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粤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赣粤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8 20:4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赣粤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大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城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项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围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之外,也隐含着读者对既有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随着社会、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钟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出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围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在南京三天两夜|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 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 “实践”高于“理论”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 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也是读者质疑批评家写小说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批评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 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 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 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 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 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 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件很冒险的事,他不认可这种行为。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5. 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釆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子。
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三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磕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正在紧张进行。
B. “还记得爹吗?”“在那里干什么?”“打日本啊!”娘笑了。这笑,既有看到孩子聪明可爱的欣慰,又有丈夫参加抗日队伍的自豪。
C. “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荣耀”揭示了她内心的虚荣。
D. 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她”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农村妇女形象。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而是写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题材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
B. 小说善用对比的手法,例如“大姐的女婿好赌钱”“自己的女婿好念书”,对比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暗含了作者的情感。
C. 小说结尾写“媳妇当然更快活”和开头相呼应,和女主人公先前的郁闷情绪形成对照,又向读者透露了丈夫的音讯。
D. 小说多次运用对话描写,例如“她”和儿子、和丈夫以及和大姐的对话等,对话的内容雅俗共赏,符合人物的特征。
8. 小说以“丈夫”为题,围绕“丈夫”展开叙写,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丈夫”形象特点。
9. 孙犁的小说具有“生活美”,“生活美”源于“生活的真实”,请简要分析本文包含哪些“生活的真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传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太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竟坐之。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曰:“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敖。”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B.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C.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D.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五经”之一,“五经”包括《诗经》《乐经》《尚书》《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B. 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陈奏秘密事项时,用皂囊封缄,以防泄密。
C. 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相当于副丞相,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监察执法。
D. 东阁,在文中并非“开我东阁门”中的“东阁”,而是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云才兼文武,得到世人尊重。华阴守丞因为朱云忠正而有智谋,向朝廷请求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朱云带领学生乘牛车出行时,所过之处人们都对他很敬重。
B. 朱云直言谏诤,留下槛折佳话朱云弹劾张禹,汉成帝很生气,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栏杆不走,直至栏杆被拉断;经大臣辛庆忌劝解,他才被饶恕。
C. 朱云特立独行,好倜傥有大节。致仕后的朱云远离官场,居住在乡野,教授学生;与丞相薛宣交往,薛宣邀他留在相府中,朱云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D. 朱云恬淡无欲,要求死后薄葬。朱云病重时未请医喝药,临终嘱咐用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椁即可,家人遵其嘱造了一丈五尺的小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
(2)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14. 左将军辛庆忌为什么能让皇上怒气消解,饶了朱云?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 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营造了静谧安详的氛围,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 颈联中作者的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意境。
D. 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借物抒情,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6. 请从写景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落叶是古代诗人寄寓哀情的常见载体之一,古诗词中常以落叶渲染秋之萧瑟,抒发悲凉情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文创商店里, 的红色文创产品吸引观众驻足挑选;北京鲁迅博物馆旁的鲁博书屋内,以“新青年”为主题设计的帆布袋、笔记本、徽章等让年轻人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北侧的“一大文创”商店中,馆方与沪上老字号品牌联名推出的食品,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首选……如今,打卡红色地标 ,与之相关的红色文创也日益受到大家欢迎。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滋养红色文创设计的沃土。近年来,红色场馆的网络文创商店数量迅速增加,人们 便可以购入心仪的红色文创产品。消费场景的转变,也折射出红色文创产品从旅游纪念品到日用品、艺术品和收藏品的转型。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不同的红色元素,在设计师的创意表达中,关联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琳琅满目 爱毛反裘 靡然成风 足不出户
