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章第四节西亚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某地区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石油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 材料中描述的地区是( )
A. 欧洲西部 B. 东南亚 C. 南亚 D. 西亚
(2) 该地区的主要人种和大多数居民使用的语言是( )
A. 黑色人种--西班牙语 B. 黄色人种--汉语
C. 白色人种--阿拉伯语 D. 白色人种--英语
(3) 该地区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人口稠密 C. 季风影响 D. 农业发达
如图是西亚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 该地区战争冲突不断,主要的原因是( )
①领土之争
②宗教之争
③铁矿之争
④石油之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下列有关西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B. 当地加入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WTO
C. 居民服饰特点是为了适应湿热的气候
D. 矿产资源主要通过铁路外运
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题目。
(1) 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里海
B. 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C. 该区域位于“三洲五海之地”
D. 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发源地,文化多元
(2) 该区域石油资源分布和外运航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B. 甲航线主要输往日本和中国
C. 乙和丙航线,路程和运量都相同
D. 霍尔木兹海峡是甲乙丙航线的必经之地
中东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石油资源丰富,如图为中东石油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目。
(1) 下列有关中东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国既属于中东,又属于西亚
②乙国靠近红海,水资源丰富
③丙海域及其沿岸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④丁国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中东石油原来由波斯湾沿岸装船向外运输,现在修通了波斯湾通往地中海的输油管道,这种改变缩短了中东部分运油线路的运距,主要受益地区有( )
①南非
②北美
③东亚
④西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读“某区域图”,回答下题:
(1) 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里海
B. 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C. 该区域位于“三洲五海之地”
D. 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发源地,文化多元
(2) 该区域石油资源分布和外运航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
B. 甲航线主要输往日本和中国
C. 乙和丙航线,路程和运量都相同
D. 霍尔木兹海峡是甲乙丙航线的必经之地
读“中东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题。
(1) 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是阿拉伯海,②是地中海
B. 图中沟通①和④的海峡是A土耳其海峡
C. 图中③是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D. 图中④海域石油资源缺乏
(2) 中东地区长期以来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三洲五海之地的战略位置
②气候炎热,沙漠广布
③争夺石油和水资源
④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
⑤宗教文化的差异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读中东和印度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导致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因素有很多,下列哪种因素不是其主要原因
A. 地处“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重要
B. 争夺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有限的水资源
C. 存在明显的宗教信仰差异
D.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著名
(2) 下列关于中东的石油主要输往的国家和地区,错误的是
A. 俄罗斯 B. 美国 C. 中国和日本 D. 欧洲西部
(3) 下列关于中东和印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A. 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B. ②所在国人口居世界第一位
C. ①地区居民普遍信奉伊斯兰教
D. ②所在国电脑软件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读西亚地图和世界主要石油运输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 西亚大多数居民信奉的宗教是()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佛教 D. 犹太教
(2) 西亚石油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关于西亚海上石油运输线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运往欧洲西部的最近线路经过巴拿马运河
B. 运往日本的运输线路经过直布罗陀海峡
C. 运往美国的主要运输线路绕过非洲好望角
D. 马六甲海峡是波斯湾石油海上输出的唯一出口
(4) 下列有关西亚农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土耳其、阿富汗等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是羊毛和地毯
B. 西亚农业多为节水灌溉农业
C. 水资源是制约西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D. 西亚的灌溉农业区主要位于恒河和印度河平原
二、综合题
读西亚图,完成下列问题。
(1)西亚地处“_____________”,沟通红海与地中海的重要通道是A____________运河。连接黑海和地中海,有“天下咽喉”之称的C_________海峡。
(2)本区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其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及其沿岸地区。该海湾的石油输出主要经过B____________海峡。往东经
________海峡主要到达日本,该海峡被称为“日本海上生命线”;往西主要输往西欧、______。
(3)读下图,西亚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旱属于________气候,因而_______资源极其匮乏。主要靠发展灌溉农业和_________(农业部门);
(4)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奉为“圣城”的是()
A.开罗 B.巴格达 C.耶路撒冷 D.麦加
(5)该地区农业的代表植物是()
A、油橄榄 B、橡胶树 C、枣椰树 D、可可树
读西亚部分地区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亚被称为“两洋三洲之地”,其中“三洲”指的是亚洲、欧洲和______洲,“两洋”是指西亚连接印度洋和______洋。
(2)西亚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A______湾及其沿岸地区。被誉为“世界油阀”的是B______海峡。请任意写出本区一个重要的产油国:______。
(3)本区大部分地区属______气候,炎热干旱,因而______资源极其匮乏。
(4)西亚地区主要的人种为______人种,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大多信奉______教,该宗教和基督教、犹太教都把______(城市)奉为“圣城”。
(5)由______河和______河冲积而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本区的主要灌溉农业区。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西亚地区的石油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及其沿岸地区,该地区开采的石油绝大部分供出口,由图可知,主要输往A________(国家)、B西欧、C美国。
(2)依据图中的信息可知,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所以沙漠广布,河流稀少,_______ 资源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限制性资源。
(3)受气候的影响,__________业成为该地区的传统农业部门。
(4)该地区的居民多信仰______________教,通用____________语。
(5)西亚地处亚洲、_____洲、______洲和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__________运河沟通和红海和地中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2.【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3.【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4.【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5.【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6.【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7.【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西亚(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原因,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中东多战争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中东地区一直动荡不安,伊拉克动荡的局势、伊朗的核危机、巴以冲突等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中东不安定的因素很多,有争夺石油和水资源、民族宗教信仰不同、“三洲五海”重要的地理位置等;而导致中东地区不安定的因素不包括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2.【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东的概况,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中东的概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中东的石油主要输往美国、中国、日本、欧洲西部等地区和国家,中东石油不主要输往俄罗斯,A错,BCD对。
故选A。
3.【分析】
本题考查中东和印度的气候特征、信仰宗教、经济发展特点等知识,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中东和印度的地理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分析可知,①地位于回归线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②地位于印度,我国是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①位于中东,中东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②地位于印度,印度的软件业发达,B错,符合题意,A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9.【答案】(1)五海三洲之地 苏伊士 土耳其
(2)波斯湾 霍尔木兹 马六甲 美国
(3)热带沙漠 淡水(或水) 畜牧业
(4)C
(5)C
10.【答案】(1)非;大西;(2)波斯;霍尔木兹;伊拉克;(3)热带沙漠;淡水;(4)白色;伊斯兰;耶路撒冷;(5)幼发拉底;底格里斯。
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联系欧洲、亚洲、非洲,联系印度洋和大西洋,故有“两洋五海三洲之地”之称。
本题考查西亚的相关知识,结合地图解答较好。
11.【答案】(1)波斯湾 日本
(2)终年炎热干燥 淡水
(3)畜牧业
(4)伊斯兰 阿拉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