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五.四学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下雨了---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并描述钟面的构造,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2、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并能自主地归纳整时及半时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半时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 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谜语:
小马不停蹄,
日夜不休息。
嘀嗒嘀嗒响,
催人早早起。
(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闹钟
接下来去钟表的王国欣赏各式钟表。
2.揭示课题。
师: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钟表?钟表能用来干什么?
看来钟表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还真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谜语引出钟表,并通过介绍自己见过的钟表,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新授过程
(一)认识钟面
1.钟面上有12个数
在黑板上和学生的学习单上均出现不完整的钟面,让学生根据现有生活、学习经验,在完善过程中认识钟面。
一学生在黑板上带12个数字宝宝回家,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完成。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12个数字的位置。
2.分针和时针
能分清时针和分针,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点
师板书:(分针:细、长 时针:粗、短)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知道顺时针方向。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搬到课堂中来,一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整时
以下雨天的背景图引入故事:一天放学下起了大雨,王老师很担心离家远的学生,于是给四位同学打电话了。
师:仔细观察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他们是什么时间到家的?谁最先(后)到家?
1.教学5时
通过“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这个问题引出5时的教学。
让学生在会正确的认、说、拨5时后,再认识一个整时。
2.同桌合作探究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师出示合作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合作探究记录单(一)
拨一拨,说一说,填一填。
①分针指着( ),时针指着( ),是5时。
②分针指着( ),时针指着( ),是( )时。
③分针指着( ),时针指着( ),是( )时。
④分针指着( ),时针指着( ),是( )时。
学生汇报交流展示,教师在黑板上枚举出12个整时。
3.归纳小结。
学生观察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师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师:分针指着12的时刻是整时。
4.整时练习。
小明的一天。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几时小明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
在会认、说、拨整时后,马上巩固认整时的方法。在分享的过程中观察特殊时刻12时、6时及大约几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并明白一天中有早上9时和晚上9时。
(三)认识半时
1.通过认识整时的方法,猜5时半分针和时针的位置。
(1)出示主题图(不出现钟表),小云是5时半到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分针和时针分别指着几是5时半?(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生1: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5,是5时半。
生2: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6,是5时半。
生3:分针指着6,时针指在5和6中间,是5时半。
师板书:分针指着6(钟表验证:从5时动态走动到5时半)
让学生明确5时半分针和时针的位置。
(2)你还认识几时半?并说说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若有困难需动态钟表验证)(几时半,可随机)
让学生明确分针指着6的时刻是半时,师板书:半时。
(3)让学生类推认识半时的方法。
师板书:分针指着6,时针指在( )和( )中间,是( )时半。
2.同桌合作验证认识半时的方法。
合作探究记录单(二)
①分针指着( ),时针指在( )和( )中间,是( )时半。
②分针指着( ),时针指在( )和( )中间,是( )时半。
③分针指着( ),时针指在( )和( )中间,是( )时半。
④分针指着( ),时针指在( )和( )中间,是( )时半。
(遇到困难可借助钟表拨一拨)
展示交流。
3.验证归纳。
通过同桌间说、认12个半时,从而发现学生们猜测、类推出的认识半时的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齐读结论,教师板书:分针指着6,时针指在()和()中间,是几时半。
4.半时练习。
师:看下面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
找一个半时说明判断理由。
三、练习巩固
1.游戏,先分类再认识半时与整时。
【设计意图】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对整时和半时先分类再认识,在乐趣中学会认读整时、半时。
2.解决上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
(1)他们四人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2)谁最先(后)到家?
四、介绍我国古代计时工具
日晷和铜壶滴漏
五、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教师对学生进行惜时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12 1 1时
12个数 12 2 2时
分针:细 长 12 3 3时
时针:粗 短 12 4 4时
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 5,是5时
12 6 6时
12 7 7时
12 8 8时
12 9 9时
12 10 10时
12 11 11时
12 12 12时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是学生建立初步时间观念的体验。本节课是一组下雨了,老师分别给四位同学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时间的画面,借助四个小朋友和老师的对话,引出“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在仔细分析教材和学生交流后,制定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初步认识钟表,钟面上有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能正确地认读“整时”“半时”,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内容放在下节课学习。
(一)本节课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 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我感觉课本的情境图不太好用,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所以上课时我没有用。我是用一个钟表的谜语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关于钟表你都知道些什么”“钟面上除了12个数,还有什么”,孩子们根据以往的经验都说的很好。这样就轻松的解决了第一个知识目标。
2.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动手实践。本节课以同桌合作、探究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并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在进行表针特点、整时、半时的教学时,我边扶边放激趣引导,让学生在同桌合作活动中发现总结,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与同伴去探索去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开拓区域。
(二)本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待提高。
本节课比较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由于时间关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相对较少,一些学生必须在老师或者同学的补充下才能说出完整的话。他们心里很明白题目的答案,题目也能做对,但在回答问题时不能说出完整的话,这也是以后课上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的倾听能力有待进一步训练。
会倾听是每个学生都需具备的能力,虽然平时一直在训练,可少部分同学的倾听能力还是不高。当老师讲解或同学回答问题、小组展示交流时,个别同学不愿认真倾听,思想开小差,导致对新知识掌握欠佳。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多关注这一小部分学生,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认真倾听,迎头赶上。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会学数学、爱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