全球陆地面积缩小 ②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 ③中纬度耕作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④高纬度地区因变暖而蒸发加强,比原来降水更少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读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6℃。
材料二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为什么会使全球变暖?
(2)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我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
(4)世界气象组织官员说:2009年末至2010年初,世界不少地方遇到极端严寒天气,但世界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未改变。请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1. B
2. B
3. B
4. B
5. D
6. A
7. B
8. (1)光合作用 沉积作用 全球生态系统破坏 气象灾害增加
(2)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加强全球合作;增强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9.B
10.D
11.C
12.C
13.(1)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4)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的阴晴、冷暖、雨雪等大气状况,有时变化剧烈;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的平均状况,变化缓慢。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在局部地区或一定的时间里,气温可能会出现下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