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单元复习题(含解析)——2020-2021学年上学期河南省各地区九年级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单元复习题(含解析)——2020-2021学年上学期河南省各地区九年级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9 10: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复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河南省各地区年九级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息县·九年级期末)“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等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致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2.(2021·河南安阳·九年级期末)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
A.东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西欧
D.日本
3.(2021·河南新华·九年级期末)新冠疫情向,某同学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搜素到如下三描图片由此判断他正在学习(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4.(2021·河南西峡·九年级期末)11—13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形成封君、封臣(亦称领主、附庸)关系。封臣要对上级封君宣誓效忠并承担军事义务;封君通过授职礼,表示不随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他必将提供保护。这表明封君和封臣的关系
A.不存在上下等级关系 B.不存在相互依存属性
C.存在家族血缘的特性 D.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5.(2021·河南唐河·九年级期末)“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历史上这样的宜誓仪式曾流行于
A.古希腊和罗马 B.封建时代的日本
C.中世纪的西欧 D.西周时期的中国
6.(2021·河南永城·九年级期末)这一制度由于有效忠关系、经济联系……虽然会造成权利的分散,但确实给地方上带来了安定,并配合庄园的生产制度,形成了一个很有序的社会。这一制度是( )
A.种姓制度 B.公民大会制 C.封君封臣制 D.君主立宪制
7.(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九年级期末)《诗经》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欧流传着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臣子只需向上一等级分封者纳贡 B.中国天子只能派遣下一等级随从作战
C.西欧国王只能管辖下一等级的受封者 D.西欧所有封臣都要向国王纳贡服兵役
8.(2021·河南信阳·九年级期末)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在政治上的基本制度是
A.奴隶制民主政治 B.庄园制 C.封君封臣制 D.奴隶制等级制
9.(2021·河南驿城·九年级期末)东汉豪强大族的庄园“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中世纪西欧庄园内“有住房、冶铁等作坊,奶酪、火腿、鞋帽、衣服等自己制作。”该材料反映出中国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共同点是
A.实行土地公有制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经济自给自足 D.居民都是自由农民
10.(2021·河南确山·九年级期末)庄园可生产本身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它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由此可知西欧庄园( )
A.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B.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C.其产品主要是用来对外贸易的 D.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11.(2021·河南汝州·九年级期末)下图是英国庄园示意图,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林地与荒地归领主直接经营
B.领主土地的收入归庄园所有
C.佃户不需要耕种领主的领地
D.份地是佃户的主要生活来源
12.(2021·河南新乡·九年级期末)“庄园中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庄园里通常设有酒房,农民可以去酿酒”,可知西欧中世纪庄园( )
A.农业、手工业十分发达 B.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多彩
C.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D.佃户受领主剥削和压迫
13.(2021·河南息县·九年级期末)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这反映了西欧庄园(  )
A.是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组织形式
B.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C.具有一定的自由与特权
D.为城市兴起奠定了基础
14.(2021·河南沈丘·九年级期末)公元1300年,埃尔顿庄园法庭依据佃户劳役的惯例,确认茅舍农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庭院中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驳回庄园主对农奴的控诉。材料主要反映了庄园法庭( )
A.维护了领主的利益 B.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C.始终坚持客观公正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佃户利益
15.(2021·河南安阳·九年级期末)13世纪的庄园法庭规定: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佃户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可见,庄园法庭
A.维护领主的利益
B.限制领主的特权
C.依据习惯法判案
D.开庭地点不固定
16.(2021·河南鹿邑·九年级期末)庄园法庭只涉及庄园的内部事务,是为处理“家务事”,但是确实对当时庄园的管理起了重大作用,包括庄园内各种事务都可以进行诉讼,由小事到大事务都有。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 )
A.公民法 B.《法理概要》 C.成文法 D.习惯法或村法
17.(2021·河南唐河·九年级期末)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18.(2021·河南新华·九年级期末)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受到世俗力支配 D.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19.(2021·河南舞阳·九年级期末)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
