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重点)
2.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难点)
3.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本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散文:
(1)定义: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迅速反映生活。
(2)分类: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的抒发作者的情怀。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也带有抒情成分。
(3)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组织材料、结构呈篇较自由。
(4)立意方面:
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5)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可叙事、写人、托物抒情、发表议论。
(6)揭示中心思想的独特方式:
作者往往抓住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着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象,借以揭示中心思想。
自主学习:
1.给画线字注音:
水涨( )起来了 散( )在草丛里 宛转( )
酝酿( )( ) 窠( )巢 应和( ) 薄( )烟
黄晕( ) 披着蓑( )戴着笠( ) 抖擞( )( )
朗润( )
2.解释词语:
朗润:明亮滋润。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的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宛转: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整体感知:
作者围绕一个“春”字,依次写了哪几个部分?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请分别给每幅画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本文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如抒发对春草旺盛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无- -处有“生命力”之类的字眼,但读者从“钻”字不难看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从“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也不难看出春草无所不在的勃勃生机;写绿草如茵之可爱,同样也没有“可爱”之类的字眼,只写人在春草上的欢乐之态;至于春草给人的舒适之感,只写它的软绵绵,并用轻悄悄的风加以衬托,这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本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赞美了给人们带来活力、希望和力量的春天,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作者分别描绘了春天景物的哪些特征?分别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描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小、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侧面结合 拟人、排比
春花图 花多、色艳、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拟人、比喻、排比
春风图 和煦、温暖、轻柔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柔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
品析句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心情”。“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的。没说“来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这是课文的开头,一上来就传达出种欢快而热烈的气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表现出小草的情态和动作,小草仿佛有灵性,有个性。“ 嫩嫩的,绿绿的”是定语后置,本来应该放在“小草”前面。后置之后改变了正常的语序,形成抑扬顿挫的效果,而且句子变短了,也形成一种短而快的节奏。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的,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长串短句,有一种鲜明的语言节奏。“像眼睛”“像星星” 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 还眨呀眨的”是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本篇课文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1)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依次写了“盼春”“绘春” “赞春”三部分。开篇写对春天的殷切盼望;然后选取富有特征的春景进行具体描绘,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最后以激昂的感情赞美春天的美丽与蓬勃的生命力,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创造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文诗画三者合璧的艺术境界。
(2)语言准确、活泼、生动。
(1)选用准确的词语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如写春花,一个“闹”字把声音和画面全写出来了;写春风,“抚摸”一词,巧妙地表现了春的温暖和柔情;写春雨,用“斜织”“薄烟”写春雨的细密、轻盈、迷蒙,准确而生动。
(2)语言口语化,多用叠音词,给文章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如对春草的描写一嫩嫩的,绿绿的,运用叠音词,既体现了句式的错落有致,又凸显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绘景抒情。比喻,如用“火”“霞”“雪”来比喻春花的颜色,突出春花的绚丽多彩。拟人,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得生动活泼。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