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9 22:4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近现代史上,科技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产生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下列职业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火车司机
②网络作家
③空姐
④汽车维修员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当时,西欧各国致力于
A.调整产业结构 B.发展社会主义
C.建立“福利国家” D.实施计划经济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但是也面临诸多问题。下列属于非洲的突出问题是
A.严重依赖国际资本与市场,自身承受风险能力较差
B.过度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C.发展不平衡,近一半人口生活于贫困线以下
D.发达国家操控国际市场
1961 年,美国联合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八个国家建立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 2.7 亿美元的黄金,并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此举意在
A.维持美元与黄金汇率的稳定 B.联合西欧各国以对抗苏联
C.加强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渗透 D.阻止亚洲新兴国家的崛起
20 世纪 50 年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到 50% 以下,产业工人的数量也在下降,白领工人的数量却在上升。这反映了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1981 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声称,赤字连年增长是“为了目前暂时的方便而把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子女的未来抵押出去了”,“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一个需要作出艰难决定的时刻”,“必须削减赤字”。此后,美国政府
A.削弱国际经济合作 B.扩大国有经济规模
C.减少政府干预经济 D.大力支持福利制度
如图布雷顿森林体系漫画中的人物喻指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苏联
如图为 1940—1960 年的美国生育率。美国生育率从 30 年代下降,到二战后迅速提高,1957 年处于巅峰时期,人口增加了 20%,被称为“婴儿潮”。此阶段“婴儿潮”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导致美苏争霸,影响国际秩序 B.引发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
C.引起局部战争,带来人口损失 D.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目前,高考阅卷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进行。这技术主要得益于
A.印刷术的发明 B.工业革命
C.第二次科技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马克思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A.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 B.服务业的兴起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新经济”的出现
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网上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银行结算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切有赖于
A.通讯工具的进步 B.交通工具的进步
C.社会习俗的变化 D.互联网的应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 2300 万下降到了 1500 万。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A.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B.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C.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D.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下表反映了某时期中外贸易的基本情况。这一时期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美国发动对苏联的“冷战”
B.中国迅速推进社会主义革命
C.“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D.法国形成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下列组织的建立属于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行为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战后重建经济计划在战争尚未结束前就已经开始。早在 1941 年 8 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在停泊于北大西洋的一艘战舰上戏剧性地会面,两国承诺将致力恢复世界多边交易体系来取代 20 世纪 30 年代的互惠主义。1944 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和英国代表团起了主要作用,从而为两大重要国际机构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材料二 继 1946—1947 年异乎寻常的寒冬之后,欧洲又经历了持久的干旱。战争结束后,要解决各种物资短缺问题,只有向海外寻求商品,特别是美洲,但购买那里的商品都需要美元,而欧洲最短缺的恰恰就是美元。此外,美苏之间不断升级的冷战以及共产党在几个西欧国家的政治影响力,使得美国不得不关注西欧的政治稳定。1947 年 6 月,马歇尔声明,如果欧洲团结起来,一致提出对援助的要求,美国将给予同情的回应。
——以上材料摘自[美]卡梅伦等《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 20 世纪末》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在战争尚未结束前,关乎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两个重要文献,指出调整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及其对西欧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新政期间,罗斯福在向国会递交的咨文中曾承认“我国 1/3 的人口,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而这些人绝大多数在农业和工业中”;“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损害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罗斯福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心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民身上”。
——据邓蜀生《罗斯福新政述评》等整理
材料二 克林顿政府在继承民主党“新政”主要传统的同时,也采用了某些共和党的做法,自称是走在“中间道路”上的新自由主义者和新民主党人。其 8 年任期中,美国取得了过去 30 年以来好的经济成绩。2000 年,美国经济增长时限超过了 60 年代,创造了增长时间最长的纪录。在克林顿的第二届任期内,每年的经济增长达到了 4.5%,失业率降到了 4%,这种水平是 30 年前汉弗莱—霍金斯所确定的国家政策的目标。
——据杨会军《一口气读完美国史》等整理
材料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断:如果不能适应市场供应关系的实际需要,如果没有竞争,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便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的发展容易陷入盲目性,容易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难以限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最终也不可能健康地持续前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新政期间为改善那些“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措施。用一句话指出美国新政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克林顿政府走在“中间道路”的经济政策,简述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并归纳中国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这一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 3.5%,英国 3.0%,法国 5.2%,联邦德国 5.9%,日本 9.8% 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从 1973 年 11 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 1975 年底,达 1850 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 7.4%,日本 18.9%,联邦德国 12.7%,法国 26%,英国 19.1%,意大利 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 材料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不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3) 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 20 世纪 30 年代。1935 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以此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政府出钱建立养老保障。1974 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1986 年的《税法改革修正案》、2001 年的《经济增长与减税调和法案》、2002 年的《公司改革法案》,这些法案规定雇主要为其雇员建立私营退休金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积极发展和鼓励个人养老储蓄,以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经过不断调整与发展,美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国家法定养老保险、私营退休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在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系统。
——摘编自李连芬、刘德伟《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来,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时期。1950 年到 1972 年,美国的劳动力增加了 35%,1950 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3%,到 70 年代上升到 7% 左右。美国利用战后美元的特殊地位,大量进口廉价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1953 年到 1973 年,美国的私人资本投资总额由 530 亿美元增加到 2090 亿美元,增加了将近 3 倍多,投资的重点逐渐转向电子仪器、汽车制造业及航空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投资于生产设备的比重上升,厂房建筑的比重下降。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三:里根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减慢货币増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几年之内平衡联邦预算等。1981 年 2 月 18 日,里根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根据这些方面的内容制订的。里根强调,他将依靠“自由企业”的积极性,来打破 15 年来美国经济的“滞胀”局面,并恢复美国经济的增长能力。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美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里根政府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的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战后不断调整经济政策的认识。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C
4.A
5.A
6.C
7.C
8.D
9.C
10.D
11.C
12.D
13.C
14.D
15.D
16.D
二、材料分析题
17.
(1) 文献:《大西洋宪章》、《布雷顿森林体协议》。
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 背景: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困难;美苏冷战的升级;美国关注西欧的政治稳定。
影响: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18.
(1) 措施: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特点: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 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或既反对完全的放任自由,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新特点: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和快速发展(或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基本上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
(3) 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程: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1992 年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 年十五大提出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内容(或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19.
(1) 经济高速增长。
凯恩斯主义。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解析:状况:由材料一中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 3.5%,英国 3.0%,法国 5.2%,联邦德国 5.9%,日本 9.8% 等”可知是经济高速增长。理论:由“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可知其理论来源于凯恩斯主义。内容:结合所学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可知内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 70 年代物价上涨,30 年代物价下跌。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解析:不同: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二中的“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 7.4%,日本 18.9%,联邦德国 12.7%,法国 26%,英国 19.1%,意大利 24.6%”并结合所学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的史实比较可得,70 年代物价上涨,30 年代物价下跌。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原因:材料一中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当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所以无论怎样干预都没法解决问题。
(3) 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解析: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可知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如 20 世纪 70 年代的“滞涨”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20.
(1) 变化:由国家单独承担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影响:美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利于维护美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2) 原因:劳动力增加及其素质的提高;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生产设备的投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或美国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3) 措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减税政策;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削减政府开支。认识:任何经济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本国国情、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等情况适时做出调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