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部分高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12月联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汉书 薛宣传》载:“殆今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昝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这表明
A. 刺史干预郡县行政 B. 官吏之间相互制衡
C.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D. 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2. 春秋时期,出现人才跨国流动现象。战国时,出现“客卿”一职,各国纷纷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才担任军政要职,成为时代鲜明特征。“客卿”的出现
A. 使人才异地任职成为惯例 B. 有利于私学的发展
C. 使“尚贤”思想成为主流 D. 促进官僚政治形成
3. 上计制是古代中国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一种制度。西汉时郡、国上计主要由郡丞、长史承担;东汉后期郡、国上计则由郡丞、长史的下属一一“上计掾史”承担。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王国问题的基本解决 B.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专制集权的相对削弱 D. 地方长官的地位下降
4. 《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A. 目是抑制土地兼并 B. 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
C.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 193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区、地、县、市、分区的党委设立组织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调和分配等工作,并且开始出现了地方干部与军队干部在管理上的分工。这些做法
A. 标志着我党干部制度的成熟 B. 秉承“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
C. 适应了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 D. 配合了解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
6.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 源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 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 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 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7. 1983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一条增加内容:“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这一规定
A.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B. 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
C.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 D. 有利于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8. 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经济发展落后
B. 城邦意识至上
C. 贫富差别不大
D. 人文思想盛行
9. 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公民大会则具有平民政治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
A. 确立三权分立制度 B. 崇尚以法治国
C. 真正实现君民平等 D. 具有早期的共和精神
10. 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A. 杜绝了专制局面的出现 B. 确保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
C. 消除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D. 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连贯性
11. 在14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中,法国一度成为“评论法学派”的中心。16世纪,“人文主义法学派”活跃于法国。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卢梭等促成了法典编纂运动的兴起。这反映了在法国法律形成过程中
A. 法官的地位突出 B. 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C. 法学家扮演主角 D. 贯彻资产阶级民法原则
12. 12世纪初,欧洲开始了罗马法的复兴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这可以反映
A. 罗马法注重实际,体系宏大而缜密
B. 罗马法促进意大利经济发展
C. 罗马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D. 罗马法为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4.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15、“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点,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与平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与此作品流派最为相似的是( )
A. 《战争与和平》 B. 《巴黎圣母院》
C. 《西风颂》 D. 《等待戈多》
16、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与虚伪……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这种写法称为“欧·亨利笔法”。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17.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高潮之一。与以往的近代化思潮相比,它的超越之处表现在
①提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反对专制 ②要求发展实业,以强国强民 ③批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旧伦理道德 ④倡导文学革命,改用白话文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8、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于1999年1月在杭州宣布,当今农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超级水稻的培育技术将由中国人率先攻破。这种杂交水稻亩产量超过800公斤,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3—5年内将大面积推广生产,这是世界水稻育种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材料反映了( )
A.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更新发展 B. 科技发展导致农业商品化的提高
C. 技术革命催化了新的产业部门 D. 新技术革命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1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 B. 国际上的援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有较好的科研基础
20.山西省方山县有个圪叉咀村,村名源于那里七股八叉的山坡。这里由荒无人烟到如今已经建成一个绿树成荫、果实累累、丰衣足食、山川秀美的小天地。村里最好的房屋是学校,白天孩子们读书,晚上村民们学文化,形成学习型的小社会。该村的变化最能说明
A. 要想富,先种树
B. 要想富,先修路
C.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D. 村民们丰衣足食,衣食无忧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材料二“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请回答:
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三民主义
的历史意义。(10分)
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又有何新的发展?新三民主义的
历史贡献有哪些?(10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虽然人们把“启蒙运动”的桂冠赠与了它,但它与欧洲启蒙运动,无论是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无法相提并论。中国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民族主义为前提,以救亡为己任。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桓在知识分子的心头,也成了新文化运动一个转贯穿始终的主要话题
——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4分)
(2)既然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无论是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为何它还会赢得“启蒙运动”的桂冠?(6分)
(3)你是否同意“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简要说明理由。(10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5 A D C B C 6——10 C A B D D
11——15 D C A A A 16——20 A A A C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0分)
21.(1)(10分)主要内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历史意义:1)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发展经济的愿望;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3)制定颁发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0分)新发展: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历史贡献:1)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实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有力地
推 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2.(1)(4分)民族危机因鸦片战争而凸显,因甲午战争而激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腐朽统治,但没有动摇封建专制制度的文化、思想基础。
(2)(6分)与启蒙运动一样,新文化运动批判了现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传播了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促成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为后续的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所以,它同样具有思想启蒙的性质。
(3)(10分)同意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中华民国,但民主意识并未深入人心,专制残余死灰复燃,导致帝制卷土重来。而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作为系统的理论如答不同意(观点),也可适当赋分,因为毕竟是从制度走向文化,本质上可以说是不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