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单元过关检测(四)人与环境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大
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
D.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析:选D。人口增长过快会破坏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2021·河北石家庄高二检测)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可以改造地球,人口可以不断增长
B.人口剧增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
C.如果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人口密度一定不变
D.为了使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控制人口成为负增长
解析:选B。世界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不可能不断增长;人口剧增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如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年龄结构只起预测人口数量的作用,人口增长还受战争、疾病、人口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控制人口增长并不是要使其成为负增长。
3.(2021·四川成都九校联考)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化合物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选C。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①正确;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化合物,②正确;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过多,③错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水体中氮和磷等矿质元素增多,④错误。
4.“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下列有关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饲料中加入“瘦肉精”,人食用猪肉后能降低高血脂的发病率
②自备购物袋,不用塑料方便袋
③建立空调凝结水和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充分利用水资源
④大力发展、推广可利用太阳能、风能的城市照明系统
⑤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解析:选A。“瘦肉精”属于神经兴奋剂,对人体有害,①错误;自备购物袋可减少白色污染,②正确;将空调凝结水和雨水收集利用可节约水资源,③正确;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可减少火力发电消耗的能源,④正确;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垃圾可能会污染水资源和土壤,⑤错误。
5.(2021·湖南株洲高二期中)针对近几年的雾霾天气,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开发新能源,降低空气中PM 2.5的含量
B.减少汽车使用,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C.大力植树造林,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D.提倡火力发电,提高燃煤使用量
解析:选D。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降低空气中PM 2.5的含量,A不符合题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可以减少空气中PM 2.5的含量,B不符合题意;大力植树造林能减少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次数,能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C不符合题意;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质,D符合题意。
6.“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赤潮的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含氧量降低
D.化肥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选D。“赤潮”又被称为“有害藻华”,说明发生赤潮会导致呈红色的有害藻类大量繁殖,进而导致鱼、虾、贝类的大量死亡,A正确;藻类大量繁殖是由于水体内含有大量含氮、磷的各种污染物,所以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正确;赤潮发生时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水中其他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减弱,产生的氧气减少,需氧微生物分解耗氧等,水中的含氧量降低,C正确;化肥和生活污水中含大量氮和磷等元素,将其排放到自然水域会引起赤潮,D错误。
7.藏羚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等。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相同
解析:选A。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错误;两个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选择的有利变异也存在差异,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完全相同,物种多样性的组成也存在差异,C、D错误。
8.(2021·江苏启东高三期中)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下列对此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碎片化造成种群变小,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解析:选B。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A正确;栖息地碎片化造成种群变小,减少了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导致物种有灭绝的可能,使生物多样性减小,B错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正确;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9.(2020·高考山东卷)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解析:选D。在割裂的绿孔雀栖息地间建立联系,可促进绿孔雀之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出生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可通过提高出生率增加绿孔雀的数量,B正确;雄鸟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10.(2021·河北邢台高二月考)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Ⅰ可以代表遗传多样性,Ⅱ代表种群多样性,Ⅲ代表生态系统多样性
B.图中Ⅰ说明基因突变产生多种等位基因是形成遗传多样性的原因
C.Ⅱ中蒲公英可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作为制药原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D.Ⅲ中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解析:选A。Ⅰ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代表遗传(基因)多样性,Ⅱ是不同生物,代表物种多样性,A错误;遗传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B正确;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正确。
11.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 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在巨型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巨型帝王蟹所在的水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南极水域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C.巨型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D.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巨型帝王蟹破坏,可以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捕捞
解析:选A。在南极水域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物种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还包括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12.(2021·江苏徐州高二期末)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北方农区的一种“四位一体”的生态家园示意图,其中沼气池、猪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保持了合理的结构和比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农村发展沼气有利于保护林草植被
B.该工程充分体现了循环原理
C.保持生物比例合理遵循整体原理
D.能量可随着沼气的使用而流入生物体内
解析:选D。在农村发展沼气可以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和秸秆的燃烧,有利于保护林草植被,A正确;该生态农业的循环模式,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体现了循环原理,B正确;生态工程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这属于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C正确;沼气中的能量以热能等形式被人利用,并没有随着有机物流入人体内,D错误。
13.(2021·浙江嘉兴高三检测)下图为某农业生态工程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工程的设计体现了整体原理
B.该生态工程中应用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C.沼渣、沼液还田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提供有机物
D.建立沼气池可提高人类对光合产物的能量利用率
