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赵旭东: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中国》一书的初版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但是阅读他的人却不分年代和学科的与日俱增,年轻的人从此种阅读之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由此而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会为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所左右;而年长的人在此阅读之中会感同身受地领会到中国社会自身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在一种前后、上下以及左右的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之中,切实感受到乡土中国其真正的存在价值。
赵旭东: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而不同学科的人,只要他们一触碰中国的研究,只要他们想去探寻中国存在何以可能,还有中国的文明以及文化何以可能,那所有这些问题的询问都会使他钔很快地远离自己学科的那些教条和定律,而会令他们惊讶地找寻到《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理解线索,从一种看似模糊实际精确,看似随意实际微言大义,看似简略实际却充满着无限复杂性和可解释性的空间的张力之中,中国意识得到了一种突显,而这恰是《乡土中国》这本书所能带给我们的真正永恒魅力之所在。
学术著作
目的: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学术著作是作者根据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撰写成的理论著作,是关于某一领域专门的知识与学问。
学术著作重在理论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明确阅读预期,搭建阅读框架
学术领域
学术问题
《乡土中国》是一部由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尝试回答的是“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社会特点社会学著作。
明确阅读预期,搭建阅读框架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整本书阅读”单元,因这本书要求通读,和单篇成文的课文相比,要读整本书,又是很少接触过的学术专著,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学生逐渐远离了乡村生活,甚至农村的孩子也没有完全被传统的乡土所浸染,所以阅读有一定的难度,属于“正常反应”。
阅读的难度,属于“正常反应”
关于阅读应该知道的事
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阅读方法
阅读学术性著作,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
首先,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
然后“粗读”,可采取跳读,把全书快速过一遍。留意章节的开头或结尾,如是阐述观点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进行标注;其他部分则可以一目十行,“扫描”阅读,先读懂文中的大致意思。
读完全书后便有了第一印象,疑点和兴趣点也掌握了大概,便有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粗读”是必要的头道“工序”,为整个阅读做准备的。
阅读方法
“粗读”后便要“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
“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比如,《乡土中国》中的就有“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等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掌握全书的主要部分,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
关于《乡土中国》的阅读建议
《乡土中国》是学术性论著,一般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专业阅读,目的性强,往往要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书“对话”,吸收或者质疑其中的观点。第二种是普通的非专业的阅读,主要是充实知识,拓展眼界,提升素养,我们主要采用第二种方法进行阅读。
当然,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网络阅读容易碎片化,而整本书阅读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
关于《乡土中国》的阅读建议
五步阅读法: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第1步:浏览。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
第2步:略读。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
第3步:精读。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悟。
第4步:研读。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第5步:重读。重读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
了解作者
费孝通,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
1910—2005
了解作者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
1910—2005
写作背景
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 课程。最初他以美国教材为参考来授课,之后他结合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一边研究一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 文章,最后整理汇编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写作背景
费孝通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时,导师乃大名鼎鼎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在国内农村调查的材料很感兴趣,指导他根据这些材料于1938年写成博士论文,即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农民生活》(又称《江村经济》)。
费孝通回国后,又遵照马林诺夫斯基的嘱咐,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乡土中国》就是有关农村社会问题的成果(有关家庭问题的成果为《生育制度》一书),据说连书名都是马林诺夫斯基提议的。
《乡土中国》是一本怎样的书?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一本怎样的书?
该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 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 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乡土中国》目录及内容架构
1.乡土本色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总论乡土社会的特点
从空间阻隔角度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讨论中国乡土差序格局特点
从时间阻隔角度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讨论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特点
讨论乡土社会家族的特点
讨论乡土社会感情定向问题
《乡土中国》目录及内容架构
8.礼治秩序
9.无讼
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14.欲望到需要
讨论乡土社会的秩序模式
讲述乡土社会以教化解决争端的习俗
讨论了从社会继替过程中发生的长老权力。
阐述乡土社会的权力本质是无为的
讨论了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的性质和关系
讨论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阐述“社会变迁”背后的由科学技术带来一种
新的时势权力——知识权力。
《乡土中国》14篇论文可分为4个部分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男女
有别
差序
格局
血缘与
地缘
长老
统治
名实的分离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
本色
无讼
从欲望到需要
文字
下乡
礼治
秩序
家族
无为
政治
总论乡土性:描绘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差序格局:基于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阐释乡土社会的结构特征
礼治秩序:阐述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护
权利结构:讨论乡土社会的变动和变迁
《乡土中国》一书的逻辑
乡土性产生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带来相应的道德观念、社群性质和感情定向
同时也产生了特定的礼治秩序和权力结构。
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的基本性质
乡土中国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的基本性质
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道德观念)
家族(社群性质)
男女有别(感情定向)
礼治秩序
无讼
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名实的分离
血缘和地缘
从欲望到需要
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有何价值
《乡土中国》一书,作者独辟蹊径,专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 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乡土”概念来概括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 活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中 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在费孝通眼中,“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如今,现代社会覆 盖到了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 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所以,《乡土中国》是一 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我们必读的“经典”。
读《乡土中国》有何价值
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图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作为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具体了 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深入地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特性;可以透过文本,学习作者观察社 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本,学习作者缜密 的思维、生动的表达、严密的论证,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其一,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具体、全面地了解 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
《乡土中国》虽属学术著作,但 在论述之外,用大量笔墨来具体描叙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 现状,让读者常有“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之感。比如, 在《血缘和地缘》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们乡土社会中, 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 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 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 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地走上 10 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 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 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读者自然可以借此理解作者的理论,但也 可以从中窥见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图景,对于有文学写作爱好的读者,甚至可以把它当作文 学创作的素材。至于其中插入的几十张照片或插画,更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乡土社会的 生活情境。
其二,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更为具体、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 化精神。
《乡土中国》是一部“乡村社会学”学术专著,其中大量引用《礼记》《大学》《论 语》《孟子》等中国文化典籍,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义廉耻”“道” “王道”等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与讨论。文中还引用了西方的一些文化理论。阅读这本书,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可以丰富文化常识,拓展文化视野,从中获取文化滋养,提 升文化修养。
其三,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 “说理”,在于“论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不但会折服于作者缜密的思维、严密的 推理,阅读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其四,阅读《乡土中国》,可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乡土中国》常常以讲故事的 方式来提出或阐释社会学的概念与原理。其中的插图(照片)不但很真实、形象地反映了中 国乡土社会的真实状况,为我们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同时,这 些插图(照片)都不是艺术照,也没有“美图”,具有朴质、自然的美学特质,无疑,阅读 这些照片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熏染与修炼。
其五,阅读《乡土中国》,可以获得语言方面的营养,得到语言素养的修炼。
从整体 看,《乡土中国》的语言可谓别具一格:质朴、自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没有佶屈聱牙 的生涩;通俗、形象,不乏幽默诙谐之笔;严谨、缜密,隐藏渊默智慧之思。比如,在《长 老统治》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 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 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学术著作的语言表达,能 够如此通俗、形象,又不乏幽默诙谐,实属不易。
对于“乡土”的理解,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来走向城市工作,熟人社会与法治社会的摩擦与交融,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摩擦与交融,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旧式农村与建设新农村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学会幸福的生活,是有重要意义的。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