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择性必修2单元过关检测(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选择性必修2单元过关检测(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09 21:0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单元过关检测(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图中草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③能完成能量散失过程的生物只有分解者(细菌)
④图中狐可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细菌),因此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①错误;草是生产者,生产者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石,②正确;不同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该过程不是只发生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中,③错误;图中的两条食物链中,狐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④正确。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消费者可能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B.食物链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
C.自养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
解析:选C。除大多数动物外,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和寄生细菌可作为消费者,A正确;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B正确;自养生物不一定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紧密联系,D正确。
3.(2021·湖南长沙高二检测)下列有关诗文所蕴含的生态学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解析:选B。由于人类的活动减少,出现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故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A正确;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在它们身体里产卵,卵孵化后就以螟蛉为食物,故“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是一种捕食关系,B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显示草原被火烧之后(遭到破坏),来年又重新长出(恢复原状),故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显示由于烛光吸引萤火虫聚集在周围,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图中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选C。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粪便量(h)+同化量(c);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除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再乘以百分之百,即(c/a)×100%;兔是第二营养级,狼是第三营养级,狼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应是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缩短食物链可以使能量更多地被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5.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类型 A B C D E F
枯叶年输入量/(kg·m-2·a-1) 0.15 0.75 1.15 0.75 0.95 5.00
枯叶现存量/(kg·m-2) 4.40 3.50 1.50 0.50 0.30 0.50
A.土壤有机物积累量依次是AB.F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枯叶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没有关系
D.分解者按分解作用的强弱排序依次是A>B>C>D>E>F
解析:选B。土壤有机物积累量可根据枯叶现存量判断,最大应为A,A错误。F的枯叶年输入量远大于枯叶现存量,所以F是热带雨林,B正确。枯叶分解速率与分解酶的活性有关,故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C错误。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可根据枯叶年输入量与枯叶现存量的关系判断,分解作用最强的为F,最弱的为A,D错误。
6.(2021·山东济宁期末)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当个体发现捕猎者后就会发出警报,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其袭击鸽群,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鸽发现苍鹰后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B.鸽种群数量越多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小
C.在自然界中鸽和苍鹰一定处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D.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鸽及其同伴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选B。鸽发现苍鹰后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随着鸽种群数量增加,报警的平均距离增加,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小,B正确;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鸽和苍鹰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错误;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鸽及其同伴属于同一物种,而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D错误。
7.(2021·安徽铜陵期中)草原上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
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C.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行为信息,A错误;题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并未体现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B错误,C正确;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D错误。
8.(2021·江西高三联考)一种蛾类害虫(具有趋光性)以蔬菜的叶片为食。成虫(蛾)夜晚活跃、交配产卵,白天藏匿于隐蔽处。该蛾类在交配季节会释放大量性外激素,人们通过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这种蛾类的密度,以进行监测和防治
B.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防治,会引起环境污染
C.性外激素属于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
D.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解析:选B。题述蛾类具有趋光性,故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不会造成环境污染,B错误;性外激素属于化学性质,是雌、雄蛾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C正确;题述实例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D正确。
9.(2021·安徽合肥期末)下列有关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鱼塘污泥中的微生物全都属于分解者
B.该鱼塘生态系统中的植食性鱼类位于第一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
C.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解析:选D。该鱼塘污泥中的某些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鱼塘生态系统中的植食性鱼类位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还包括人工投入的能量,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正确。
10.下图为一食物网。若要使丙体重增加x,其食用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为a,至少需要的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ax+10x
解析:选C。由题意“至少”可知,应该按最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则(1-a)表示直接从甲获得的能量所占的比例,故有(1-a)x÷20%+ax÷20%÷20%=y,即y=20ax+5x。
11.(2021·湖南长沙高二上月考)下表是某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图解[单位:千卡/(公顷·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1.37%
B.总同化量的利用包括净同化量、呼吸量、未利用的量三部分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从表中可知为20 810千卡/(公顷·年)
D.通过一定措施减少经济生物的Pn和呼吸量,可以增加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解析:选A。根据题表分析可知,Pg=Pn+呼吸量,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383÷3 368×100% ≈11.37%,A正确;总同化量的利用包括呼吸量、未利用的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以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共四部分,B错误;题表中没有给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故不能确定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的能量,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12.(2021·山东济南期末)下图表示某林区在遭受大火烧毁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恢复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区在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也不断提高
B.该地区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1996年该地区的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D.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过程
解析:选A。结合柱形图可知,林区在恢复过程中物种数不断增多,其抵抗力稳定性也不断提高,A正确;由题图可知,该地区在恢复的过程中,物种会发生优势取代,但不是完全取代,B错误;1996年该地区的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已经形成垂直结构,C错误;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会产生新物种,D错误。
