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民族》教学设计
课题 民族 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和少数民族的分布。 能力目标: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并认识到其作用和重要性。
重点 我国的民族种类、文化、分布特点,正确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难点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正确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 拓宽学生知识面
讲授新课 自主预习: 要求学生自己预习书本内容,回答老师问题 1.我国的民族组成及所占比例。 2.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与最少的少数民族。 3.我国是一个团结的多民族大家庭。了解我国的的民族政策: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二、合作探究: 观看视频,欣赏中国各民族的服饰。 阅读材料,了解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和民族节日,观看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各民族节日习俗。 (1)傣族泼水节 农历清明节后,人们互相泼水,被泼到的水越多,感觉越是吉祥、幸福、健康。 (2)藏族雪顿节 每年八九月间,举行展佛、赛牦牛、马术表演、群众游园等活动。 (3)高山族丰收节 每年秋收后,人们打扫房屋,准备年货,与家人团聚,并举行跳芦笙、赛歌等集体活动,庆祝丰收,辞旧迎新。 (4)蒙古族那达慕节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初八,牧民们聚集在草原上,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赛,以表达丰收的喜悦. (5)苗族苗年 农历七八月秋收季节,台湾原住民身着民族服装,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感恩丰收 (6)汉族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人们展花灯,猜灯谜,吃汤圆,共度元宵节。 3、欣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民族文化之优秀。 三、师生共同探究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 1、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集中分布区 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2、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少数民族实行什么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置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域行使自治权。 四、板书设计 1、中华民族大家庭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抄写知识点和并完成本节课的导学案和导学测评。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进行预习,明确民族组成状况。 识记主要的民族文字,结合百元样币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图片展示,向同学们介绍少数民族的节日。 师生共同探究我国各民族的节日。 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通过活动感受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情。 通过自主预习认识我国的民族构成。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读图能力。 进一步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