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二、教材解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日本古代史,包括三个子目:6世纪前的日本、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三个子目之间既是时间上的相继,也是内容上的递进。“6世纪前的日本”子目重点介绍了大和统一日本后奴隶制社会的状况,也点出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史,为第二子目进行了铺垫。“大化改新”这一子目介绍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更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武士和武士集团”子目讲述了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封建社会的变化,出现了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了幕府统治。
本课是《世界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中的第一课,与下一课《阿拉伯帝国》在内容上是并列关系,代表着亚洲国家步入封建社会的两种典型方式:学习和宗教。同时日本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之一,了解其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助于后续世界史的学习。
旧教材将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整合在一课中,囿于篇幅的限制,只对大化改新这一重点进行了介绍。统编版教材补充了奴隶社会时期日本的生产组织以及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社会发展走向,使得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更加完整连贯,一方面更好地衔接了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日本形成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为现实提供历史依据。
三、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唐朝的对外交往,初步了解了唐朝对古代日本的影响;通过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系统学习,知道了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史实;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的外交,明确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尽管部分学生知道日本号称大和民族,男生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比较感兴趣,但是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总体来说,学生对日本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近代以来中日关系这一领域,对于日本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却是匮乏的,日本古代史尤其如此。
2.生活经验:通过电视新闻、网络、报纸等媒介,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到关于日本社会和日本外交的时政新闻,对当今日本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几乎没有媒体关注古代日本的报道,因此学生难以获得相应的生活体验;部分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到日本旅游或研学,能够体会到一些日本历史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日本古代史有所了解,但不具有体系性和连贯性。
3.思想状况:初三学生在学习了近代史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之后,往往会对日本甚至日本人形成“一边倒”、片面甚至比较极端的印象。尽管课堂上教师给予了理性的引导,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主观性强,教师应基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从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探寻其行为方式的根源,对日本和日本人的理解更趋客观合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图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大和统一日本后的生产组织形式及其社会性质。通过分析史料和填写表格,学生能够归纳列举出大化改新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主要措施,理解大化改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庄园产生后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准确说出武士、武士集团、幕府统治等相关史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用《日本书纪》原始文献、《日本史》和《新编日本通史》等专著文献、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学生能够掌握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解释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的思维导图,学生能够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形成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学生能够辩证评价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日本的发展历程,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他人之长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初步了解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树立开放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
重点依据: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一场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从落后的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导致幕府统治的确立,成为影响日本近700年的重要统治方式。
教学难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难点依据: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出现与形成是日本土地私有和兼并发展的结果,是古代日本历史发展的特定产物,这对于缺乏日本历史系统认识水平的初三学生来说,具有理解难度。武士集团长期统治形成的武士道精神,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也成为难点。
六、教学方法
1.史料研读法:通过呈现历史地图、古籍史料、纪录片视频和图片等多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大和统一下的日本发展情况,大化改新及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发展。
2.问题情境引领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本课重点之一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影响达到知道和理解的课标要求。
3.对话法:通过教师逐步引导的师生对话,学生明确大化改新的特点,正确理解武士道对日本民间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亚洲文明之光》宣传片节选:
视频简介:曾经,我们彼此凝视,交相辉映,共同迎来人类文明的黎明曙光。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创造,如今早已融入有形的世界或无形的内心。在陆地上,在大海上,我们奋力前行,只为到达遥远的彼岸,架起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我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亚洲。穿越数千年历史,亚洲价值、东方智慧,正在让人类文明的灯火更加璀璨明亮。多彩、平等、包容,正在超越隔阂、冲突和优劣,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用文明互鉴之光照亮我们共同的未来。
【过渡】上一单元我们探寻了欧洲中世纪的发展历程,本单元我们将目光重新拉回亚洲,聚焦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通过对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帝国的学习,领略多彩亚洲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解读亚洲价值和东方智慧。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古代日本,一探其作为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民族特征。
【设计意图】本课是《封建时代的亚洲》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因此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介绍,以《亚洲文明之光》宣传片导入,直观形象呈现亚洲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多元共生;同时本节课古代日本在发展中模仿学习中国,契合了文明之间的互鉴,升华了教学立意。
【讲授新课】
一、大和一统·奠根基
【教师讲述】2020年的开局由于新冠肺炎的爆发,中国人经历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春节,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感动——日本捐赠给湖北高校一批应急物资上醒目的写着这样两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在中国遭遇疫病侵袭的危急时刻,日本友人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中国人民的物质上的援助与精神上祝福。3月22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最美后续“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来了,一箱箱写有这句诗的捐赠物资在济南启运,飞往日本和歌县,再次将中日两国关系推上了热搜。
【问题】从中国的史书记载中能够看出,中日两国的交往从何时开始?当时中日交往的特点是什么?观察南朝梁《职贡图》中描绘的倭国使者形象,能够推断出当时日本的发展状况如何?