A.雅典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20.(2021·河南确山·九年级期末)西欧中世纪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大多是外来人口,几乎不享有城镇的任何政治和民事权利,他们组成“同乡会”或行会,借此享有一些保护性特权,如免税收、免兵役、免受普通法院管辖等。材料强调了“同乡会”或行会
A.维护学生和老师的权益
B.联络同乡之间的友谊
C.开展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D.完全脱离教会的控制
21.(2021·河南驿城·九年级期末)城市的发展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11世纪,在政治上,自治城市成为西欧社会新的政治实体,使政治格局复杂化;在文化上,自治城市促进了大学的建立与发展。这段材料叙述了(  )
A.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B.西欧城市繁荣的原因
C.西欧城市兴起的特点 D.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22.(2021·河南安阳·九年级期末)“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此材料表明了大学的形成
A.促进了城市自治权的扩大 B.刺激了城市封建经济的发展
C.促使城市更加繁荣 D.使城市政治建设更加民主
23.(2021·河南郑州·九年级期末)中世纪一些著名的大学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学生前来学习,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这既扩大了当地城市的影响,又为所在地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主要说明中世纪大学
A.培养了大量人才 B.促进了城市发展 C.受基督教会影响 D.获得了自治地位
24.(2021·河南沈丘·九年级期末)中世纪,人们为发展工商业纷纷创办私立城市学校与此相应,一个新的职业塾师阶层形成,他们以教育为职业。材料说明( )
A.大学创办之初享有不同程度的特权
B.创办大学成为有利可图的选择
C.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D.神学和以神学为基础的专业受到冲击
25.(2021·河南安阳·九年级期末)历史学家马世力指出:“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据此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
A.满足人民所需的契约自由
B.符合尚法治的价值和法律精神
C.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
D.教化帝国民众,人人安分守法
26.(2021·河南沈丘·九年级期末)据《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了,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A.形成博大缜密的法律体系
B.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益
C.留下重证据的法治传统
D.初步具有“契约”思想
27.(2021·河南息县·九年级期末)“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延续时间达一千多年之久,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为文艺复兴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的大帝国是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28.(2021·河南孟津·九年级期末)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多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著,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它”是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29.(2021·河南淅川·九年级期末)“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 )
A.《罗马民法大全》 B.《汉谟拉比法典》
C.习惯法 D.《十二铜表法》
30.(2021·河南信阳·九年级期末)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回顾历史,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
31.(2021·河南永城·九年级期末)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后,为巩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他命人组织编撰了一系列法律文献,这些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这些法律文献”包括
①《汉谟拉比法典》 ②《查士丁尼法典》 ③《法学汇纂》 ④《法理概要》 ⑤《新法典》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32.(2021·河南沈丘·九年级期末)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大批希腊移民来到意大利,来到佛罗伦萨,以至有学者说:“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是由一个拜占庭小团体在意大利发动的。”材料主要说明了拜占庭帝国( )
A.灭亡的原因 B.在文化上的贡献 C.移民的情况 D.文明成就卓越
二、综合题
33.(2021·河南许昌·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罗马雕塑属于艺术范畴,雕塑家社会地位很高,可以青史留名;我国古代雕塑属于工艺范畴,制作者属于社会地位不高的工匠群体。西方文化一直以裸露身体为最美,认为任何与身体自身能量相关的都是美的象征;中国文化看待身体之美要含蓄很多。人们对待那裸露的身体态度的形成,是浸润我们几千年的儒家“鄙夷肉体”的思想作。中国古代雕塑带有传统的装饰韵味,重神似而不注重形似;而西方艺术走过了一条文艺复兴的道路,从科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对人做了深入的剖析和表现,形成了科学精确的写实艺术形式。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在雕塑艺术领域的不同。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图片所示场景有何异同之处。
(3)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34.(2021·河南信阳·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涌现出以登封嵩阳书院为首的四大书院,南宋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颖、朱熹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书院以培养“布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
材料二 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著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衍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1)据材料一、二,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
(2)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兴盛和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的积极影响。
(3)通过上面两则材料,你对古代教育的发展有什么认识?
