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复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河南省各地区年九级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宜阳·九年级期末)某人于7世纪末去日本,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很多部民在贵族的庄园里劳动 B.地方由中央派官治理
C.国家权力集中于天皇 D.很多人从中国长安留学归来
2.(2021·河南南阳·九年级期末)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国家。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7世纪中期,日本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封建社会,这主要是通过(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废除农奴制改革
3.(2021·河南新乡·九年级期末)大和的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争战使矛盾日益尖锐,而部民也不断反抗。此时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实行改革。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4.(2021·河南确山·九年级期末)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A.大化改新 B.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 D.卡德纳斯改革
5.(2021·河南信阳·九年级期末)“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提高。”这表明( )
A.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 B.农民是这次改革最大受益者
C.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 D.这次改革限制了天皇的权力
6.(2021·河南太康·九年级期末)大化革新解放了日本的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
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设国、郡、里三级
③统一赋税 ④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2021·河南驿城·九年级期末)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于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8.(2021·河南鹿邑·九年级期末)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庄园”发展起来。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组织起军事集团,他们效忠于自己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
A.武士 B.天皇 C.佃户 D.领主
9.(2021·河南息县·九年级期末)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通过大化改新掌握了实权 B.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10.(2021·河南信阳·九年级期末)正当日本社会危机严重的时期,7世纪初被派到中国的留学生,在充分掌握了隋唐文化和制度后陆续回国,为其革新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巨大作用”( )
A.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 B.推动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使日本确立了幕府统治 D.使日本从此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11.(2021·河南驿城·九年级期末)为有助于开展线上教学,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如图专题资源包。请判断该专题是( )
A.古代欧洲文明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古代亚非文明 D.封建时代的亚洲
12.(2021·河南新华·九年级期末)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印度的0~9数字等东方科学成就传播到欧洲,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了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阿拉伯人
D.土耳其人
13.(2021·河南安阳·九年级期末)《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亚非欧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材料表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国家重视 D.立足于以往文明基础
14.(2021·河南洛阳·九年级期末)《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材料主要表明阿拉伯
A.帝国横跨亚非 B.文化兼容并蓄
C.沟通东西商贸 D.文明独具特色
15.(2021·河南郑州·九年级期末)“伊斯兰教……以国家主义强权为工具进行推广。如果把三大宗教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在传播上的优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伊斯兰教的创立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B.伊斯兰教教义比佛教、基督教更易于接受
C.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D.伊斯兰教以群众性运动的方式赢得民众支持
16.(2021·河南舞阳·九年级期末)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其中“阿拉伯人的口”主要说明了( )
A.阿拉伯人善于言辞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阿拉伯人创立了阿拉伯数字 D.阿拉伯人喜欢交际
17.(2021·河南辉县·九年级期末)关于古代科技史,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这一说法反映了阿拉伯人
A.注重培养演讲才能 B.建立了辽阔的疆域
C.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D.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18.(2021·河南西峡·九年级期末)“伊斯兰教……以国家主义强权为工具进行推广。如果把三大宗教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在传播上的优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伊斯兰教的创立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B.伊斯兰教以群众性运动的方式赢得民众支持
C.伊斯兰教教义比佛教、基督教更易于接受 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19.(2021·河南南阳·九年级期末)对于古代宗教,有人说是迷信,有人说是信仰,也有人感悟到了人生启迪。古代统治者却利用它们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其原因,主要是世界三大宗教在教义上都强调
A.宣扬众生平等,破除等级界限 B.反对暴政剥削,主张平等
C.认为人死后灵魂能升入“天堂” D.叫人忍受苦难,放弃斗争
20.(2021·河南孟津·九年级期末)下面所演变过程反映阿拉伯人( )
A.在军事上不断扩张 B.在政体上政教合一
C.在文化上吸收改造 D.在文学上构思奇妙
二、综合题
21.(2021·河南郑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29年,法典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把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编成《新法典》。以上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____》。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并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_____”。
——摘编自统编教材《世界历史》
材料二
(1)请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材料体现了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2)综合上述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材料二中任意选一幅地图,谈谈该国家地理位置或疆域对其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22.(2021·河南宜阳·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城是希腊化时代建立的最大城市,成为诗人、哲人、作家、科学家聚会的家园。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拥有古代世界最多的图书文献,不仅囊括了几乎全部古希腊重要文献,而且还包括地中海地区许多其他国家和古代印度的文献。希腊化时代科学成就卓著。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比重定律。
材料二 八世纪中叶的巴格达盛极一时。这里的学者们翻译了欧几里得、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因为西欧人对希腊学问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在天文学方面,阿拉伯人接受了前希腊人的基本原则,不间断地延续了古人的天文观察,从而使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们获得了约900年的记录,为他们的重大发现提供了依据。
(1)希腊化时代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指出,希腊化时代的开创有哪些积极影响?
