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四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九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惠安四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九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09 15: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惠安四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九年级语文试题
(本卷共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6分)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在泉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化遗产举世瞩目。海丝史迹、宗教胜迹、古建筑奇观历经岁月洗礼,风雨沧桑,每块青砖绿瓦都铭刻着古城人民的智慧,闪耀着城市文明的光芒。徜徉在如此诗意、如此魅力的城市,无不感受到她的风姿和神韵,无不感受到她的底蕴和历程,无不感受到她的内涵和气质。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名胜 莫名其妙 B.举世 举重若轻 C.奇观 洋洋大观 D.星罗棋布 张罗
(2)下面所列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沧桑”中,“沧”字读音是cāng,笔画数为7画。
B.“徜徉”中,“徜”字读音是cháng,部首为“彳”。
C.“海丝”中,“丝”字读音是sī,部首为“一”。
D.“诗意”中,“诗”字读音是shī,最后一画为“ㄧ”。
(3)下面两个句子从句式看,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2分)
①能感受到她的风姿和神韵、底蕴和历程、内涵和气质。
②无不感受到她的风姿和神韵,无不感受到她的底蕴和历程,无不感受到她的内涵和气质。
第 句。

2.诗文默写。(10分)
①大漠孤烟直,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
③ ,东风无力百花残。 ④但愿人长久, 。
⑤ ,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⑥它所有的丫枝呢, , ,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
, 。
⑦呜呼!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按提示填空。(4分)
九上四周的语文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些道理。《白杨礼赞》成功地运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
的精神和意志。;从《囚绿记》中,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 ;《草莓》由一颗晚熟的草毒引发对 的联想。
4.综合性学习 (7分)
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惠安四中决定在全校深入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
(1)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的理由(不超过50字)?(3分)
我的观点:
我的理由:


(2)【颂先进】请你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位你熟知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
例:⑴人物事迹: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把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⑵颁奖词:快乐的阿里木,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却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⑴人物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测读。(8分)
①.“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词赞颂的是《水浒》中的 。由他成功策划的重大事件有 、 等。(3分)
②.从下列名著片段中任选一个,筒述其主要内容,并写出你的阅读感受。(5分)
A.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B.格列佛科学院见闻 C.鲁滨逊驯养山羊
我选片段____(填字母),简述______
阅读感受:___

二、阅读(5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16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 )?????? ②杂然相许(?????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以其境过清 C、其妻献疑曰         ??? 既出,得其船……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投诸渤海之尾??? 8.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境。(5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6分)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
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
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
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
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
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
子。……
10.选文第④段对于“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生的欢喜”一词的理解,并说说“绿”还可以用来象征什么?(6分)


11.选文第⑤段说“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从文中找出表现其“固执”的理由,并分析这样描写表现
力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6分)


12.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①段“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
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这句话是从侧面反衬我
爱绿之深。
B.第④段第一句“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是个过渡句,在结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
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D.“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这句细腻地描写了青藤颜色的变化,真切
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3分)
父子的母校·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父亲夸,好儿子!
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3.小说围绕着“母校”展开故事情节,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14.⑧-段的内容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符合)第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在生活的旅程中,你也许拥有一些特别的收藏。或是一朵小红花、一张旧照片,或是一场经历、一段情谊,或是……它们承载着你成长的经历和温馨的记忆。请以“我的收藏”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如果我有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提示: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一双慧眼、一枝生花妙笔、比尔·盖茨的智慧、超强的记忆……
要求:①上面两题,任选一题,扣题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6分。每小题2分)(1)C (2)D
(3)第②句。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感受,语气更加强烈。 (句式1分,效果1分)
2.(10分。每空1分,错、漏、添字的,每字扣0.5分,扣完该空分为止)
①长河落日圆②隔江犹唱后庭花③相见时难别亦难④千里共婵娟⑤无可奈何花落去⑥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⑦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朴质、坚强、团结向上;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季节更替、生命演变。
4.(1)观点:不过时。(1分)理由: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2分)
(2)【颂先进】(4分)(略)(人物事迹:所选人物具有先进性、影响力,叙述有条理、完整,2分;颁奖词:抓住人物事迹、语言简洁,1分;正确运用修辞方法,1分)
5. ①.(3分)吴用;(1分)例如:智取生辰纲、智取大名府、用计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破连环马、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史进与鲁智深等。(2分,每处1分)
②.(5分)A.简述要点:壬母娘娘举办蟠桃会,孙悟空得知自己没被邀请,自尊心受损,在宴会前不请自到,偷吃了用于招待众神仙的仙果仙酒,扰乱了盛会。感受要点:①天真率性的行为;②无拘无束的性格;③自由反叛的思想(简述3分,意对即可;阅读感受2分,言之有理即可)
B.简述要点:格列佛在飞岛国的科学院里,见到一些学者正在研究奇怪的实验:怎样把粪便还原为食物,怎样从黄瓜中提取阳光,用猪耕地,用蜘蛛丝织布等。感受要点:①科学研究脱离生产,不切实际;②人类的疯狂与荒诞;③想法滑稽可笑。
C.简述要点:鲁滨逊把捕获的山羊圈养起来,用饥饿法把它们驯服,山羊不断繁殖,最终获得食物(羊奶和羊肉)。感受要点:①生存的智慧;②顽强的的斗志;③永不言弃的精神。
(简述3分,意对即可;阅读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
(一)6.①苦于;②赞同;③负荷,挑;④同“无”,没有。(4分,意思对即可,每小题各1分)7.C:代词,他的(且:①将要 ②况且;以:①凭②连词,来;之:①助词②代词)(4分)8.直接翻译的给2分,加入描述性语句的 2分。9.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二)(16分)
10.(3“生的欢喜”是指对于生命成长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于充满生机的绿的喜爱,对
充满活力的生活的向往。【示例】“绿”的其它象征意义: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
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性格色彩中绿代表和平、友善、善于倾听、不希望发
生冲突的性格。
11.“固执”指“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
向。(或“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表现了长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
不挠的精神。 12.C
(三)(23分)
13.(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14.(4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2分)
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2分)
15.(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
他明白了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16.(4分)(符合)①③ 因为父亲是个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
(不符合)② 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
17.(4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1分) 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1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有方”要点的,扣1分)
三、作文(60分) 18.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25—22分)
二等(21—18分)
三等(17—15)
四等(14—0)


25

切题,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有真情
实感
切题,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感情较
真实
基本切题.中心基
本明确,内容尚完

偏离题意,中心不
明确或立意不当,
内容空泛、凌乱

一等(22—20分)
二等(19—16分)
三等(15—13)
四等(12—0)


50



22

文体规范,结构完
整,语言通顺,字
迹清楚
文体较规范.结构
较完整,语言较通
顺,字迹较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
求,结构基本完
整,语言基本通
顺,字迹不够清楚
文体不规范,结构
混乱,语病多,字
迹模糊
标题
3分
标题书写准确
(3分)
未写标题(0分)
一等(10—8分)
二等(7—4分)
三等(3—1分)
发展等级10分
立意新颖
构思精巧
语言生动、流畅
立意较新颖
构思较精巧
语言较生动
立意正确
思路顺畅
用语准确
附:①错别字每字扣0.5分,重现不计,扣满3分为止。不满600字的,每50字扣l分。
②发展等级采用分点评分法,如果“立意”“构思”“文采”三项中一项突出的,就可得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