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07: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长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结构,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毛泽东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
2.诗词的界定。
三、教学难点
品味本诗活泼灵动的意象。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情怀。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写秋天的诗句?和学生一起回忆。例如: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以上都是写秋天的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和秋天有关的词,一起来看《沁园春 长沙》。
(二)词的界定
(1)词,是我国传统_诗歌_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兴于_宋_,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也称作“乐府”“__长短句__”或“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的流派有_豪放派_和_婉约派_。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代表词人分别是苏轼、辛弃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长沙——题目
(四)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五)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躲避军阀赵恒惕的追捕,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六)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弄懂下列字词
百舸( gě )     大船
寥廓(liáo kuò)  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zhēng róng)  不平凡,不寻常
苍茫(cāng máng)  旷远迷茫
恰同学少年(qià) 正当,正值
挥斥方遒(huī chì qiú) 奔放 强劲有力  
浪遏飞舟(è)     阻止
2.理清文意
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第二课时
(一)深入研读
1.“看”字引领了哪些内容?
明确: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2.上阙写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远近相间: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
(2)俯仰交错:
“鹰击长空”是仰视,
“鱼翔浅底”是俯视;
(3)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
3. 上阙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补充:意象与意境
明确:运用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营造了一个雄伟壮阔、高远的意境,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绪,昂扬奋发的情感。
4. 找一找上阙富有表现力的字:
万 → 山之多; 遍 → 红之广;
层 → 林之密; 尽 → 染之透;
漫 → 水之盛; 透 → 水之清;
争 → 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 → 飞之矫健;
翔 → 游之轻快;
竞 →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上阙小结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6. 下阙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请你找找有没有领字?围绕“同学少年”,展现了他们怎样的形象?
明确:用一个“忆”字把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地勾画了出来。写他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封侯乃读书人自古以来的理想追求,但对于功名富贵,他们不屑一顾,理想气概远超古人。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7.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2)含蓄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8.下阙小结
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9. 《沁园春·长沙》 诗人自我形象是怎样得以表现的?
词的上阕,诗人自我形象主要是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的。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高大鲜明的形象。“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正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诗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溢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一“怅”一“问”,则表明诗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词的下阕,诗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回忆来展示的。诗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诗人自己,而诗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诗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二)相关链接(爱国名言)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六、作业:背诵整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