13.(2021·山西太原月考)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碳在A→C过程中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在F→B 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解析:选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故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A→D→E→F,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期内D的数量增加,F的数量减少,B正确;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是分解者,C错误;A→C过程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其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F→B 过程表示消费者F的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其中的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14.(2021·河南许昌、济源、平顶山三市高三联考)某地大力发展粪肥产沼气、沼渣养蚯蚓、蚯蚓养家禽、秸秆种菇、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下列关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是设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B.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蚯蚓养家禽”模式中,蚯蚓体内的能量被家禽同化后部分用于自身生长
D.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还需要系统外能量的补充
解析:选B。农业生态系统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构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只能使能量实现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蚯蚓体内的能量被家禽同化后一部分被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C正确;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如太阳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正确。
15.(2021·河南平顶山高二期末)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内存在的两种反馈调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1中甲、乙、丙可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乙是生产者、丙是最高营养级
B.图1中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它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图2中调节方式属于正反馈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若湖泊受到农药DDT的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
解析:选C。若图1中甲、乙、丙可构成一条食物链,根据图1中甲、乙、丙三者的数量变化关系,可知三者间的捕食关系为乙→甲→丙,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顶级消费者,而顶级消费者属于最高营养级,A正确;图1中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它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图2中结果对过程有促进作用,这种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调节,而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错误;若湖泊受到农药DDT的污染,由于生物不能降解DDT,DDT会随食物链富集,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D正确。
16.下图中a、b、c、d代表四种类型的生态金字塔,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些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为b型
B.c型金字塔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10%
C.森林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也可能为d型
D.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也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选D。某些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可以为倒金字塔形,即b型,A正确;c型金字塔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48÷596×100%≈8%,小于10%,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可能为d型,C正确;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其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D错误。
17.为防治荔枝蝽(高龄时活动范围广)等植食性害虫和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是由荔枝、山绿豆和各种食性的昆虫组成的
B.植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之间不存在种间关系
C.肉食和寄生性昆虫增多,说明复合种植园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植食性昆虫减少,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选D。该生态系统由荔枝、山绿豆、各种食性的昆虫、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组成,A错误;题中未明确指出寄生性昆虫的宿主,若寄生性昆虫的宿主是植物,则其与植食性昆虫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C错误;植食性昆虫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肉食性昆虫的捕食,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D正确。
18.为探究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影响,对污染河流同侧不同距离的农田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土壤动物类群数/(种·m-3) 20 23 37 50 58
土壤动物个体总数/(个·m-3) 365 665 750 1 983 2 490
A.距离污染源越远,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
B.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土壤小动物数量及丰富度
C.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存在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D.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选C。由表中信息可知,距离污染河流越远,污染程度越低,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A正确;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土壤小动物数量及丰富度,B正确;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存在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距离污染河流越近,农田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少,说明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
19.下图为某牧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在一年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体内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中牧草、鼠、昆虫、食虫鸟均只有一个物种,而牲畜包括牛和羊两个物种,则图中共包括4条食物链
B.Q与Q1+Q2+Q3的差值为牧草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图中人类与牲畜、昆虫、鼠等生物之间存在信息传递
D.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牧场资源,人们应调查能量流动方向使牧草能量更多地流向牲畜
解析:选B。若牧草、鼠、昆虫、食虫鸟均只有一个物种,而牲畜包括两个物种,则图中共包括4条食物链,A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利用的能量,图中的Q1+Q2+Q3为牧草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它们与Q之间的差值为上述①③④三种能量去向,B错误;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如人类在管理牧场时,会控制昆虫、鼠等生物的数量,使牧草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牲畜),因此,人类与牲畜、昆虫、鼠等生物之间存在信息传递,C、D正确。
20.(2021·山东青岛高三模拟)在某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网)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且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各种群生物体内某种重金属含量(鲜重下检测)如下表所示: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重金属含量/(mg·kg-1) 0.002 7 0.002 5 0.026 0.025 0.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五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网)最可能为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的所有生物个体统称为一个生物群落
C.碳在甲、乙、丙、丁、戊生物种群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
D.据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甲与乙、丙与丁分别处于同一营养级
解析:选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甲和乙的重金属含量相近且均为最小,因此甲和乙均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丙和丁重金属含量相近,且两者重金属含量之和约是甲、乙重金属含量之和的10倍(能量传递效率10%~20%),因此丙和丁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戊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甲与乙、丙与丁分别处于同一营养级,A错误,D正确;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B错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主要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2021·湖北武汉联考)下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表中所示为食物链“B→A→E”中涉及的各种群能量的变化,单位是J/(hm2·a)。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B A E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8.90×108 5.50×108 5.15×108 7.44×107 7.25×107 7.18×107
(1)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B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E。
