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屈原列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屈原列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16:4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9课 屈原列传
(时间:45分钟 分值:65分)
一、积累运用(41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令张仪详去秦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谗谄之蔽明也
D.人穷则反本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项是(3分)(  )
A.又因(因为)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B.平伐(自夸,炫耀)其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聪明)也
C.谗人间之,可谓穷(处境艰难)矣 其文约,其辞微(含蓄)
D.举类(事物)迩而见义远 冀幸君之一(一旦)悟,俗之一改也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泥而不滓
B.蝉蜕于污秽
C.惠王患之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举贤以自佐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颜色憔悴
B.形容枯槁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就有的,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当时朝廷中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B.屈原的《离骚》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王,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
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小人离间,处境危困,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
9.根据要求补写相对应的内容。(8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穷”“怨”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不完全显现出来。
(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文风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分)
译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分)
译文: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2分)
译文:                                    
                                    
1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其实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①____________________,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②____________________,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③____________________,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二、阅读提升(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⑧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⑨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⑩。”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 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 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⑨九关:九重天门。⑩中浦:水滨。 要:总结。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以加在姓氏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如程氏子。这里可以译为“你”。
B.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通称。
C.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后来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D.区区:指微小,自称的谦辞;也可指一心一意,本文“嗟子区区”是一心一意的意思。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而作,其词气与屈原作品有暗合之处。
B.本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无疑是正确的。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5分)
译文:                                    
                                    
(2)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5分)
译文:                                    
                                    
16.从这篇赋来看,苏轼对屈原之死持什么态度?(5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C。A项,“详”同“佯”;B项,“指”同“旨”;D项,“反”同“返”。
2.解析:选C。A项,因:趁机;B项,聪:明察;D项,一:完全,彻底。
3.解析:选C。A项,第一个“以”表顺承关系,第二个“以”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诚”,如果,果真;第二个“诚”,确实。C项,两个“之”都当指示代词“这”讲。D项,第一个“以”与“为”连用,译为“把……任命为”;第二个“以”,认为。
4.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名词用作动词;C.名词的意动用法;D.名词用作动词。
5.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6.解析:选D。A项,古义:指人的容貌,脸上的气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B项,古义:人的形体和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C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古今义均可指现实黑暗。
7.解析:选B。屈原的“屈”应该是“氏”。
8.解析:选B。B项,称道先贤的目的是讽刺楚国当时政局缺少明主。
9.答案:
(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2)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3)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4)其文约 其辞微
10.答案:(1)(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2)诚实不歁却被怀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他)能没有怨愤吗?
(3)他思念君王,想使国家振兴,使楚国返回正确轨道,恢复其当初的面貌,在《离骚》中再三表达自己的这种愿望。
11.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材料以屈原的姓氏为背景,介绍了屈原是芈姓屈氏。所给三个空,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可知,应该是强调与楚王同姓不同氏;第②处,结合前后内容可知,应该是强调姓、氏有别这一点;第③处,通过后面列举的氏可知,应该是突出大家熟悉的氏有很多这一点。
答案:①他与楚王同姓不同氏 ②姓、氏有别 ③有不少大家熟悉的(意思正确即可)
12.解析:选C。断句时,把握专有名词、重点虚词,然后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本题句末语气词“兮”后要断开,“悲夫”作为发语词,前面应该断开,则可排除选项A、D;再重点看实词短语,“去家千里”不能断开,则可排除选项B。正确选项为C。
13.解析:选B。“丹”指红色,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红色和青色。
14.解析:选C。C项,应为“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是正确的”。
15.答案:(1)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2)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16.解析:从第二段苏轼对屈原投江之前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理的描写来看,屈原是以死来谏诤楚王,是以身殉国,屈原之死是一种爱国的体现。从最后两段“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等议论看,苏轼高度赞扬屈原高洁的人品,认为他是一个贤良的君子。
答案:苏轼对屈原之死是理解和肯定的。他认为屈原既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也不可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况且,从“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看,苏轼认为,屈原是一个爱国的忠臣,他以身殉国,是一个高尚贤良的君子。
参考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被放逐,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到南荒之地。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动启发而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申告冤屈,黄河神却叫我向天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天帝,天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吗?”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总的来说,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