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宋的政治
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培养学生学会识图获得有效历史信息。
3、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弊,客观认识反思历史。
【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
【课前预习任务】
【温故知新】
请你说一说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感悟新知】根据预习,完成下面问题。
1.宋的建立: 年,后周大将 在 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随后他夺取后周政权,该国号为 ,以 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 , 就是宋太祖
2. 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宋太祖削弱 。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
3.为防止唐末以来 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
2.重文轻武的具体措施:(1)采取 、 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2)宋朝注重发展 ,改革和发展了 。
【课上学习任务】
一、北宋的建立
1.北宋是如何建立的(时间、方式、建立者、都城)?
2.北宋实现统一的方式、结果?
二、强中央集权制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影响?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控兵权 ①解除_____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_____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抓政权 ①在中央:削弱_____ ②在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权力;
握财权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 ②设置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重文轻武政策
1.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有哪些措施?
重文轻武的影响有哪些?
四、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时间、目的、措施
2.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以史为鉴】
宋朝科举制有了哪些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北宋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宦官专权 B.重文轻武 C.藩镇割据 D.重武轻文
2.下列历史人物与史实搭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励精图志,创“开元盛世” B.鉴真——西行求法,著《大唐西域记》
C.唐玄宗——虚心纳谏,用魏征等贤臣 D.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3.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采取什么措施实现“制其钱谷”?( )
A.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B.设置通判加以制衡
C.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D.将地方精兵收编到中央禁军
4.北宋施行重文轻武,削夺方镇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重用文臣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同时又重视武备,年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减军备节省开支 B.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待遇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加强君权防止武将专权
5.“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B.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C.明朝皇权的不断强化 D.清朝军事实力的衰落
6.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三十三万,“京师牛万余,诸道十方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7.宋朝时流行这样一个谚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导致这一现象的政策因素是( )。
A.尚武轻文 B.重文轻武 C.文武分途 D.外族入侵
8.“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事不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宋朝建立后,太祖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材料所述内容是北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 )
A.根本目的 B.历史背景 C.直接影响 D.发展过程
9.据学者统计,整个北宋时期,共有宰相7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64人。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北宋实行(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分化事权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八股取士
10.著名文化学者主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唐高祖李渊 B.陏文帝杨坚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11.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肱股之臣。宋太祖对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B.扩大宰相的权力
C.加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2.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和亲会盟 D.重文轻武
1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唐)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材料二宋太祖召宰相赵普问国家长久之计。普曰:“……唐季(末)以来,战争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1)根据材料一,唐中期时的节度使叛乱指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针对赵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太祖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拘一格的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材料三: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为改变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局面,哪位皇帝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了什么制度?她的统治为后来什么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说明宋朝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宋朝改革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是什么?
参考答案
温故知新:
1、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2、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为重要科目
3、武则天:创立殿试
感悟新知:
1. 答案:960,赵匡胤,陈桥驿,宋,开封,北宋
2. 答案:相权,知州,转运使。
3. 答案:重用文臣,限制武将;文教事业,科举制
课上学习任务:
一、北宋的建立
1、 960,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开封
2、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结束了南方和中原地区分裂割据局面( 局部统一)
二、加强中央集权
1、 军事:①解除_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政治: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还设置
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 收归中央。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
2、
控兵权 ①解除_禁军__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___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抓政权 ①在中央:削弱__相权___ ②在地方:派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 通判 以分知州权力;
握财权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 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重文轻武政策
1、防止武将专权
2、 ①重用文臣,限制武将、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1、1069年;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2、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以史为鉴】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巩固训练】
1.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吸取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教训,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对武将进行压抑,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故选B,排除D;宋代没有出现明显的宦官专权,排除A;由于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没有出现藩镇割据,排除C。
2.D【解析】陈桥兵变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公元960年,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在陈桥驿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故D正确;“开元盛世”与唐玄宗有关,故A错误;西行求法,著《大唐西域记》与玄奘有关,故B错误;虚心纳谏,用魏征等贤臣与唐太宗有关,故C错误。
3.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时期为“制其钱谷”采取的措施是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符合题意;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属于“稍夺其权”,排除A;宋朝设置通判的目的是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B错误;C是控制军权,排除。
4.D【解析】根据材料“施行重文轻武,削夺方镇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重用文臣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同时又重视武备”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目的是防止唐朝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即加强君权防止武将专权,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君权防止武将专权,而不是削减军备节省开支,A项错误;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以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为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待遇,B项错误;北宋重文轻武政策不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C项错误。
5.B【解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文人地位较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了军人地位较低,由此可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北宋建立后,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演,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提高文官的地位,抑制武将,这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也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等,B正确;据此分析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D【解析】北宋通过“内外相制”,削弱禁军的军权,加强了君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改变了武将专权的局面,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割相权的信息,排除B;材料未涉及文官的信息,排除C。故选D。
7.B【解析】依据题干“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即反映了当时宋朝男子不愿意当兵,结合课本所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提高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担任中央官职和地方要职。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8.B【解析】根据“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事不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宋朝建立后,太祖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可知,材料反映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由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事不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所以吸取前朝教训,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故材料反映的是重文轻武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9.C【解析】整个北宋时期宰相7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64人,这一比例变化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密切相关,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还派文人到地方担任地方的知州,C符合题意;ABD项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故选择C。
10.D【解析】根据“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之后赵匡胤积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符合题意;ABC项人物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择D。
11.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因此,宋太祖时对丞相采取的措施是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故选A。
12.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在朝廷、地方甚至军队中地位都高于武将,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13.D【解析】分析题文的“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降低了军队作战能力,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③④理解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1)隋文帝设置进士科
(2)殿试开元盛世
(3)重文轻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因此,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的是隋文帝;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设置进士科。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试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时间。这是殿试的开始。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因此北宋武将发出“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样的感慨。因此材料三说明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宋朝改革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是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科举制。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时期完善科举,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