【预设答案】根据史书记载中日两国的交往自汉朝开始,当时在两国关系中主要是日本向中国进贡,接受中国的赐封。倭国使者衣着较破旧,赤足,可以推断出日本的发展落后于中国。
【教师总结】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此时的中国已经步入封建社会,而1世纪前后才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的日本,在发展程度上远远落后于中国。日本向中国遣使进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从中国引进物产和学习先进的技术,从早期的种植和冶铁技术,到稍晚的铸造技术和纺织技术,善于学习根植于日本文明的基因之中,对其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原始史料和图片的呈现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同时,此环节既能反映出中日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有能够为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习做铺垫。
【过渡】根据南朝《宋书·夷蛮传》记载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国“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最终统一了日本。
【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第二段,从政治统治、生产组织两方面简单介绍统一后大和国的发展状况。
【预设答案】政治上,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归纳提升】大和国以部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被称为“部民制”。“一般说来,部民是在皇室拨给的少量土地上,一边生产自食的粮食,一边生产贡纳品或服役。部民对皇室和贵族的关系是人身被占有,而不是对土地所有者的依附关系。”
【问题】分析部民制处于哪一社会形态?
【预设答案】奴隶社会
【教师总结】回顾6世纪之前日本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对于中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由来已久,大和统一日本后部民制促使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外交上大和国也改变过去向中国朝廷请封、朝贡的态度,采取对等的立场,607年和608年两次派使者到隋朝时递交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日本书纪》中第一次出现“天皇”这一称谓,大王改为天皇,反映出大和国的自信。大和统一日本成为这个民族的称号,也奠定了这个国家的根基,大和国是否能如其在国书中宣称的那样取得和中国平等的地位呢?
【设计意图】图史互证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历史的方式。大和统一日本后实行的部民制引用吴廷璆《日本史》中的论述,化难为易,有助于学生理解部民制的实质。
二、以中为师·塑国势
【史料探究】
【问题】分析两则材料,6、7世纪大和国出现了哪些问题?
【预设答案】奴隶制贵族大量兼并土地,并进行混战,对外征战和兴建大型工程导致部民的生活悲惨,不断进行反抗。唐朝建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先进、繁荣发达。
【设计意图】大化改新是本课的重点,对其背景的了解是深入学习大化改新内容的前提,通过中日对比的方式更能够凸显出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也预示着大化改新对中国唐朝的全方位学习。
【过渡】到7世纪上半叶大和国内部面临着部民制衰落、天皇统治削弱、社会动荡不安等诸多问题,而同时期唐朝建立并出现了高度繁荣发达的局面,从外部刺激着大和国的统治阶层,自唐回国的留学生上奏朝廷:“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630年,天皇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渴望采纳中国文化和政治模式。632年当他们回国时一场摆脱困境、改变民族命运的革新由即将拉开序幕。
【自主学习】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在表格中归纳列举出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大化改新 时间 领导者 年号
政治
经济
【预设答案】时间646年,领导者孝德天皇,年号大化。政治上加强天皇权力,建立中央集权,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直接管辖。经济上废除奴隶主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人占有,实行国有制,国家每六年向公民分配一次土地,土地不得买卖死后归国家,向国家交纳赋税。
【细节讲解】这场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发起的改新,确立了中央对地方和人民、土地的所有权和统治权,改新后国家对农民的关系是土地所有者对农民的剥削关系,公民被束缚在口分田上,以臣属关系依附于国家,这种生产者对土地所有者的依附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因此大化改新“新”在它采取了改革而非革命的方式摆脱社会危机,“新”在它将日本从奴隶社会带入封建社会。与此同时,孝德天皇不仅仿照唐朝建立年号,成为第一位使用年号的天皇,而且大化改新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也都是仿唐制,这是日本这场改革最大特点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解析史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补充拓展教材知识点,促进学生对大化改新的性质和特点的深度理解。
【过渡】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至838年最后一次派遣,200多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共12批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随行者有留学生、留学僧和各种技术人员,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唐朝,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中国先进的制度、技术和文化。
【合作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你能举出日本学习唐朝的哪些事例?
2.根据问题1和大化改新的过程,能够给你那些启示?
