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10课 苏武传
(时间:45分钟 分值:65分)
一、积累运用(41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空自苦亡人之地
D.凿地为坎,置煴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相抵
B.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论:商讨
C.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穷厄:困顿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提拔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宜皆降之 ②欲因此时降武 ③单于壮其节 ④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⑤反欲斗两主 ⑥天雨雪,武卧啮雪 ⑦杖汉节牧羊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⑥/①④⑦/⑤ D.①⑤⑥/②⑦/③④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且陛下春秋高
D.皆为陛下所成就
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3分)( )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何以复加
D.何以汝为见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时期,本不应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选择,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苏武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5分)
译文:
(2)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5分)
译文:
10.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②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④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答:
11.给下面的语段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3分)
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他的高风亮节,两千年来一直被国人传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武墓就在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今年4月27日,记者在咸阳武功县文物旅游推介会上了解到,武功县武功镇将逐步恢复以“武功八景”为核心的九街十八巷龟形古镇原貌,大打历史名人苏武品牌,未来将依托苏武纪念馆,规划重现“苏武北海牧羊”场景。
答:
二、阅读提升(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上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棰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B.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C.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D.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13.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礼记·曲礼上》记有:二十冠而字。古时男女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图谶,古代方士或巫师制作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始于秦,盛于东汉。
C.兰台令史,官名,东汉时开始设置,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文书档案等,魏、晋、南朝沿置。
D.宾客,汉代时投靠在贵族、官僚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宾客为主人营治产业,出谋划策,奔走效命。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班固文才出众,善于识人。他年轻时给东平王举荐贤士,所荐之人都得到了东平王的青睐重用。
B.班固颇有政见,深谋远虑。对于汉匈关系,他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认为应抓住时机,维护双方和平关系。
C.班固胸怀大志,投身军事。他在伐匈之战中,辅佐窦宪,随军出征。后来窦宪落败,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去官职。
D.班固疏于教育,招致灾祸。其子不守法度,家奴也缺乏教养,获罪于地方官员,导致班固下狱而死。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5分)
译文: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5分)
译文:
16.对于匈奴的和亲请求,班固力排众议,认为应该与匈奴友好往来。他的理由有几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D。A项,“旃”同“毡”;B项,“去”同“弆”;C项,“亡”同“无”。
2.解析:选B。B项,“论”应为“判罪”的意思。
3.解析:选D。D项,连词,即使。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凭借”,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乃”,连词,意为“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之”,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代词,代“他们”。
4.解析:选A。①②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③为意动用法,④⑥⑦都是名词作动词。
5.解析:选B。B项,“谋反”古今都是“图谋反叛”的意思。A项,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项,古义:年纪;今义:春天和秋天。D项,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或完成事业。
6.解析:选A。A项是定语后置句。
7.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
8.解析:选B。“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错误,由“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知,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在汉朝的家人。
9.解析:(1)“得”译为“能够”,“空”译为“白白地”,“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了“苦”后的“于”,状语后置,翻译时应该调好顺序再译,翻译“信义”时为求通顺、准确需要加上“您对汉朝的”。(2)“俱”译为“一起”,“具”译为“完全、详尽”,“陈道”译为“陈述说明”。
答案:(1)最终不能回到汉朝,自己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诚信忠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
(2)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述(这些年来在匈奴的情况)。
10.解析:本题考查语法、用词、标点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段,反复推敲,找出文中语法、用词、标点这三方面的不妥之处。
答案:①“汉书”应用书名号;②“它记述了……不辱使命”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在“使命”后面加上“的事迹”;③应去掉引号中“威武不能屈”后面的逗号;④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在“运用的”前面。
11.解析:拟写一句话新闻,要注意拟写的对象是谁,动作是什么,结果如何。该段文字中对象是武功县,动作是恢复九街十八巷,结果是再现“苏武牧羊”。作答时,对以上内容合理组织即可。
答案:(示例)武功计划恢复九街十八巷,再现“苏武牧羊”场景。
12.解析:选B。“屈申无常”的意思是“屈伸没有定规”,结构完整,意思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C两项;“虏使再来”的主语是“匈奴”,“然后一往”中的主语是“汉朝”,所以中间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3.解析:选A。A项,“古时男女二十岁称‘弱冠’”错误。“弱冠”仅指男子二十岁,不能用于女子。
14.解析:选A。A项,“他年轻时给东平王举荐贤士,所荐之人都得到了东平王的青睐重用”错误。根据原文“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可知,班固的举荐意见被采纳,但原文中没有体现东平王对那些人的“青睐重用”。
15.解析:(1)“为……所”,表被动,翻译为“被……”;“诣”,到达,赶赴;“阙”,帝王处所。(2)“会”,适逢,正碰上;“掩破”,(乘其不备)袭击,攻破;“引”,率兵,带兵。
答案:(1)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会被郡守审核拷问,无法自己申明(实情),于是便急忙赶赴京城向皇帝上书。
(2)正碰上南匈奴突击攻破了北匈奴,班固到达私渠海后,听说北匈奴内部叛乱,便带兵返回了。
16.答案:(1)历史上每一代都重视和匈奴关系的建立或修复;(2)可以向匈奴展示汉朝注重忠信和礼义;(3)跟匈奴断交没有好处,跟匈奴建交没有害处;(4)趁匈奴势弱时结交,比等它强大起来再去结交更好、更容易。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等到长大后,便能博观古今书籍,九流百家的学说,没有不深入探讨研究的。(班固)生性宽容,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才能而凌驾于他人之上,诸位儒者也因此敬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因是皇帝的至亲而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辅佐朝中政事,开东阁(以招贤人),招揽各地英雄。当时班固刚及二十岁,便向刘苍上书陈述自己的建议,推荐桓梁、晋冯等人。他的建议被刘苍采纳。
班固的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故乡。班固认为父亲班彪所著的国史中有关前代历史的描述并不详细,于是便潜心钻研思考,想要成就父亲的绩业。不久便有人上书显宗,告班固私自修改国史,于是皇帝向郡里下达诏令,将班固押入京兆狱,并将他家里的书全部没收。此前就有扶风人苏朗因为伪造言论宣扬迷信的事情,而被下狱处死。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会被郡守审核拷问,无法自己申明(实情),于是便急忙赶赴京城向皇帝上书,得以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感到很惊奇,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与汉和亲,皇帝下诏询问众臣。参与议论的人中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尤其是在对匈奴的事情上。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或者使他们臣服后招徕他们。虽然屈伸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后来班固因为母亲离世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带兵攻打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谋议军事。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征的消息,便派人前往居延塞(议和),想要朝见汉朝天子。窦宪上书(请求)让班固带领几百骑兵前往居延塞迎接他们。正碰上南匈奴突击攻破了北匈奴,班固到达私渠海后,听说北匈奴内部叛乱,便带兵返回了。等到窦宪失败后,班固也受牵连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们也大多不遵守法度,让当时的官员百姓都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班固的家奴冲犯了他的车骑,种兢的手下敲打并呵斥他,家奴因为醉酒而破口大骂,种兢大为恼怒,但又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对班固产生了怨恨。等到窦氏一族及其宾客全部被逮捕拷问的时候,种兢便因此逮捕了班固,班固最后死在狱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