解析:选C。该生态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A正确;该生态工程中应用了循环原理,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B正确;沼渣、沼液还田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提供有机肥料或者矿质元素,C错误;建立沼气池可提高人类对光合产物的能量利用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14.(2021·福建厦门高二检测)下图是某农户家庭种、养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和循环原理
B.作物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其他生物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因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D.塘泥、粪等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离不开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解析:选C。该农业生态工程遵循的主要原理有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A项正确;作物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其他生物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B项正确;该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因而提高了经济效益,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项错误;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塘泥、粪中的有机物,需要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因此塘泥、粪等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离不开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项正确。
15.(2021·北京大兴区高二期末)下列关于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引入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于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因成为餐桌上的美味,故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于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易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解析:选B。互花米草引入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A正确;克氏原螯虾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属于生物入侵,B错误;麋鹿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丹顶鹤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正确。
16.据下图推断,湟水流域各项人均生态赤字变化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退化造成的
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樵采、过度农垦造成的
C.人均草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过度放牧及草原病虫鼠害造成的
D.人均水域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退耕还湖、降水增加造成的
解析:选C。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粮食量减少),减少了对耕地的依赖性,耕地生态足迹减小,其次是由于高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单产量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使耕地生态赤字减小,A不合理;生态退耕、“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导致林地生态足迹有所增加,B不合理;人均草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传统习惯,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后增加了对畜牧产品的消费,其次是过度放牧加上病虫害、鼠害的影响,导致草地退化,沙地面积增多,草地的生产力降低,C合理;人均水域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生态多样性减少,水域减少,导致生态赤字扩大,D不合理。
17.生态足迹是将一个地区人们所消耗的各种资源转换成提供这些资源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有效生态承载力是一个地区自然生态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能力,生态赤字的大小等于有效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下表是中国、美国以及世界的相关数据统计。
国家名称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中国 1.5 0.7 -0.8
美国 10.3 6.7 -3.6
世界 2.2 1.8 -0.4
上述材料表明( )
①美国的生态赤字比中国高
②美国是资源消耗大国
③中国的自然环境条件优于美国
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的根本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材料“生态赤字的大小等于有效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以及表中生态赤字情况,表明美国的生态赤字比中国高,①符合题意;题中材料“生态足迹是将一个地区人们所消耗的各种资源转换成提供这些资源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表明美国是资源消耗大国,②符合题意;题中材料“有效生态承载力是一个地区自然生态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能力”以及表中有效生态承载力,表明美国的自然环境条件优于中国,③不符合题意;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有效解决环境资源问题,④符合题意。
18.奶牛场每天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而死亡
B.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
C.可在氧化塘中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防止出现水华现象
D.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浮游藻类的数量
解析:选B。废水浓度较高,稀释处理可以防止微生物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过多而死亡,A正确;由于从厌氧池流入氧化塘前部的水中含有机物,好氧菌分解有机物需消耗水体中的氧气,而氧化塘后部有空气输入,且有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氧化塘后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前部的多,B错误;利用植食性鱼类对藻类的捕食可以防止出现水华现象,C正确;在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会遮挡阳光,争夺养料,不利于浮游藻类的生长,从而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浮游藻类的数量,D正确。
19.(2021·河南驻马店高二期末)某地以沼气池为纽带,将沼气池、畜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典型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农业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减少了废弃物,使能量利用最大化,值得推广
B.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对能量的利用率
C.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将有机废物分解利用,沼渣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D.蔬菜是该系统的主要成分,人、牛、猪等均只能从蔬菜中获取能量
解析:选D。该生态系统将农业废弃物的转化、再生和资源化等综合起来,同时又增加了蔬菜的种植和猪、牛等家畜的饲养,使能量利用达到了最大化,A正确;将牛粪、猪粪等废弃物直接施入沼气池,可以利用微生物产生沼气,沼气可用于照明等,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对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沼渣中的无机物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C正确;人除了可以从蔬菜中获取能量外,还可以从猪、牛等中获取能量,D错误。
20.(2021·北京朝阳高三期末)“无废弃物农业”是生态工程最早的模式之一。下图是“无废弃物农业”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案。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无废弃物农业”利用的是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B.施用有机肥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C.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D.通过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有效地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
解析:选B。“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A正确;施用有机肥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但不能为作物提供能量,B错误;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了有机废弃物,即充分利用了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C正确;分解者可以将生产者的枯枝落叶、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和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效地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1分)很久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了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的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沼→鱼”的新型农业结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图甲,在图乙中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文字,完成桑基鱼塘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3)在沼气发酵的过程中,进行着非常复杂的微生物代谢活动。其呼吸类型有好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如酵母菌)三种。试分析这三种微生物的数量在沼气池中的消长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桑基鱼塘中的物质能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循环利用。能量流动则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同代谢类型的微生物的消长随着氧气含量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开始时好氧型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多,最终厌氧型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增多。