(2)巴格达盛极一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两则材料中文明交流与融合出现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23.(2021·河南唐河·九年级期末)在世界古代史的长河中古代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和相互传播了许多 辉煌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世界文明珍贵的历史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的文明)
材料一
(文明的碰撞)
材料二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 把征服的人变为奴隶。这次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
(文明的交流)
材料三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 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还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
(文明的衰落)
材料四拜占庭帝国曾辉煌一时,地跨欧、亚、非三洲,但它是绝时保守的,命运注定 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生活在过去的实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实力和荣誉正是它试 图维持和恢复的,拜占庭帝国很少有人其有创造力,最终在东征西讨中,帝国走向灭亡,但它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根据材料一表格要求填写相应的结论。
(2)结合材料二,如何看待亚历山大东征?
(3)依据材料三,总结阿拉伯人劝世界文化作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拜占庭帝国灭亡了,但对后世西欧有何影响?
24.(2021·河南洛阳·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一帝国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个帝国有哪些相似之处。
(3)请再举出相类似的帝国一例。综上,你认为庞大帝国的建立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有何积极的影响。
(
2
)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时,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场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部民”是日本大化改新前的社会阶层,而“大化改新”是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到8世纪时期部民已经不存在了。因此7世纪末去日本,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选项A;而选项BCD反映的都是大化改新后可能出现的社会现象。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主要是抓住“部民”。因为“大化改新”前,日本存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而“大化改新”是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即可得出答案。
2.A
【详解】
7世纪中期,日本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仿行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A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发生在18世纪的俄国,B排除;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C排除;废除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开展的改革,D排除。故选A。
3.A
【详解】
依旧题干“大和的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争战使矛盾日益尖锐,而部民也不断反抗”的信息可知,这段材料描述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
4.A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选项符合题意;1861年,俄国实行废除农奴制改革。B选项不符合题意;为了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C选项不符合题意;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1934年,墨西哥实行卡德纳斯改革。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大化改新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5.C
【详解】
材料主要叙述的是大化改新的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日本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这说明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大化革新过程艰难,故A不符合题意;农民是这次改革最大受益者,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这次改革限制了天皇的权力,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因此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①②③④,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8.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D正确;天皇在大化改新以前已经通过宫廷政变掌握了政权,排除A;全面隐隐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大化改新的一种措施,排除B;大化改新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但不是实质性变化,排除C。故选D。
10.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符合题意;日本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排除;使日本确立了幕府统治是在大化改新之后,C排除;使日本从此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与大化改新无关,D排除。故选择A。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非洲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创造的,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亚洲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就。因此专题资源包反映的专题是“古代亚非文明”。选项C符合题意;古代欧洲文明与专题资源包内容没有联系,A排除;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欧洲,B排除;题干材料内容涉及亚非文明,D排除。故选C。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传播到欧洲。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3.B
【详解】
根据“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藏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14.C
【详解】
依据题干“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巴格达是阿拉伯国家的城市。巴格达市场从中国运来瓷器等商品;从印度和马来群岛等香料等商品,是来自东方的商品;……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是来自西方的商品。反映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C正确;ABD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
15.C
【详解】
根据“以国家主义强权为工具进行推广”并结合所学可知伊斯兰教借助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进行了传播,说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故选C;材料主要强调了阿拉伯帝国扩张对伊斯兰教传播的影响,ABD均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1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架起了一座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D与题干内容不符;选项C错误,因为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故选B。
