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9 09:2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书愤》
陆游
爱国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国也是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爱国还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信仰。
导入
知人论世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著名
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
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著名诗作有:
《书愤》《示儿》《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
著名词作有:
《钗头凤》《卜算子 咏梅》《诉衷情》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写作背景
书: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题目解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任务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2.听名家诵读,初步把握情感。
3.学生展示诵读。
活动一:诵读诗歌
书愤
所“书”何事?
如何抒“愤”?
所抒何“愤”?
活动二:品读诗歌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1.诗人“书”了哪些事




2.诗人的“愤”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愤:世事艰
二愤:空自许
三愤:鬓先斑;
四愤:谁堪伯仲间
“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愤”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愤”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愤”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愤”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3.诗人如何抒愤




艰,道出辛酸与坎坷,暗
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列锦
用典
用典
楼船 夜雪 瓜洲渡
铁马 秋风 大散关
直抒胸臆
塞上长城
出师一表
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
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
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经典例句: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3.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4.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中,“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两幅意气豪迈的战争画卷。诗人以曾经的辉煌战例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细细品味,包含了壮志难酬的愤激和辛酸。
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1.“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
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
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
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2.“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经常会看见诸葛亮,请用诗人的其他诗句佐证,并联系历史背景说说诗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1.《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2.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3.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1.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2.《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联系历史背景说说诗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陆游的愤怒是对软弱的统治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控诉。
陆游的愤怒是岁月蹉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奈。
陆游的愤怒是见国于危亡之秋而不能救的痛惜。
陆游的愤怒是满腔热血而未有用武之地的怒火。
他是一片叶,梦想挂在长青的枝头,却经不起风雨的摇落;
他是一树梅,尽管零落成泥碾作尘,却依然芳香如故;
他是一颗松,立于国土沦丧的悬崖,却依然傲雪挺立。
穿越千年,陆游的铁马冰河何尝不会在我们的梦中奔腾?
假如你穿越到南宋成为了陆游,请你读出诗中的情感。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
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
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
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活动三:拓展提升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
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
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岳飞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课后作业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差异。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
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
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
州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
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
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
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
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
下写的。
①内容不同:《书愤》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临安春雨初霁》写明媚春光下客居京华的恬静闲适生活,表达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能上前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悲愤心情。
②意境不同:《书愤》意象壮阔沉郁,意境沉郁雄浑顿挫;《临安春雨初霁》意象清新闲淡,意境明艳恬静闲适。
③风格不同:《书愤》的风格是沉郁雄放;《临安春雨初霁》的风格是清新隽永,优美自然。
④表达技巧不同:《书愤》表达技巧之一是虚实相济,前四句回忆往事是虚,后四句着眼现实为实,虚实对比,相得益彰;《临安春雨初霁》表达技巧之一以乐景衬哀情,以恬静闲适的生活反衬落寞无聊的心境。
情境默写
1.陆游《书愤》中运用白描手法回顾两次抗金之胜表明收复之志的两句是“ , ”。
2.陆游《书愤》中运用典故和比喻的手法表明诗人年华已老但收复之志不移的两句是“ , ”。 3.陆游《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诗人爱国热情、暗讽南宋无为的两句是“ , ”。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