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10 21:5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问题?
这对人类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影响?
2.怎样从我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温故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知新
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赤字
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二、
1.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
“天涯若比邻”!国与国之间具有边界,但是生态环境问题却不会终止于国界。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我国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被送到了2000km外的北欧。
2.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
污染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化石燃料大量燃烧
水泥的生产
大气CO2浓度升高
温室效应加剧
全球变暖
南极冰盖融化
地球海平面上升
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2.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
污染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剧增
水资源短缺
人类可直接利用
3%淡水
加剧
人类活动
水资源短缺危机
2.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
污染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Cl
o
o
o
Cl
o
o
o
o
o
o
ClO + O
ClO + O3
臭氧层破坏
氟氯烃
哈龙等
臭氧含量下降
南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
对人类和生物生存造成危害
臭氧层破坏
氟氯烃
哈龙等
臭氧含量下降
南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
对人类和生物生存造成危害
紫外线 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 臭氧层
吸收情况
A 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基本不吸收
B 损害蛋白质和DNA 吸收大约90%
C 损害蛋白和DNA 全部吸收
2.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
污染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人类活动
滥砍乱伐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土地贫瘠、荒芜、沙化等
土壤荒漠化
2.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
污染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
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丧失
墓志铭
工业革命以来,以文明自诩却无限扩张为所欲为的人类,已使数百种动物因过度捕杀或丧失家园而遭灭顶之灾,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当最后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鹰从污浊天空坠向大地;当麋鹿的最后一声哀鸣在干涸的沼泽, 上空回荡… …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善恶终将有报,猎天必被天猎。当人为造成的物种灭绝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自然物种之一的“裸猿”(智人Homo Sapiens)你就能幸免于难,在劫而逃吗
一九九九年世界地球日立于麋鹿苑
生物多样性丧失
目前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
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
2.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
污染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
污染
大气
污染
水体
污染
土壤
污染
雾霾、酸雨
大量细颗粒物(PM 2.5)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将持续积聚,造成雾霾。
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所造成的污染
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讨论:
1.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思考·讨论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
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们健康,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最终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等。
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例如,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绿色出现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讨论:
2.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思考·讨论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
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等。
讨论:
3.为什么说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思考·讨论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
①生态环境本身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支撑和维护生命系统的前提和基础。
②生态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
污染
3.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
①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
②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②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几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属冶炼厂,此后,工厂周边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农民认为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农作物减产。环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炼厂周围的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
思维训练 辨别“偷换概念”
治炼厂方面认为,水稻产量下降的责任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排放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废气不会毒害人体,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排放的废气对水稻有毒害作用。
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治炼厂方面的观点。
思维训练 辨别“偷换概念”
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治炼厂方面的观点。
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
一、概念检测
1,我们既要关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也要注意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请在左右两栏之间画上适当的连线。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劳动力不足
资源短缺
人口老龄化
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
一、概念检测
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正在逐年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水土流失 B.温室效应 C.大气污染 D.海洋污染
3,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进行 垃圾类
B.大力植树造林
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B
D
二、拓展应用
1,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少地消耗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 请举两个例子说明。
(1)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
(2)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泡照明,随手关灯,休息时关闭电脑,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根据能耗标识选用能耗低的电器。
(3)避免浪费: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具(如塑料袋、纸杯、木筷等)
二、拓展应用
2. “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的图案组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 国家节水标志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手接着水珠,寓意“接水”,与“节水”音似。
(1)生活中一水多用: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用洗碗水冲厕所,等等。
(2)洗手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举例说明,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节约用水
二、拓展应用
3.有些企业的生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企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停产又将影响职工的收入和产品的供应。这样的两难处境,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请你查阅资料,找一找摆脱这类困境的办法。
地方政府可以适当集中财力、智力和技术力量,建设功能性园区,按照标准搞好基础设施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引导企业人园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
二、拓展应用
4,亚洲象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据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西双版纳地区共有228-279头亚洲象,但它们分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请你分析导致隔离的原因。
人类活动,如开星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柄息地处于隔离状态。
二、拓展应用
4,亚洲象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据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西双版纳地区共有228-279头亚洲象,但它们分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2)我国已经启动了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的调查规划和建设项目,请你谈谈这项措施的意义。
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亚洲象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科学·技术·社会
塞罕坝今昔
塞罕坝简介
“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平均海拔1500 m,年均气温-1.5℃C,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无霜期仅72d。历史上,塞罕坝曾水草丰茂、森林茂密、禽兽繁集,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清朝康熙年间被划为“木兰围场”,成为林木葱茏的皇家猎苑。
塞罕坝变成荒原
清末,王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清政府将“木兰围场”开围放垦以弥补国库空虚。之后,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个昔日的“美丽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科学·技术·社会
塞罕坝今昔
塞罕坝由荒原变成林海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组建。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河北省纬度最高、气温最低、无霜期最短、降水并不丰沛的坝上高原,营造起万顷林海。
塞罕坝变成林海艰难历程
林场最初几年的建设很不顺利,塞罕坝是半湿润半干旱区,植树造林困难相当大,他们种的树苗成活率很低。塞罕坝人没有气馁,他们潜心研究,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针对人工纯林物种单一、土壤酸化、病虫害严重等状况,他们研究确定了适合塞罕坝地区的主要树种为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同时大力培育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冷杉等其他优良树种;并将这些树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混交,从而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功率。
科学·技术·社会
塞罕坝今昔
如今的塞罕坝
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1.4%提高到2014年的75.5%。今天的塞罕坝,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塞罕坝建设的意义
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环境朝着改善的方向演变,这是一个典范。塞罕坝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因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集体获得联合国环境领域的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