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了解示字旁和衣字旁、两点水和三点水所表示的不同意思,能区分这些偏旁相似的汉字表示的意思;
背诵古诗《舟夜书所见》,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4个偏旁的意思;
背诵古诗《舟夜书所见》。
教学过程:
学习“我的发现”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一组字,你就会发现:每组字的偏旁都相同,都和同一件事物有关。
神、祖、礼、福都有“礻”,带有这个偏旁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
冰、冷、冻、凉都有“冫”,带有这个偏旁的字都与温度有关。
补、袜、衫、被都有“衤”,带有这个偏旁的字都与衣服有关。
海、流、洒、滴都有“氵”,带有这个偏旁的字都与水有关。
认识了这些字以后,同学们还可以用这些偏旁写出哪些别的字和同学交流,看谁写得多。
示例:礻:祁 祠 祝
冫:决 冯 冲
衤:初 衬 裤
氵:湖 江 池
学习古诗《舟夜书所见》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4)指名读第2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6)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一陈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7)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让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从中体会到诗人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象是: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及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3.让学生讨论:在这首诗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象变化,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停顿。
(六)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七)还知道哪些写夜景的古诗
积累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