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2.1.1 种群的数量特征(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2.1.1 种群的数量特征(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09 21:0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
2.1.1 种群的数量特征(含答案详解)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B.某森林中每平方千米猞猁的数量
C.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D.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值
解析:选B。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每平方米草地中的杂草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某森林中每平方千米猞猁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B正确;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C错误;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值是指出生率,D错误。
2.(2021·浙江余姚期中)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
解析:选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D正确。
3.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该政策直接影响的种群数量特征有(  )
①出生率           ②种群密度
③迁入率 ④年龄结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该政策直接影响的种群数量特征有①出生率、②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
4.据统计,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9%,然而人口数量仍增加了127万,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格的人口政策
B.性别比例失调
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解析:选D。据题意可知,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9%,说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本地人口应当减少,然而人口数量仍增加了127万,说明该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来自其他地区人口的迁入,故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符合题意。
5.(2021·广东广州期末改编)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在5月到10月间的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性别年龄   雌性 雄性
幼年组 24% 22%
亚成年组 12% 21%
成年组 14% 6%
老年组 0.5% 0.5%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布氏田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调查
B.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调查期间老年布氏田鼠最难捕获
C.根据调查结果推测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生存能力可能不如雌性成年布氏田鼠
D.依据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
解析:选B。布氏田鼠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因此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布氏田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调查,A正确;由表格数据无法判断老年布氏田鼠是否最难捕获,B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比例小于雌性成年布氏田鼠,推测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生存能力可能不如雌性成年布氏田鼠,C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幼年组所占比例为24%+22%=46%,老年组所占比例为0.5%+0.5%=1%,说明幼年个体数多于老年个体数,因此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可以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D正确。
6.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要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与等距取样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点
B.双子叶植物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初捕和重捕期间要求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以及出生和死亡
D.若带标记的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则估算结果偏大
解析:选B。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与等距取样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点,A正确;样方法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初捕和重捕期间要求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以及出生和死亡,以保证两次捕捉时标记个体的比例相同,C正确;若带标记的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则再次捕捉时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导致估算结果偏大,D正确。
7.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比如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等。下列关于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不一定是1 m2,但需随机取样
B.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用样方法调查的对象不一定是植物,而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动物
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光线强弱对调查结果没有影响
解析:选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乔木一般为100 m2,灌木一般为16 m2,草本植物一般为1 m2,A正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正确;用样方法调查的对象可以是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C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光线强弱对调查结果会有影响,D错误。
8.下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
B.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
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结构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
D.并非每个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
解析:选B。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故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A正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指的是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而不是种群的总数量,B错误;图2中曲线开始阶段该地人口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之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变成了增长型,C正确;某些雌雄同株的生物无性别之分,所以也就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D正确。
9.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记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
B.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记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解析:选D。标记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个体中带标记个体数。
10.下列年龄结构不属于增长型的是(  )
答案:C
11.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被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
解析:选D。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下降,B错误;本实验没有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的关系,C错误。
12.(2021·江西赣州高二检测)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选B。据题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某中学的生物学习小组要对某草场中白羊草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草场上确定调查范围时,下列方法中恰当的是(  )
A.200 cm×50 cm的长方形
B.边长50 cm的五边形
C.半径50 cm的圆形
D.边长50 cm的五角形
(2)下图表示在某一样方内外白羊草的分布,则该样方中白羊草的数量为(  )
A.4株 B.5株
C.6株 D.8株
(3)下表是在200 m2草场面积内的10个样方中白羊草出现的数量统计。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面积/m2 1 1 1 1 1 1 1 1 1 1
白羊草/株 5 7 9 10 8 6 5 8 9 7
则该草场中白羊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该白羊草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
解析:样方大小至少为1 m2,应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圆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等不方便计算。在计数样方内个体时,线内的个体都要计算在内,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上的个体。在计算种群密度时要计算样方内调查个体数量的平均值。
答案:(1)A (2)C (3)7.4株/m2 1 480 株
14.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m)占重捕总数(n)的比例,估算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布氏田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原地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只/hm2。事实上布氏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布氏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类),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布氏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解析:(1)由关系N(总数)/M(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n(重捕数)/m(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即可得出N=Mn/m。(2)根据公式N=Mn/m,计算出2 hm2的种群总数为288只,则种群平均密度为144只/hm2。由于第一次捕捉到的个体被标记后,第二次很难捕捉到,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使得N比实际情况偏大。(3)该草地布氏田鼠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4)100 m2中布氏田鼠的数量为1.44只,洞口数∶布氏田鼠数=3.6∶1.44=2.5∶1。
答案:(1)N=Mn/m (2)144 大 (3)8/9(或32/36)
(4)2.5∶1
15.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所示。
年龄 0+ 1+ 2+ 3+ 4+ 5+ 6+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年龄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1)根据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可以把种群分成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可知,该种群幼年、成年、老年个体的比例是1∶1∶1,各年龄期比例适中,因此为稳定型,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