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10: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
公元前399年,在那场著名的审判中,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____①____。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
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他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____②____,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德尔菲神庙的入口处。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喻、引用、拟人     B.比喻、夸张、拟人
C.比喻、拟人、排比 D.拟人、引用、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答: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                                    
                                    
4.把下面文段压缩成一句简要的话。(不超过18个字)(4分)
苏格拉底: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
答: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①正义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的核心价值所在。②正义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就可以平均享用的物品,而是要经过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社会目标。③捍卫正义不仅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更需要法律约束。④正义应融入道德之中、也应存在于信仰之中,最终成为一种“本能”的生活方式。
(1)上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答:                                    
(2)上面文字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先写出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表达的意思有没有变化?请分析。
答:                                    
                                    
                                    
7.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4分)
一次,苏格拉底在雅典市场上闲逛,他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后惊叹道:“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一次,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其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当问及钱钟书的感想时,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2分)
(2)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2分)
二、阅读提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来看,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道:“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神灵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神灵。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持续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要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失去了部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中虽然记录了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孔子时代后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儒家经典为准。
9.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孝顺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10.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上天为每个人的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11.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12.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A。“岁月如水一般流去”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解析:相比较改写后的句子,文段原句先用两个“有些人……有些人……”的整句,增强文章节奏感和抒情性;后半句用了一个长单句“苏格拉底却以……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增强气势,且“风貌”一词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虽然语义与原句一样,但是平铺直叙,缺乏张力与气势。
答案:①原文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抒情性更强;②后半句运用长句,更具有气势;③“风貌”一词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缺乏以上优点。
3.解析:第①处,上文说的是苏格拉底受审判赴死,后文说的是“相反……影响人类之日”,结合“然而”可知,此处应填写表转折意思的句子,可填写“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横线前的“也就是说”,可推知此处应填写对上文的解释;再结合后文“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可知应用否定句式,填写苏格拉底在哲学方面不是一个怎样的人,故此处应填写“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之类的句子。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①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
②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
4.解析:根据文段的大意,先要找出语段中的关键句子,如“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等,这些句子集中展示了苏格拉底的观点,通过整合提炼,即可简要地概括出他的主张:我不但现在、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并对之拳拳服膺。在此基础上再次加以压缩即可。
答案:苏格拉底一贯遵守的原则是正道。
5.答案:(1)③改为:捍卫正义不仅需要法律约束,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
(2)④“道德之中”后的“、”改为“,”。
6.答案:(示例)有变化。“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句,修饰的是“施加更大的恫吓”,表示“恫吓”的程度;如放在最后则是病句,“以妖怪吓儿童”与“监禁、处死、没收财产”没有相似性,构不成比喻。
7.解析:第一个故事中,集市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物品非常丰富,这些物品无疑能够使人的生活更舒适,但苏格拉底却说“我用不着”,再联系苏格拉底的思想,可以归纳出,苏格拉底的观点是重精神轻物质的。第二个故事中,图书馆的书非常多,一般人的表现应该是惊叹,而钱钟书却说“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再联系钱钟书的治学经历,可以想到“术业有专攻”之类的思想,由此可以归纳出读书要有所选择之类的观点。
答案:(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
(2)书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8.解析:选D。A项,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并非“发展”;B项,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取代”;C项,材料二第二段在对《中庸》中这句话进行分析阐述时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行”,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思。
9.解析:选B。“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不是他提出来的。
10.解析:选C。要正确选出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语句,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二不难发现,这则材料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因此,该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A 项,强调要拥有真理;B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D项,只是就孝顺父母宗亲而言的。
11.答案: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12.答案: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