35.(2021·河南焦作·九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最早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
——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早期大学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有着怎样的积极影响。
(3)请你列举一例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36.(2021·河南商丘·九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历程
材料二 它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三 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1)请写出材料一A处的法律名称,并结合材料二说明这部法律颁布的作用。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A处的这部法律与《罗马民法大全》有何联系?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影响。
37.(2021·河南南阳·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拜占延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在以后的日子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廷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请从文明交流的角度将材料一四幅图片进行分类(写出图片代号即可),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2)请你再列举一例图②所代表的文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3)材料二中“文明新因素”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曾经辉煌的拜占庭文化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8.(2021·河南新乡·九年级期末)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于公元前451一前450年颁布,以文字的形式将法律公布于众,大大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跋扈,使平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取得了同贵族平等的权益,为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海峰、朱明、王悦《世界通史》
材料二 这4个部分合称《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总结和最高成就,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律文献汇编。罗马法以民法为主要内容,规定了公民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包括契约、债务、婚姻、所有权与继承权等,对12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法典核心在于强化君权,显示出浓烈的东方专制主义特色。
——朱海峰、朱明、王悦《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十二铜表法》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民法大全》的地位及核心,结合所学说明它的进步性。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不同时期的法制建设所体现的共同作用。
(
2
)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考查点:封君封臣制度。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等信息可知,通过土地的封赐形成了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內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这种封君封臣制度必须以土地封赐为直接纽带,因此第一级封君由于没有直接对二次分封的封臣赐予土地,所以双方之间就不存在契约关系,也就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B正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西周的分封制,与材料不符,A错误;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与材料不符,C错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指城市发展, 与材料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
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有封君封臣制度,这其中一个仪式是行臣服礼,故C符合题意。东罗马帝国实行军区制;阿拉伯帝国实行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日本以前实行过幕落体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3.B
【详解】
基督教创立时间是1 世纪,创立者是耶稣。主要教义是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巴黎圣母院》讽刺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的特点。三幅图均与基督教有关。B符合题意;佛教创立者是释迦牟尼,排除A;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默罕默德,排除C;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排除D。故选B。
4.D
【详解】
根据材料“封臣要对上级封君宣誓效忠并承担军事义务;封君通过授职礼,表示不随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他必将提供保护”,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封君和封臣之间具有权利与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查理·马特改革把土地分封给贵族、骑士、教会,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起兵制度,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封君和封臣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封君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封君封臣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故选项D符合题意;封君和封臣之间存在上下等级关系,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封君和封臣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存在相互依存属性,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领地不能世袭,封君和封臣之间不存在家族血缘的特性,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5.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西欧。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所以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6.C
【详解】
由材料“这一制度由于有效忠关系”“但确实给地方上带来了安定”“配合庄园的生产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的是中古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它巩固了西欧的封建制度,C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公民大会制是古代雅典的一种直接民主制度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结合所学知识,每个领主只管辖自己的附庸,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从而体现西欧国王只能管辖下一等级的受封者,C正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知在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周天子的至尊权威,“中国臣子只需向上一等级分封制纳贡”、“中国天子只能派遣下一等级繁荣随从作战”说法不正确,排除AB;西欧向国王纳贡服兵役只能是其下一等级,而不是西欧所有的封臣,排除D。故选C。
8.C
【详解】
从题干中提取“西欧的封建社会”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一千多年间,西欧封建社会以封君封臣制为欧洲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特征,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点日益流行开来,到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C项符合题意;奴隶制民主政治、奴隶制等级制与西欧的封建社会不符,排除AD;庄园制与政治上的基本制度不符,排除B。故选C。
9.C
【详解】
根据“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自己制作”等信息可知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都通过自己生产满足自身需要,在经济上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东汉和中世纪西欧庄园都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居民都带有农奴性质,不是自由民,排除AD;东汉和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经济都带有自给自足的性质,没有出现雇佣关系,较少面向市场,因此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故选C。
10.D
【详解】
