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①了解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②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正确认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右图是哪位历史人物?他通过什么方式登上皇位,建立宋朝?为了维护统治,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1.宋朝建立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他就是宋太祖。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_______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军事上 兵权 解除__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调动 控制对________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上 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________。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________、________大权
地方 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上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____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重现。
2.措施
军事上 措施 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________、提升________地位的政策,使_______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
表现 当时的________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文教上 措施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______________名额,提高________地位
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___________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______________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关联知识挖掘
北宋重文轻武、强化中央集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大力发展文教事业。这些措施的推行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使得宋代冗兵、冗官、冗费,从而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妙招助学助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 本朝(宋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论 从 史 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知识延伸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探究点二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材料三 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朝建立之初,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
论 从 史 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社会影响。
拓展感悟
宋朝从宋太祖立国就重文轻武,一方面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另一方面,重文轻武也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士可杀不可辱
宋神宗时期,要杀一个有罪的官员,遭到朝中大臣反对,他们说:“祖宗从来未尝杀士人。”后来改为“刺配远恶处”,又有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感叹道:“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大臣们则称:“如此快意事做不得也好。”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李世民 B.赵匡胤C.赵构 D.朱元璋
2.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哪里的分裂割据局面( )
A.北方 B.全国C.西南和西北 D.中原和南方
3.“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大将专权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宋太祖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武将专权 B.加强地方控制C.强化中央集权 D.分割宰相权力
4.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肱股之臣。宋太祖为强化中央集权,对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B.扩大宰相的权力
C.扩大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D.宋朝的宰相地位仅次于皇帝
5.山西灵石期末测试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6.山西榆次期末测试宋代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宋朝实行( )
A.重武轻文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兵权C.削弱相权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7.“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8.宋朝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朝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的社会局面是( )
A.民族政权并立局面 B.对外开放局面C.文治局面 D.藩镇割据局面消除
二、非选择题
9.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论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评价的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化集权削兵权】
材料一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3)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重文轻武社会安】
材料三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6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赵匡胤 开封 北宋 先南后北
中原和南方
2.禁军 军队 相权 军政 财政 文臣 皇权
二 1.武将专横跋扈
2.文臣 武将 文官 文臣统兵 文官
科举取士 进士 文治局面
3.五代十国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积极影响: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财政开支庞大。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④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探究点二 利:宋朝的科举制得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弊: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朝廷财政支出;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当堂检测】
1.B
2.D [解析]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C [解析] 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直接目的是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根本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
4.A 5.C 6.D
7.D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①不属于影响,且表述错误,②重文轻武政策使军队作战能力降低,并非增强。故选D。
8.C [解析] 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9.(1)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杯酒释兵权”,夺取手下大将的兵权。
(2)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3)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4)重文轻武政策。作用: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