1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头”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科技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欧洲,“法兰克人的手”是指这些发明创造通过欧洲人的改造发展为近代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据此可知,材料主要阐述了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沟通了东西方文化,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阿拉伯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AD的表述均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D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排除B项。故选C项。
18.D
【详解】
根据“伊斯兰教……以国家主义强权为工具进行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D符合题意;伊斯兰教的创立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但材料没有涉及,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群众性运动,B不符合题意;伊斯兰教教义比佛教、基督教更易于接受表述与史实不符,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在社会矛盾重重,人们渴望自由、平等、幸福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们的教义都宣扬忍耐、顺从等主张,它们的产生地都在亚洲。世界三大宗教教义中的共同点主要是指教人忍受苦难,放弃斗争,因而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在古代都曾被统治者所利用。故D符合题意;宣扬众生平等,破除等级界限的是佛教,A排除;反对暴政剥削,主张现世平等,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B排除;认为人死后灵魂都能升入天堂,是中世纪欧洲天主教思想,C排除。故选择D。
20.C
【详解】
图片反映了阿拉伯人在文化上吸收改造。古代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计数法,并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被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所创造的,因此称之为“阿拉伯数字”,C符合题意;ABD项图片内容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熟练掌握阿拉伯人的贡献。
21.(1)内容:罗马民法大全;阿拉伯数字。特点:拜占庭文化特点是继承传统文化并创新;阿拉伯文化特点是吸收外来文化并创新。(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2)图1:拜占庭帝国在原来罗马帝国部分疆域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使其能在传承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基础上,对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图2: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为其能够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提供了条件。(任答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向外传播,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第二问,根据材料一“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可知,拜占庭文化特点是继承传统文化并创新。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并加以改造”可知,阿拉伯文化特点是吸收外来文化并创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疆域的东半部分,位置恰好处于亚欧大陆陆上东西向、海上南北向的交通要道上,自然充当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使其能在传承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基础上,对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为其能够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提供了条件。
22.(1)亚历山大东征;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为古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承前启后。
(3)地跨欧亚非帝国的建立,将多种文明囊括在一个国家之内。
【详解】
(1)直接原因:由材料“亚历山大城是希腊化时代建立的最大城市”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化时代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通过对外战争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地方上。
积极影响:由材料“囊括了几乎全部古希腊重要文献,而且还包括地中海地区许多其他国家和古代印度的文献”可归纳为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由材料“希腊化时代科学成就卓著。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比重定律”可归纳为为古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2)由材料“八世纪中叶……阿拉伯人接受了前希腊人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其盛极一时的直接原因是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由材料“不间断地延续了古人的天文观察,从而使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们获得了约900年的记录,为他们的重大发现提供了依据”可知,阿拉伯人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作用为承前启后。
(3)由希腊化时代出现的直接原因和巴格达盛极一时的直接原因可知,促使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因素是地跨欧亚非帝国的建立,将多种文明囊括在一个国家之内。
23.(1)①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亚历山大东征,一方面给被征服的地区带来灾难,另外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3)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4)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古巴轮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建立了统一的、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故①填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 把征服的人变为奴隶。这次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结合所学知识,亚历山大东征,一方面给被征服的地区带来灾难,另外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3)根据材料三“……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可得出阿拉伯人劝世界文化作出的主要贡献是: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根据材料“阿拉伯人还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可得出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4)根据材料四“拜占庭帝国……命运注定 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这种实力和荣誉正是它试 图维持和恢复的,……但它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结合所学知识,拜占庭帝国灭亡了,但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24.(1)拜占庭帝国。
(2)两个帝国的相似之处是:都吸收了外来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保存了希腊古典著作。
(3)举例:亚历山大帝国;积极影响:促进了各地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
【详解】
(1)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故这个帝国是拜占庭帝国。
(2)依据材料一内容可知是拜占庭帝国,依据材料二内容可知是阿拉伯帝国。依据材料一信息“东方文化兼容并蓄,创造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和材料二信息“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特色”“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可知,两个帝国的相似之处是:都吸收了外来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保存了希腊古典著作。
(3)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可举例为亚历山大帝国,因为它的版图也空前庞大,地跨欧亚非三洲,都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庞大帝国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各地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