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 音乐 第四单元 欣赏 小青蛙 表演 小青蛙找家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 音乐 第四单元 欣赏 小青蛙 表演 小青蛙找家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1-10 13:2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欣赏《小青蛙》、表演《小青蛙找家》
教学目标 以青蛙的叫声和蹦跳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表现歌曲《小青蛙找家》里青蛙的音乐形象。同时,将此线索贯穿到器乐作品二胡曲《小青蛙》的欣赏学习,感受音乐表达的意境。 在对节奏音符“走、跑”有一定感知基础上,通过歌曲的学习过程感知、理解、掌握节奏符号“x、 xx”的运用。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状态下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欣赏二胡曲《小青蛙》。
教学重难点 从过去的认知音符节奏符号,到感知理解掌握节奏符号的运用。
教学准备 奖励符、幸运小棍、小奖品、课堂表现记录表、青蛙、荷叶、荷花(彩图卡)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师生在音乐声中互致问好 声势活动《小蚂蚁》 要求:全程保持安静,仔细聆听音乐,自由散开时不挤在一起;小组律动和着音乐的节拍;分别用举手过头顶、举手与肩平、下蹲来表示听到的高、中、低音。 评价活动情况 常规基础训练: 1.培养礼仪规范, 2,发声和音准训练, 3.恒拍节感奏训练,音域听辩,音高(5、3)听记训练
二、学习歌曲 《小青蛙找家》 导入: 2、学唱歌曲: 三、音乐欣赏:民乐合奏曲《小青蛙》 1、导入: 2、初听音乐片段A(a、b) 3、完整聆听A 3、初听音乐片段B 4、聆听A1 5、聆听全曲表演“青蛙的一天” 四、课堂小结 师:老师指着黑板上用彩图卡做的池塘造型图,小蚂蚁来到池塘边看到几只小青蛙,他们又叫又蹦的在做什么?答案就在下面老师播放的音乐里,看看谁听的仔细能找出答案。 师生交流:出示课题《小青蛙找家》 师:它们叫是为了让谁能听见?蹦的高是想怎么样?谁发现青蛙的叫声的有什么特点,先叫了几次后来又叫了几次? 生:自由回答。(不准确就引导学生再听。) 听音乐,老师用音符卡片帮助学生记录青蛙的叫声特点(标记出每句歌词后面的叫声节奏。)学生在叫声出现时用手势动作表示出来不同的变化。 1)师生接龙唱(第一遍学生只唱叫声部分) 2)学生增加青蛙跳的歌词部分 3)朗读全部歌词 4)无声跟随原唱模唱 5)跟歌曲原声唱歌唱 6)跟随老师钢琴伴奏歌唱 7)合录音伴奏歌唱 8)无音乐伴奏,背记歌词歌唱全曲 小青蛙终于回到了家,和家人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他们有的时候在草地上蹦蹦跳跳的捉蚊子,有的时候在水里游着捉虫子,真高兴啊。可是有时候也会遇到暴风雨,大的暴风雨就会把它们冲散了,但是再大的暴风雨都会停的,每一个清晨太阳都会在天边升起,小青蛙们又会快乐的活动起来。接下来老师会播放一段音乐,看看大家能不能听懂作曲家再用音乐表现小青蛙的一天在做什么呢? 安静听音乐,用双手在自己的腿上表现出青蛙是在蹦跳还是在游泳的动作。 把小组的凳子集中放在一起,它的周围作为草地,每当a段出现时,随着音乐无声蹦跳,每当b段音乐出现时自由在教室空地随着音乐无声地游泳。(强调有序安静的摆好舞蹈凳位,全部摆好安静后才开始) 师:接下来一段音乐在表现什么呢?听片段B,対,暴风雨来了,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随风摇摆,或者扮成青蛙躲在草根下不动,等到雨停了,听到公鸡的叫声时做出相应的动作。 紧接着不间断播放A1部分请学生判断是前面的那一段音乐?最后给音乐起个名字。 聆听全曲表演音乐。(表演中要求同前) 引导学生回忆整理本课学习内容。评价学习过程。 实时评价小组合作表现情况 登记“奖励符”获得等级 抽取幸运小棍发放小礼物 集合整队后回班级教室 创设意境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音乐知识转换成简单易懂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状态下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 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掌握节奏符号的运用。 学习记忆歌曲 参与式音乐欣赏帮助学生感知和表现音乐的变化,同时可以让教师直观的了解学生听辩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音乐
课后反思 经过四个班的教学,这两首音乐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本科歌曲教学中节奏符号的适时运用,学生对于理解和运用节奏符号有了质的提升,是一个极佳的节奏符号教学材料。 参与式音乐欣赏活动对低段欣赏非常适合,对于音乐的感知与表达及其便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通过变换不同动作対音乐的内涵理解变得容易,同时在参与式音乐活动中很好地释放了孩子们的情绪,学生们的心情都十分愉悦。是一首低段学生不可多得的优秀中国民乐作品,对孩子积累中国音乐作品也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