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古诗三首中港英文学校 唐晨曦使至塞上王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宗称
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
人物。宋朝苏轼曾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分析诗歌含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理解诗歌大意: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更圆。这句话写塞外景象,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想到被排挤出朝廷之外
——苦闷抑郁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
——感慨赞美中心思想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 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 廷后内心的抑郁 之情。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的名楼吗?岳阳楼 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滕王阁 位于江西南昌,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著名。蓬莱阁嘉兴的烟雨楼九江浔阳楼永济鹳雀楼黄鹤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黄鹤楼组图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美丽传说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位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知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曲笛吹奏,道士跨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仙翁在其地造楼,取名为“黄鹤楼”。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绝唱七律之首【韵 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两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前文的“空”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云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和“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写了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评析】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陶渊明归园田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著作《饮酒》《桃花源记》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归 园 田 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赏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裳沾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体现出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中心思想再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