根据“很少需要对外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它可生产本身所需要的一切产品,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1.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庄园内领主直接经营的是直领地,领主土地收入归领主所有,佃户要为领主提供劳役服务,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D项符合题意;11世纪以后,欧洲大量的林地、荒地等被开发,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A项不合题意;领主的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B项不合题意;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领主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2.C
【详解】
依据题干“庄园中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庄园里通常设有酒房,农民可以去酿酒”反映了庄园里有制作生活用具的、制衣的工匠、酿酒的酒坊等,基本上能自结自足,解决庄园里的吃、穿、用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庄园是一个独立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的发达,没涉及到农业,A排除;题干中只涉及到从事各行业的工人,而不是反映人民的物质生活的用品丰富,B排除;“佃户受领主剥削和压迫”材料中的文字不能体现,D排除;故选C。
1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西欧中世纪乡村一种新的(典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D
【详解】
根据材料“公元1300年,埃尔顿庄园法庭……确认茅舍农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庭院中将牧草垛起,……驳回庄园主对农奴的控诉。”可知,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奴的利益,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ABC的内容,排除。故选D。
15.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佃户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行为是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要受到起诉与惩罚,该材料说明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的利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D
【详解】
根据所这,庄园都有各自的法律及审判的法庭,他们进行审判的依据主要是习惯法或村法,D项正确;ABC项都与古罗马有关,不符合题意。
17.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展开与封建主的斗争,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题文中的“政治权利”是指城市自治权,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A。
18.D
【详解】
根据“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可知,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故选项D符合题意;欧洲大学不具备政府管理职能,没有受到世俗力的支配,故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言论自由,故排除B项。故选D。
19.D
【详解】
此题中的提示词是: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结合课本所学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庭。在这里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故此题选择答案D。
20.A
【详解】
依据题干“他们组成“同乡会”或行会,借此享有一些保护性特权,如免税收、免兵役、免受普通法院管辖等和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了“同乡会”或行会目的是维护学生和老师的权益。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2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政治上,自治城市成为西欧社会新的政治实体,使政治格局复杂化;在文化上,自治城市促进了大学的建立与发展,这是西欧城市兴起带来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内容,排除;故选D。
2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 表明了大学的形成促使城市更加繁荣。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23.B
【详解】
根据材料“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这既扩大了当地城市的影响,又为所在地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可见,大学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培养了大量人才,与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受基督教会影响,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获得了自治地位,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C
【详解】
依据题干“人们为发展工商业纷纷创办私立城市学校与此相应”的信息可知,大学的兴起,是因为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是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故C符合题意;满足人民所需的契约自由、符合尚法治的价值和法律精神、教化帝国民众,人人安分守法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法的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明确马主人是奴隶主,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有什么证据,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意思为当一个人向别人租马时,就和马主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即租马人应该照顾好马,否则应承担相应责任,故D项正确,故选D。
27.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东部形成了拜占庭帝国,它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延续时间达一千多年之久,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为文艺复兴了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阿拉伯帝国创造了伊斯兰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帝国是奴隶制军事帝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8.B
【详解】
根据所学,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9世纪时拜占庭教士创造的西里尔字母是后来俄罗斯、塞尔维亚等民族的字母的起源。故B项正确;;ACD项都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错误。综上故选B。
29.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下令编纂了一部汇编式法典——《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A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与材料内容“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不符,排除B项;CD项 与“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等内容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成的《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故选C;《汉谟拉比法典》并不专门指向民法领域,并不是欧洲民法的基础,排除A;《查士丁尼法典》被包含于《罗马民法大全》中,其不是最佳答案,排除B;《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时间不如《罗马民法大全》早,其不是最佳答案,排除D。
3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后,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故②③④⑤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故①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如本题只要判断《汉谟拉比法典》与罗马法不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因此材料主要说明了拜占庭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选项B符合题意;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封闭保守,A排除;选项CD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可排除。故选B。