B. 五花八门 爱不释手 靡然成风 足不履影
C. 五花八门 爱毛反裘 蔚然成风 足不履影
D. 琳琅满目 爱不释手 蔚然成风 足不出户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B. 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我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C. 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D. 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万山红遍、霜叶似火的时节,冬天踏着飘零遍地的黄叶悄然而至。代表冬天开始的节气便是立冬。在古代, ① ,古人在此日有迎冬之礼、贺冬之俗。举行这些祭祀仪式,自然离不开美酒。尤其是一些文人骚客们温上一壶新酿的美酒,约上至交好友,围炉而坐,把酒叙谈,迎接冬天的到来。
( ),要的是“范儿”。立冬日,皇帝率领群臣,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郊迎回来后,皇帝还要赐群臣冬衣,褒奖表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慰问抚恤其活着的亲属和孤寡之人,以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贼寇的侵袭与掠夺。
天子有迎冬之礼, ② 。忙碌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迎来了冬闲, ③ ,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祈求上天赐来岁再是丰年。作为一家之主,也要犒赏全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动,人们更换新衣,往来庆贺,一如年节。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仪式感是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的
B. 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C. 天子在古代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D. 迎冬时的古代天子更重视仪式感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材料二:近年来,“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精彩的展览、社教活动吸引越来越多人走近历史、亲近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让文物故事深入人心;《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创新表演让年轻人惊叹传统文化之美;故宫、莫高窟等文化遗产地成为网红,文创产品引领“国潮”消费新时尚……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点亮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上述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湘赣粤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大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城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项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围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之外,也隐含着读者对既有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随着社会、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钟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出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围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在南京三天两夜|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 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 “实践”高于“理论”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 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也是读者质疑批评家写小说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批评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 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 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 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 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 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 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件很冒险的事,他不认可这种行为。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5. 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 C 2. D 3. D
4. 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方式,分别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③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5. 示例一:看好。①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生产、传播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②现在的文学生态令人不满,批评家尝试小说创作,有可能会改善这种状况,给文学带来新的风气。
示例二:不看好。①擅长写文学评论不一定擅长实际的小说创作,他们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②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釆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子。
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三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磕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正在紧张进行。
B. “还记得爹吗?”“在那里干什么?”“打日本啊!”娘笑了。这笑,既有看到孩子聪明可爱的欣慰,又有丈夫参加抗日队伍的自豪。
C. “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荣耀”揭示了她内心的虚荣。
D. 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她”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农村妇女形象。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而是写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题材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
B. 小说善用对比的手法,例如“大姐的女婿好赌钱”“自己的女婿好念书”,对比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暗含了作者的情感。
C. 小说结尾写“媳妇当然更快活”和开头相呼应,和女主人公先前的郁闷情绪形成对照,又向读者透露了丈夫的音讯。
D. 小说多次运用对话描写,例如“她”和儿子、和丈夫以及和大姐的对话等,对话的内容雅俗共赏,符合人物的特征。
8. 小说以“丈夫”为题,围绕“丈夫”展开叙写,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丈夫”形象特点。
9. 孙犁的小说具有“生活美”,“生活美”源于“生活的真实”,请简要分析本文包含哪些“生活的真实”。
答案 6. C 7. D
8. ①勤奋上进,思想进步。他热爱读书,踊跃参军。②为国奉献,不怕吃苦。为了抗战,离别亲人;以苦为乐,拥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有情有义,关爱家人。嘱咐妻子教养孩子,爱妻子,惦念家人,给亲人写信。
