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00:0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教读课)
(共2课时)
【正文】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他以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探讨,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整篇文章语言围绕中心反复论述,逻辑严密,具有雄辩的力量,充分体现了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的雄辩、善辩的才华。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课,激发兴趣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今天,我们就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多媒体显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二、借助资料,走进作品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孟子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资料链接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3.本文简介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准确,语气适中,节奏分明,重音恰当。)
2.教师范读(注意听语气和节奏)
3.学生再读课文,小组代表朗读。(其余学生和老师点评,可以从字音规范、节奏准确、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多媒体显示字音与停顿示例
  
 四、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2.学生提出疑问,先小组解决,再由老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多媒体显示(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等)
(呈现通假字时,解决作业本43页的课前预习一)
五、美读课文,感受音韵
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并进行齐读,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指导学生背诵,齐背课文。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探究说理艺术
 (一)梳理论证思路
细读课文,边读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语文书第49页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同时解决作业本的导学一),然后提问补充。
 1.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讨论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二)分析论证方法(完成作业本44页的导学一)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明确:
① 类比论证、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三)赏析论证语言(完成作业本45页的导学一)
本文逻辑严密,增加了表示逻辑推论的字词,短语,说理透彻;善用修辞,通俗易懂,气势恢宏,议论犀利。
1.参照作业本45页的示例与分析,从课文中另选一句分析,体会课文运用语言的特点。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四)感受论辩气势(结合作业本45页的导学二进行分析)
二、突破难点,把握本文主旨
1.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讨论明确: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2.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3.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
 三、联系实际,巩固延伸内容
  2020年的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涌现出大批为正义事业而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他们不退缩,不畏惧,始终冲在战“疫”一线,他们真正称得上是“大写的人”。他们在抗击疫情中演绎着平凡而感动的故事,时刻温暖着我们。请你给这些大义之人,给这群最美逆行者写一封信,表达你的心声。
四、板书设计
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道理论证
鱼我所欲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舍生取义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举例论证
反面论证——万种俸禄
四、设计意图
本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侧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自主合作,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觉得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所以在初读课文时,我设计了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小组代表读,齐读等各种方式,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是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作业本进行分析,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方法,赏析论证语言,感受孟子论辩的非凡气势。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最后联系实际,结合2020年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的大义之人的举动,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他们再次感受这群“大写的人”精神之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