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 教案(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春》 教案(含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11: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 朱自清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必修一第一单元。本文的内容是描写春日美景,表达对春的期盼、喜爱、赞美之情。本文的特点是用诗意化体现其写作的个性化,内容上诗意化,描绘盼春初迎图、春草嬉戏图、春花争妍图、春风和鸣图、春雨静默图、春日乐游图、颂春祝愿图,图景富有诗意和朝气;语言上诗意化,短句叠词、节奏活泼,比喻拟人、形象灵动,语言充盈诗意和朝气;再次,情感表达上诗意化,表达对春的盼望、喜爱与赞颂之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本文的学习价值是:修辞手法典型、景物描写典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处于初一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是: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重音与停连,体会短句活泼的效果。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对散文个性化的内容选择、语言应用、情感表达有理解与掌握,在情感上,对自然之美与盼春之情有一定认识与体会。学生需要运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入境体验法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三、任务分析
(一)三维目标
1.语言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景物描写的手法、特点及效果
(2)能仿用景物描写中最主要的手法
(3)能朗读出重音和停连
2.思维方法与品质
(1)能说出全文的写作思路与效果
(2)能解释作者描写语用中的思维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语言的青春形象美
(2)能体验春天景物的诗意朝气美
(二)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说出景物描写的手法、特点及效果
2.教学难点
能解释作者描写语用中的思维创新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趣,引入春天
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描写春天,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诗人眼中的春天是这样的,那么文人朱自清笔下的春是怎样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二)初读课文,感受春天
学生朗读全文,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时间:5分钟左右。
我的初读感受:文章有着诗意的美感,景色和语言充满青春的朝气。
(三)赏诗意化春景,走近春天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就像一幅幅画,请给春景取一个名字,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文中的美景,完成句子。例如:
这是一幅春草嬉戏图,我看见春草刚刚冒出头来,尖尖、软嫩、绵延的样子。孩子们在草地上打滚、赛球、休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是一幅 图,我看见/听见/想到··· 。
预设:盼春初迎图、春草嬉戏图、春花争妍图、春风和鸣图、春雨静默图、春日乐游图、颂春祝愿图
(四)品诗意化语言,诉说春天
刚才我们欣赏了春天的美景,那么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请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从炼字、修辞、句式、五觉等等角度赏析语言之美。(朗读+赏析)
示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表达春日来临的喜悦之情;运用叠词显得亲昵活泼;短句、排比,表达作者见到春天的欣喜与期盼,情绪层层递进。“朗润”有明亮、滋润、润泽的意思,写出青山润泽丰腴的情状。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一夜之间, 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 莽莽沙漠, 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 漫过山梁, 插山沟, 灌山口, 呜呜吹号, 哄哄呼啸, 飞沙走石, 扑在窗户上, 撒拉撒拉, 扑在人脸上, 如无数的针扎。
比喻。写出春风的温柔和煦,还带着爱意。塞北的风则是携沙带砾,来势汹汹,带着杀气与攻击性的。
2.第五段,触觉、嗅觉、听觉,第四段的视觉,调动各种感官,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炼字,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逼字写出绿的鲜亮让你睁不开眼。
4.拟人。卖弄清脆的喉咙。使鸟有了人的情态,带着点娇俏。
5.引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嘹亮地响着。引用“牧童遥指杏花村”“短笛无腔信口吹”等诗句,使文章充满诗意,“成天”“嘹亮地响”又很浅白,文白交融,富有童趣。
6.长短句。1-4段行文活泼,以散句为主,5、6两段平和宁静带着惬意,以长句为主。
小结:善用修辞。第一,有大量比喻,有的突出色彩“红的像火”,有的强化动感“还眨呀眨的”,还有的诉诸听觉、嗅觉、触觉等。第二,有大量拟人,所有事物仿佛都有人性、灵性和情感。三是排比。四是引用。这些手法多是综合杂糅在一起使用,体现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字词运用准确新颖、长短句错落有致。
(五)解诗意化比喻,理解春天
作者在最后3段也运用了比喻,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能另写一句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
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三种人不同的特点,娃娃是新生的、生长的;小姑娘是漂亮欢快的;青年是强壮有力的。另一方面由人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形象生动。
(六)赏各家语言风格,对比春天
请女生朗读《春日游杭记》,男生朗读《春风》,依据选段对比、总结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1.对比一:林语堂《春日游杭记》
到西湖时,微雨。拣定一间房间,凭窗远眺,内湖、孤山、长堤、宝淑塔、游艇、行人,都—一如画。近窗的树木,雨后特别苍翠,细茸茸绿的可爱。雨细蒙蒙的几乎看不见,只听见草叶上及四陌上浑成一片点滴声。村屋五六座,排列山下一屋虽矮陋,而前后簇拥的却是疏朗可爱的高树与错综天然的丛芜、溪径、草坪。其经营毫不费工夫,而清华朗润,胜于上海愚园路寓公精舍万倍。
文多于白,典雅、凝练、精致,富有诗意。多短句、白描、化用诗句(湖心亭看雪的白描、像五言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用词古典“拣定、凭窗远眺、经营”。朱自清更活泼,白多于文,但通俗直白里仍有诗意。
2.对比二:一夜之间, 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 莽莽沙漠, 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 漫过山梁, 插山沟, 灌山口, 呜呜吹号, 哄哄呼啸, 飞沙走石, 扑在窗户上, 撒拉撒拉, 扑在人脸上, 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 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春风》的语言粗犷通俗,顺畅豪迈,有冲劲。又夹以多种方言,以普通话作底,把温州方言、北京方言和塞外方言合理地融合起来,“呜呜吹号”乃是温州话“呜呜响”化成,“哄哄呼啸”乃是温州话“哄哄响”化成,北京方言“春脖子短”,关外方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具有地域特色,接地气。而朱自清的语言则典雅平和、轻快清丽、意境悠远许多。
(七)明诗意化意象,内化春天
春天真的有朱自清说的那么诗意美好吗?林斤澜就觉得春天是整天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你如何解释朱自清笔下唯有美好和希望的春天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不是湿润娇嫩的南方春天,也不是阔大豪迈的北方春天,而是朱自清心中创造出的艺术化、诗意化的春天呀。
(八)推荐阅读:季羡林《春满燕园》、林斤澜《春风》、林语堂《春日游杭记》、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九)作业
1.作业本
2.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一写你眼中的春天
3.下次早读,开展《诵春诗歌会》。
反思:对语言的赏析只停留在句子的修辞和语言风格上,但是对“意境”的赏析不到位,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