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0 09:2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记录
主备人: 审核人:
年级 高 一 年级 学科 历史
课题 第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型 新授 本册第 1 教时 总第 1 教时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 1 教具安排 PPT
教学目的 1.知道从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科举制的演变历程,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历史意义。
2.概述汉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历程,从中认识我国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宰相权力不断削弱的历史趋势。
3.通过梳理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认识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统一的重要性。
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 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教学 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备课组二 次备课 根据学情 三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欣赏诗歌两首 桓灵时歌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童谣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 孟郊 提问:在这两首歌谣中,涉及到古代中国哪两种选官制度?两首诗歌表现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过渡:涉及到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科举制。第一首诗歌表现了东汉察举制的弊端,反映当时人们政治黑暗的讽刺。第二首表现了孟郊科举登科后跨马游街志得意满的情形。那么在历史上还有哪些选官制度,科举制又是如何建立,下面我们来学习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新课讲授 一、选官制度 问题导学: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脉络 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①【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38的历史纵横,归纳九品中正制建立的背景 学生归纳回答: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无法实行;人才选拔多操作在地方大族手中;曹丕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②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被士族所垄断,由地方官员担任中正官,按门第高低,将地方人才分为九品,按品级选官,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科举制的建立 ①科举制建立的原因 南北朝后期,封建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士族的衰落和庶族的壮大 隋朝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统治者重视人才的选拔 ②隋唐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38归纳隋唐科举建立发展的表现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建立 唐太宗: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科举制的特点 选拔标准相对客观: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相对公平:以考试作为选拔方式 选拔范围相对广泛:不论贫富皆可参加 延续的时间长:从隋朝建立到晚晴1905年非常 【问题探究】科举制的作用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将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将人才的选拔、官员的任免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社会上读书风气的形成 二、三省六部制 问题导学;1.三省六部制是如何确立的? 2.隋唐时期六部制的主要内容、职责和特点分别有那些被?三省六部制有何重要影响? 学生展示:演变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决策示意图 【情境模拟】唐太宗时,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太宗决定对突厥用兵。就对突厥用兵事宜,请模拟当时中央从决策到执行的指令路径图。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指令路径图,然后展示 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①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指出材料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 学生回答: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三、赋税制度 问题导学:汉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其征税的标准有何变化?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学生展示: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教师归纳: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最早形成于北魏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由于北方常年战争,人口流失,土地荒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于是政府将无主的荒地按人口多少授予农民,农民接受政府的土地,需要承担田租(租)、人头税(调)、徭役和兵役。均田制下,土地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丧失劳动力或身死,土地归还政府。 ①内容: 租:指田租,当时缴纳的主要是实物,一般为谷类或粟类 调:指丁税及人头税。一般缴纳布匹或丝帛 庸:用绢或布代替徭役,称为庸 ②租庸调制的特点 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 以实物税为主 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两税法 ①背景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困难。 ②内容 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户籍人口)扩大到客户(外来户) 课税名目: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 课税标准: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数缴纳地税 课税时间: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课税原则:量入以制入 ③意义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权力。 小练检学:(见导学案) 本课小结:在汉代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隋唐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发展,既提高了新政效率,又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租庸调制是与均田制相结合的赋税制度,伴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也随之无法维持。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的控制。
板书设计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整理本课思维导图
预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