9. ①环境的真实。豆叶带污泥,发臭气。日本黑心淹老百姓,黑豆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这是农家生活,也是女主人公生活的环境。②情境的真实。文中“姥姥”和婶子家比热闹的情境,“她”在心里和大姐比女婿的情境等,都很符合农村妇女的真实的心理。③情感的真实。小说开头女主人公因丈夫无消息等产生的无精打采,结尾收到信的欢喜,公公收到信的“痛快”等,都很真实。④形象的真实。文中三位女性“比女婿”的神态、语言、心理等,真实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传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太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竟坐之。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曰:“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敖。”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B.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C.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D.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五经”之一,“五经”包括《诗经》《乐经》《尚书》《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B. 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陈奏秘密事项时,用皂囊封缄,以防泄密。
C. 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相当于副丞相,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监察执法。
D. 东阁,在文中并非“开我东阁门”中的“东阁”,而是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云才兼文武,得到世人尊重。华阴守丞因为朱云忠正而有智谋,向朝廷请求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朱云带领学生乘牛车出行时,所过之处人们都对他很敬重。
B. 朱云直言谏诤,留下槛折佳话朱云弹劾张禹,汉成帝很生气,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栏杆不走,直至栏杆被拉断;经大臣辛庆忌劝解,他才被饶恕。
C. 朱云特立独行,好倜傥有大节。致仕后的朱云远离官场,居住在乡野,教授学生;与丞相薛宣交往,薛宣邀他留在相府中,朱云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D. 朱云恬淡无欲,要求死后薄葬。朱云病重时未请医喝药,临终嘱咐用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椁即可,家人遵其嘱造了一丈五尺的小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
(2)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14. 左将军辛庆忌为什么能让皇上怒气消解,饶了朱云?请简要说明。
答案 10. D 11. A 12. A
13. (1)虚妄地称颂举荐他,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应该交给有关部门审讯查验来了解他的好坏。
(2)等到后来要修理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按原样修补好,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14. ①辛庆忌不顾自己的性命,冒死求情。②朱云一向狂傲直率,并没有故意冒犯皇上,应该宽容。③如果杀了他,皇上会被人认为是暴君。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 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营造了静谧安详的氛围,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 颈联中作者的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意境。
D. 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借物抒情,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6. 请从写景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答案 15. B 16. ①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以蝶飞之动景衬托秋草之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蝶飞、秋草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鹊噪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③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落叶是古代诗人寄寓哀情的常见载体之一,古诗词中常以落叶渲染秋之萧瑟,抒发悲凉情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喻于义 ②. 小人喻于利 ③. 胜人者有力 ④. 自胜者强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文创商店里, 的红色文创产品吸引观众驻足挑选;北京鲁迅博物馆旁的鲁博书屋内,以“新青年”为主题设计的帆布袋、笔记本、徽章等让年轻人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北侧的“一大文创”商店中,馆方与沪上老字号品牌联名推出的食品,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首选……如今,打卡红色地标 ,与之相关的红色文创也日益受到大家欢迎。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滋养红色文创设计的沃土。近年来,红色场馆的网络文创商店数量迅速增加,人们 便可以购入心仪的红色文创产品。消费场景的转变,也折射出红色文创产品从旅游纪念品到日用品、艺术品和收藏品的转型。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不同的红色元素,在设计师的创意表达中,关联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琳琅满目 爱毛反裘 靡然成风 足不出户
B. 五花八门 爱不释手 靡然成风 足不履影
C. 五花八门 爱毛反裘 蔚然成风 足不履影
D. 琳琅满目 爱不释手 蔚然成风 足不出户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B. 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我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C. 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D. 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8. D 19. C
20. 画横线句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作“沃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红色文创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表达了对红色精神的景仰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万山红遍、霜叶似火的时节,冬天踏着飘零遍地的黄叶悄然而至。代表冬天开始的节气便是立冬。在古代, ① ,古人在此日有迎冬之礼、贺冬之俗。举行这些祭祀仪式,自然离不开美酒。尤其是一些文人骚客们温上一壶新酿的美酒,约上至交好友,围炉而坐,把酒叙谈,迎接冬天的到来。
( ),要的是“范儿”。立冬日,皇帝率领群臣,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郊迎回来后,皇帝还要赐群臣冬衣,褒奖表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慰问抚恤其活着的亲属和孤寡之人,以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贼寇的侵袭与掠夺。
天子有迎冬之礼, ② 。忙碌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迎来了冬闲, ③ ,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祈求上天赐来岁再是丰年。作为一家之主,也要犒赏全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动,人们更换新衣,往来庆贺,一如年节。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仪式感是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的
B. 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C. 天子在古代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D. 迎冬时的古代天子更重视仪式感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21. B 22. ①立冬是个重要的节日
②百姓有贺冬之俗
③要在立冬这天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材料二:近年来,“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精彩的展览、社教活动吸引越来越多人走近历史、亲近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让文物故事深入人心;《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创新表演让年轻人惊叹传统文化之美;故宫、莫高窟等文化遗产地成为网红,文创产品引领“国潮”消费新时尚……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点亮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上述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