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0 13:2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目录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与南朝
三国与西晋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一、
三国与西晋
国别 建立与灭亡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266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263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280年 孙权 建业
三国与西晋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29-280
蜀汉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建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6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1.三国鼎立
西晋建立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280年,兵不血刃,灭掉了吴国,统一全国。吴末代皇帝孙皓被押送洛阳,封为归命侯,284年病亡。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西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263年
266年
西晋
280年
完成统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统一全国
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历史上称为“五胡”。
内迁民族及分布





qiāng
jié
【思考】
五胡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
西



五族内迁后,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前赵刘曜(后来的昭文帝)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晋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
结果
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惨烈,《晋书》记载,匈奴每破一城都会屠城,并且烧杀淫掠,当时中原的士族十不存一。
西晋统一
280年
316年



十六国
东晋
mǐn
266年
西晋
代魏
263




280年
晋灭吴
统一全国
316年,
西晋灭亡




思考:西晋政权为何如此短暂
1、统治集团奢侈腐朽;
2、八王之乱,内部争权夺利;
3、内迁民族起兵反晋。
时间 事件
263年 魏灭蜀,魏国朝政被司马氏家族掌控
266年 司马炎逼迫魏元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三国局面结束
316年 匈奴贵族刘渊灭西晋,北方陷入混乱,内迁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西晋灭亡了,晋朝结束了吗?
二、东晋与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317年
司马睿
建康(南京)
晋元帝 司马睿
王与马,共天下
特征:
①政治上依靠王导
②军事上依靠王敦
①司马氏势力衰落
作为一国之君,却要与手下大臣共掌天下,说明司马氏势力开始走向衰落。
你能试着分析“王与马,共天下”现象出现的原因吗?
②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为了增强自己的政治力量,大官僚、大地主拉帮结派,结成政治集团,名门望族世代为官,称为门阀士族,在魏晋时期势力不断强大。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时间 存在
时长
西晋 266年 司马炎--晋武帝 洛阳 316年 50年
东晋 317年 司马睿--晋元帝 建康 420年 103年
2、南朝的政治
吴国都城:建业
东晋都城:建康
宋都城:建康
齐都城:建康
梁都城:建康
陈都城:建康
南京
(六朝古都)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东晋与南朝
3、江南开发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关于东晋后期南方情形的记载
【探究】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想一想江南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3、江南开发
原因 北方战乱,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表现 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产品种类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业、陶瓷、造纸、造船等进步明显;
商业:长江沿岸的商业最为活跃
影响 促进了江南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为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1、十六国
匈奴
前赵、北凉、夏
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
南凉、南燕

后赵

前秦、后凉

后秦

前凉、西凉、北燕
巴氐
成汉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统一黄河流域





4、战争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83年
前秦 VS 东晋(胜)
以少胜多
1、时间:
2、交战双方:
3、战争特点:
淝水之战
4世纪后期,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领导北魏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guī
相关史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 5岁即位,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 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
(2)影响 ①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十六国与北朝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中的史料《魏书·高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十六国与北朝
3、北方政权的更迭
◎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
课堂总结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
【背诵并默写时空框架图】
《成才之路》第17页历史时空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交融方式多种多样,对各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有哪些方式?
方式 表现
民族迁徙 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大批内迁
联合、斗争 在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的历史背景下,各族或联合、或斗争,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存在
少数民族统 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不同方式
B
C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