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传统节日
引入新课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初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知道这是些什么节日吗?这些节日是我国民间世代相传的一些纪念活动,每个节日,人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节日源流: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的画面。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引入新课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引入新课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引入新课
字词识读
组词:贴窗花 贴纸
造句:春节要贴窗花。
部首:贝
笔画:9
tiē
字词识读
组词:大街 街道
造句:这条街上有很多现代化建筑。
部首:彳
笔画:12
jiē
字词识读
组词:龙舟 小舟
造句: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
部首:舟
笔画:6
zhōu
字词识读
组词:艾草 艾蒿
造句:艾草可以用来制作青团。
部首:艹
笔画:5
aì
字词识读
组词:敬爱 敬重
造句:我们要尊敬师长。
部首:攵
笔画:12
jìnɡ
字词识读
组词:转眼 转身
造句:经过抢救,他终于转危为安了。
部首:车
笔画:8
zhuǎn
字词识读
组词:团圆 团聚
造句:汤圆寓意着团圆。
部首:口
笔画:6
tuán
字词识读
组词:热闹 热火朝天
造句:我们对待朋友要热情。
部首:灬
笔画:10
rè
字词识读
组词:热闹 喧闹
造句: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
部首:门
笔画:8
nào
节 日:
春 节:
花 灯:
清明节:
先 人:
纪念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节、中秋节等。
民间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习惯上把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也叫春节。
装饰美丽的彩灯。
中国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天,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活动。
1.祖先;2.指已死的父亲。
字词识读
龙舟:
中秋:
转眼:
团圆:
热闹:
龙船。
我国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
表示极短的时间。
(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景象)繁盛活跃。
字词识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解读
本文介绍了中国几个典型的传统节日以及它们的习俗。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解读
再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每个节日的风俗民情。
课文解读
春节习俗还有: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人们的心里很高兴
这一节日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
课文解读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这一句话写出了大街上的热闹场景。
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又散去
元宵节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
比喻
课文解读
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解读
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是指成语中有一对反义词。
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有什么好处呢?
课文解读
可以让语言简洁明了、文采飞扬,使文章的表现力更加生动
本文中是怎么样运用的?
课文解读
本文的“大街小巷”,属于含有一对反义的成语,固定用法,用词很准确,使文章语言生动。
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在清明节里都做什么了。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一种凄风苦雨的天气,也代表人们的哀伤的心情
环境描写
交代了清明节人们的主要活动
课文解读
这句话是对端午节人们的活动描写。
过端午,赛龙舟,
粽香艾香满堂飘。
南方人们的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
环境描写
人们插艾叶,吃粽子的情景
课文解读
这句话写了七月初七的民俗活动和相关传说。
七月七,来乞巧,
牛郎织女会鹊桥。
“乞巧”是中国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文解读
积累
写出几个和“牛郎织女”类似的民间传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课文解读
这句话是对中秋节民俗活动的描写。
过中秋,吃月饼,
十五圆月当空照。
中秋的代表性的节日的环境
人们在这一天要做的事
课文解读
这句话是对重阳节民俗活动的描写。
重阳节,要敬老,
踏秋赏菊去登高。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举行尊老爱老活动
重阳节的主要民俗活动。
课文解读
转眼又是新春到,
全家团圆真热闹。
结尾这一句呼应了开头的一句。又一次写到春节。
说说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课文解读
元宵节
(看花灯)
重阳节
(踏秋 赏菊 登高 敬老)
中秋节
(吃月饼 赏月)
春节
(贴窗花 放鞭炮)
清明节
(祭扫)
七月七
(乞巧)
端午节
(赛龙舟 吃粽子 插艾叶)
课文解读
主题概括:本文以儿歌的形式介绍了我国几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解读
端午节的习俗是吃什么_____。
When
粽子
汤圆
年糕
过中秋的时候可以吃什么_____。
月饼
饺子
粽子
贴窗花、放鞭炮是在什么节日____。
When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