【预设答案】1.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参照唐朝的钱币创造了日本钱币、和服参照唐装进行改造、鉴真东渡传播佛法、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一些风俗等。
2. 要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和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发展;要顺应潮流进行改革。
【教师总结】自大化改新开始,日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学习盛唐文化,8世纪日本的首都平城京(今奈良)出现了“唐风洋溢奈良城”的景象。可以说从大化改新开始,日本融汇了盛唐文化的因子,再次发挥了其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不足的品质。与此同时,日本人却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们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因此,不论是改革还是学习都一定要适合国情,适时进行调整和创新,这样才能获得长远持久的发展。
【设计意图】两个问题梯次性递进,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多角度列举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进一步感知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和日本学习先进文明的意志和决心。进而深化对大化改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开放意识和改革观念。
【过渡】大化改新作为日本历史上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它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避免了社会混乱而导致的国家分裂的危险;改新之后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成为一个依据完备法制体系治理的封建制国家,国势不断增强,国号改为日本,意寓太阳升起的地方。日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坚持改造和创新,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顺势再造·成特色
【问题】观看微视频和课本内容,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出大化改新后日本历史的发展脉络。
微视频简介: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盛行,庄园产生,庄园建立私人武装作为护卫,武士就此诞生。1192年源赖朝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建立,国家实权特别是军事权和全国的土地所有权,基本上控制在武士阶级手中,从此并进入武家社会。天皇大权旁落,失去对国家统治权,政权的更替在不同的武士集团间进行。
——视频来源于NHK高校讲座《日本史》第8集《武士の登场》、第9集《院政と庄园》和纪录片《世界历史》第26集《古代日本》
【预设答案】庄园 武士 武士团 镰仓幕府
【归纳提升】
庄园 武士 武士团 镰仓幕府(实权)
天皇朝廷(虚权)
【细节讲解】日本的庄园,既是贵族、豪门、寺院等多种势力的经济基础,也成为助长权力分立的存在,拥有不输不入特权的大庄园,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武士最初作为庄园的护卫者而产生,因此最早被称为“侍”,意思的卫士或随从。后来随着社会混战的加剧,武士在日本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日本进入两个政权长期并存的时期,但是京都天皇朝廷却处于虚权之位,国家实权掌握在历代幕府的征夷大将军手中,镰仓幕府颁布的《御成败式目》是日本首个武家法典,也是日本独创的法律,成为幕府统治的保障,影响了后世许多武家的法典。日本先后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长达近700年的统治,最终形成了日本式的封建等级社会。
【设计意图】大化改新后,日本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其因果脉络通过时间轴的方式进行演示,是学生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战训练,也体现了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武士和武士集团是本课的重难点,以导图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把握核心要素和关键知识点。补充幕府的后续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过渡】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出现的新的发展形势,最终促使其走上了一条有别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发展道路,形成了武家政治这一统治特色,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出武士道精神。
【问题】说一说你所理解的武士道精神
【预设答案】忠诚、杀身成仁、切腹自杀等
【归纳提升】武士道精神中的忠诚、荣誉、气节等品质,不仅维护了日本幕府时代的社会秩序与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塑形了今天日本人讲礼貌、守规矩、做事认真的整体民族性格。但作为封建统治下制约从主关系的精神支柱,武士道所讲求的极端效忠和勇武,也导致日本人在日后对外侵略中形成了尚武好战、残暴杀戮的军国主义思想。
【设计意图】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其变异性后果,培养学生客观认知历史的方法。
【课堂结语】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居,邻居同时也是我们的镜子。从国家民族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当我们看到镜子里的古代日本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统一国家建立后直面现实、不断学习、积极改革、独具特色的形象,当我们对照镜子来反观自身时,我们在国家的发展中同样要坚持这些理念。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历史发展一方面深受中国尤其是唐朝的影响,体现了中日文明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明,体现了亚洲文明的多元共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八、板书设计
九、拓展作业
从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至838年最后一次派遣,200多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共12批次,他们中的很多优秀代表以及中国的使者为促进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你知道哪些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
(参考答案:唐朝高僧鉴真历尽艰辛万苦东渡日本后,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设计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后在唐朝为官40多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被中日史籍引为美谈;日本高僧圆仁留唐十年,寻师求法,用汉文写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资料;等等。)
评课
本课教学设计充分解读了课程标准,体现出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并多角度综合分析了学情。
一、确立精准的教学立意,凸显时代特征和教学主线。
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决定着一节课的高度和深度,本节课以日本文明的成长为教学主线,确立了大和一统 奠根基、以中为师 塑国势、顺势再造 成特色三个版块。既能够反映出日本文明独特的发展特点,又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普世价值,如:国家统一、开放学习等。从而使得本课的教学和学习走向深度。
二、运用丰富多元的史料,落实深度教学和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是前提,其余四大核心素养都需要建立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本节课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6世纪前中日交往的相关史事),又补充了图片史料、视频、文献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又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形成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使得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遵循“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提升课堂实效性。
在教学设计中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叙写,从行为动词到活动方式都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了相应的评价任务,如:完成表格、绘制思维导图等,以便在授课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度。
四、依托直观形象的时间轴,梳理知识关联和历史脉络。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在每个版块的小结中都按照时间顺序对古代日本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呈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
幕府统治长达近700年
角逐
联合
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