33.(1)雕塑者的社会地位;对待人体审美的态度;艺术特点等。(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同:都有固定场所,采取集体授课方式教学。异:授课内容不同,中国太学主要传授儒家经典,中古欧洲大学既有文法、算数等基础课程,也包括法学、神学等专业课程;主办者不同: 中国太学由政府主办,中古欧洲大学多为教会办学或私人办学;意义不同: 中国太学顺应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中古欧洲大学顺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东西方文化呈现多元共存的特点,文化差异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古希腊罗马雕塑家社会地位很高;我国制作者属于社会地位不高的工匠群体。西方文化一直以裸露身体为最美;中国文化看待身体之美要含蓄很多。中国古代雕塑带有传统的装饰韵味,重神似而不注重形似;而西方艺术形成了科学精确的写实艺术形式。”,可概括为雕塑者的社会地位;对待人体审美的态度;艺术特点等。故答案为:雕塑者的社会地位;对待人体审美的态度;艺术特点等。(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图一中的 “《讲经图》汉画像砖”,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其是当时我国太学的教学场景,根据材料二图二中的“中世纪大学课堂”,结合所学可知是西方中世纪的大学教学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太学顺应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由政府主办主要传授儒家经典,有固定场所,采取集体授课方式教学。中古欧洲大学多为教会办学或私人办学,有固定场所,采取集体授课方式教学,授课内容既有文法、算数等基础课程,也包括法学、神学等专业课程,顺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同:都有固定场所,采取集体授课方式教学。异:授课内容不同,中国太学主要传授儒家经典,中古欧洲大学既有文法、算数等基础课程,也包括法学、神学等专业课程;主办者不同:中国太学由政府主办,中古欧洲大学多为教会办学或私人办学;意义不同:中国太学顺应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中古欧洲大学顺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作答即可。故答案为:东西方文化呈现多元共存的特点,文化差异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34.(1)办学目的:大学培养专业人才,书院培养圣贤之人。建造地址:大学建于繁华都市,书院建于偏僻山林。学生来源:大学的学生来欧洲各地,书院的学生是国内学子。
(2)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明特色。
(3)教育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特点;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可知,宋朝的书院建造于偏僻山林;根据材料二“随著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建造于都市;根据材料一“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可知,宋朝书院的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根据材料二“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根据材料一“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颖、朱熹等二十四人。”可知,宋朝书院的学生是国内学子;根据材料二“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可知,大学的学生来欧洲各地。
(2)结合两则材料可知,宋代书院兴盛和中世纪欧洲大学勃兴都推动了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明特色。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教育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特点;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等等。
35.(1)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社会团体的推动;国王和教皇的支持等。
(2)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明特色;培养人才等。
(3)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郑州大学;哈佛大学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欧洲早期大学兴起的主要因素有: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一的“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欧洲早期大学兴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团体的推动;国王和教皇的支持等。
(2)根据材料二的“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根据材料二的“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明特色;培养人才等。
(3)本题答案不唯一,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郑州大学、哈佛大学等都可以是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36.(1)《十二铜表法》;作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联系:《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民法大全》编纂的基础。《罗马民法大全》是对《十二铜表法》的继承和发展。
(2)罗马法的颁布有利于稳定罗马的社会秩序,稳固帝国的统治;罗马法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当代很多国家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源于罗马法。
【详解】
(1)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结合所学,《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关于“联系”,《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奠定了后来拜占庭帝国时期《罗马民法大全》编纂的基础。而《罗马民法大全》是对《十二铜表法》的继承和发展。
(2)对古罗马而言,罗马法的颁布有利于稳定罗马的社会秩序,维系了古罗马的统治;对欧洲而言,罗马法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对世界而言,当代很多国家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源于罗马法。
37.(1)①③分为一类,共同体现了文明交流方式暴力与征服;②④分为一类,共同体现了文明交流的和平的交流方式。
(2)图②代表的文化成就,古印度的佛教,种姓制度;阿拉伯的《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
(3)文明新因素指的是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大学的兴起。答出一个即可。拜占庭文化影响:对东方文化兼收并蓄,保存了希腊、古罗马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即和平交往和暴力与征服。根据图①“土耳其西岸以佛所古罗马图书馆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古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征服,属于暴力与征服;根据图②“阿拉伯数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阿拉伯人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属于和平交往;根据图③“2-3世纪兼具印度和希腊风格的印度佛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亚历山大东征,将希腊文明带到印度,属于暴力与征服;根据图④“敦煌莫高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古印度创立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中国得到传播,属于和平交往。综上所述①③分为一类,共同体现了文明交流方式暴力与征服;②④分为一类,共同体现了文明交流的和平的交流方式。
(2)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发明的,古印度的成就:古印度的佛教,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成就有:《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等。
(3)根据材料二“拜占延帝国……,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文明新因素”指的是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大学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拜占庭文化对东方文化兼收并蓄,保存了希腊、古罗马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38.(1)作用:都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一定程度上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都对后世法制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答到任意2点即可)
(2)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律文献汇编。核心:强化君权进步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法制建设推动社会进步;都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推动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以文字的形式将法律公布于众,大大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跋扈,使平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取得了同贵族平等的权益,为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一定程度上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都对后世法制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这4个部分合称《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总结和最高成就,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律文献汇编。”可归纳出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律文献汇编。根据“这些法典核心在于强化君权,显示出浓烈的东方专制主义特色。”可归纳出核心是强化君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大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制建设推动社会进步;都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推动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