答案:(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见下图
(3)沼气发酵的开始阶段,好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大量活动和繁殖。但随着沼气池中氧含量的减少,好氧型微生物的活动受到限制,而兼性厌氧型和厌氧型微生物活动加强,最终好氧型微生物大量死亡而厌氧型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得以生存
22.(14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
(1)河流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细菌、绿藻疯长及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蓝细菌属于________________。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河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对河流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kJ/(m2·年)],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
A B C D E
P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01.3 0.6 79.1 191.4
(4)沿岸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还排放了一些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到河中,这些物质可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递进入人体,被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接受后干扰细胞正常代谢,进而破坏人体稳态,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蓝细菌为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河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目的是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得出B、D、A、C分别处于第一、二、三、四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则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15.9÷141.0)×100%≈11.3%。(4)沿岸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还排放了一些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到河中,这些物质可沿着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被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后干扰细胞正常代谢,进而破坏人体稳态,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1)生产者
(2)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11.3%
(4)食物链 受体(或糖蛋白)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3.(13分)(2021·百师联盟联考改编)现代生物科技可广泛应用于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生物制药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与此同时,由于科技水平及认知水平有限,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1)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郊区窦店村将种植业、养殖业、屠宰场、沼气池、食用菌养殖基地等整合在一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该案例主要运用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3项)。
(3)我国科技人员创造了浮床生态工艺法来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浮床上的植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抑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
(4)2019年是我国在垃圾处理方面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试说出垃圾分类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2项)。
解析:(1)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或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2)北京郊区窦店村生态工程建设涉及的基本原理有循环原理、整体原理、协调原理。(3)浮床上的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N、P等矿质元素、阻挡射入水体的光照,进而起到抑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的作用。(4)垃圾分类的意义在于减少垃圾处理量从而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将有用物质回收再利用(或变废为宝或废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等。
答案:(1)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或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2)循环原理、整体原理、协调原理
(3)吸收水体中的N、P等矿质元素 阻挡射入水体的光照
(4)减少垃圾处理量从而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将有用物质回收再利用(或变废为宝或废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等
24.(11分)下图为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流程,请据图回答下列与生态工程建设相关的问题:
(1)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程体系。
(2)由图可知,恢复矿区生态环境,首先要通过机械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恢复植被,恢复植被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而不是种农作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2)由题图可知,恢复矿区生态环境,首先要利用工程机械措施平整压实土地,人工制造表土,以利于植树种草。(3)农作物的种植需要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矿区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应通过植树种草恢复植被。(4)该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牧草加工业,实现了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和协调原理。
答案:(1)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平整压实土地,人工制造表土
(3)植树种草 矿区土地条件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4)整体原理 协调原理
25.(11分)(2021·广西河池高三期末)垃圾分类无疑是近期最热的话题之一,我国有多个城市将垃圾分类纳入法制框架。城市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治理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来考虑,即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城市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的CO2浓度偏高,从而产生______________效应。科研人员通过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煤等化石燃料,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设“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的一个通常做法是雨水回收利用,城市蓄水池内不仅安装了现代化的雨水净化系统,还种植了许多水生植物辅助净化,这些植物的引种需遵循__________原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______原理。
(4)城市中的垃圾经过降解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能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根据生态工程方面的内容,请你列举出一种实现城市垃圾处理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2)CO2浓度偏高会产生温室效应。科研人员通过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煤等化石燃料,突出的优点是减少环境污染。(3)协调原理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因此植物的引种需遵循协调原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整体原理。(4)能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根据生态工程方面的内容,改露天放置为掩埋处理,地表种植植物,燃烧发电等方法可实现对城市垃圾的处理。
答案:(1)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2)温室 减少环境污染
(3)协调 整体
(4)分解者 改露天放置为掩埋处理,地表种植植物(或燃烧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