(2)大量捕杀G会导致D的数量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3)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J/(hm2·a),种群E粪便中含有的能量为________J/(hm2·a)。 
(4)如果将A的食物比例由B∶C=1∶1调整为2∶1,其他生物数量不变,也不考虑A的天敌对其的影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A的数量会变为原来的________倍。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包括A、D、E、G、H。B中的能量能通过B→A→E、B→C→A→E、B→C→D→E这3条食物链传递给E。(2)分析食物网可知,大量捕杀G,C、F中的能量会更多地流向D,故D的数量会增多。(3)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则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5.50×108-5.15×108=3.5×107[J/(hm2·a)]。粪便量=摄入量-同化量,种群E粪便中含有的能量为7.44×107-7.25×107=1.9×106[J/(hm2·a)]。(4)由于其他生物数量不变,也不考虑A的天敌对其的影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解题时应该从A出发,只考虑B→C→A和B→A。设当食物比例B∶C =1∶1时,A的能量为x,则需要的B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比例B∶C=2∶1时,A的能量为y,则需要的B为(2/3)y÷10%+(1/3)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B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
答案:(1)A、D、E、G、H 3 (2)增多 (3)3.5×107 1.9×106 (4)1.375
22.(12分)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右。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冬季。
(2)二氧化碳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二氧化碳后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二氧化碳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__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碳循环示意图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为化石燃料。由于冬季天气寒冷,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取暖,且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旺盛,一般情况下夏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冬季。(2)二氧化碳通过生产者的固定作用进入生态系统,之后可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进入大气。正常演替过程中的生物群落,生产者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应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这样有利于演替的正常进行。(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则D可表示呼吸散失,生产者不能利用呼吸散失的能量,故要取消“→E→”D、D“→”A。
答案:(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非生物环境(或无机环境、呼吸散失,合理即可) 取消D“→”A
23.(13分)(2021·山东德州高三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调查,并绘制了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物质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据图分析,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①__________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②____________转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
(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人类活动________(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
(4)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无需向农田中不断施加肥料。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________。请给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题图中可看出,输入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有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2)过程①是光合作用;过程②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人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速物质循环,所以人类活动加速了碳循环的过程。(4)由于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地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故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
答案:(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
(2)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或呼吸作用)
(3)CO2 加速
(4)不同意 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地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
24.(12分)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起初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昆虫是___________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________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关系。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___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稳定性;施药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预测在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何种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其他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制约,通过观察图解中T点之前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T点之后,乙数量减少,甲失去了天敌的控制,数量增多,导致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下降。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其具有抗药性,而其天敌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没有抗药性。(2)施药前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施药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3)在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的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逐渐恢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体现了其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1)植 肉 捕食 具有抗药性 没有抗药性
(2)相对稳定 抵抗力 自我调节
(3)在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的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逐渐恢复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25.(11分)2020年我国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采取了各种措施,我国绝大部分村庄的污染治理目前还处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阶段,农村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单纯套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及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需求。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某学院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食物残渣(剩菜、剩饭等)、厨房下脚料(菜根、菜叶等)和果皮等,这部分垃圾可发酵产生沼气,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填生态系统成分),这些微生物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沼气,此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包装垃圾如纸杯、塑料袋等,若通过焚烧处理,其有害产物可能会出现在南极企鹅体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需经卫生处理后再进行填埋处理。
(3)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物等,此类垃圾若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会通过____________逐级积累,最后可能出现在人体细胞内。
(4)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可通过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若某处土壤堆积的生活垃圾过多,则会导致该处土地失去功能,此时要提高其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食物残渣(剩菜、剩饭等)、厨房下脚料(菜根、菜叶等)和果皮等,这部分垃圾是有机垃圾,将其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这些微生物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沼气,在此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主要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2)焚烧垃圾产生的有害产物可能会出现在南极企鹅体内,原因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3)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物等,此类垃圾若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最后可能出现在人体细胞内,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富集。(4)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若某处土壤堆积的生活垃圾过多则会导致该处土地失去功能,此时要提高其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是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答案:(1)分解者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抵抗力 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