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总结提升
【体系建构】
一、中国货币演进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的货币文化。
(1)从货币的起源看,中国古代典籍中和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货币的记载和流传资料。
(2)从货币的演进看,从秦朝统一币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人民币,出现了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的局面。
(3)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和对外关系。中国货币既同外国货币有联系,也对邻近国家和地区有较大的影响。
【专题整合】
2.琳琅满目的货币形制。
(1)货币种类:历代所用货币有钱币、金银货币、纸币、谷帛货币等类别,各类别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货币代用品、代价券等。
(2)货币体制:同时流通的多种货币,职能作用因时因地和因政局形势变化而不同,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主辅币关系,没有固定的比价,也没有确切的货币本位,形成十分复杂的多元化货币体制。
3.复杂多变的货币流通。
(1)货币流通渠道:在货币投放方面,宫廷费用、赏赐、力役营建等无不渗透着封建统治集团的挥霍浪费;在货币回笼方面,租赋关征、盐铁酒茶专卖、进奉纳贡等集中体现出封建政府的横征暴敛、盘剥人民。
(2)历朝滥铸滥发和通货膨胀:历代统治者紧紧抓住货币发行权,只是为了满足财政上的需要,铸币减重、滥发纸钞等现象不断出现,从而造成通货膨胀此起彼伏,导致货币流通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4.独放异彩的货币思想。
(1)东周已有“子母相权”说,还有管仲的“轻重论”,都认识到货币与商品的关系,十分重视对货币轻重的掌握,要求金属货币所含金属量及其货币计算单位,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
(2)北宋沈括首创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认为钱的流通次数越多,所起作用越大;南宋叶适推论出在货币职能中,首先要特别重视发挥其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1.循序性:赋役制度改革步步相接、前后相承,很少有移植外国制度而骤然转折的现象,完全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反复性:赋役制度演变不是直线式的,在某个时期、某一税种方面,尚有消失之后复出的现象,这是因为社会动乱、地方割据、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等造成了旧的赋役制度沉渣泛起、僵而不死。
3.差异性:中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反映在赋役征纳上就是“任土作贡”原则和征纳期限不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引出赋役负担不平衡的问题。
三、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低关税
1.局限性:低关税是在西方武力威胁下被迫制定实施的,具有浓厚的西方侵略掠夺的色彩。
2.进步性。
(1)促进了对外贸易量的增长。尽管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国外棉纺织品等进口洋货有顽强的抵抗能力,但对外贸易额仍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2)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重大变化。降低关税不仅使更多的外国商品一涌而来,而且也为国内各种商品开拓了更大的国际需求,这促成了进出口商品品种的增加。
(3)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近代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4)促进了国内资源的开发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命题主题:古代中国的税制演变
【命题材料】
材料一 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逃避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缴纳税收。
【素养拓展】
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摘编自张学博《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一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摘编自龚汝富等《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问题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命题视角】
(1)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以及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难度分析:本题难度中等。
(3)选材形式:本题以教材知识为基础,通过教材外的相关材料考查古代中国的税制演变。
【解题策略】
(1)解题角度: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税制及清末税制改革。
(2)解题步骤:首先,明白材料中考查的是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史实;其次,分析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及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方法技巧:首先,判断材料考查的知识点,依据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其次,仔细阅读文字资料,抓住核心的信息和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
【参考答案】
(1)特征: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2)背景: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广泛传播;民主革命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共45张PPT)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了解中国货币演进的历程,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了解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认识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强化美国经济霸权的作用,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海贝
铜铸币
圆形方孔钱
交子
辅币
钞
白银
铜钱
银元
银元
法币
白银
金圆券
银元
【思维拓展】纸币在古代未能广泛流通的原因
(1)官方滥发,失去民信。
(2)防伪技术不高,易于伪造。
(3)明清时期白银的大量流入,弥补了唐朝以来铜钱流通量的不足。
思考 交子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提示]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意义: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铜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金本位制。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金本位制
世界经济
经济大危机
黄金
法郎
美元
2.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
美元
35
美元
美元
【思维拓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必然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因此它必须具备两大前提:一是美元的稳定,美国国际收支的平衡;二是美国要拥有足够的黄金储备。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保持美元的稳定与价值是不可能的。当美元地位动摇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思考 阅读教材第90页“学思之窗”,想一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有什么重要作用?
[提示]从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促进国际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等方面思考。
【答案】重要作用: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促进国际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加快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原因:商业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材料二 16—19世纪中叶,中国正经历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缓慢历程。货币流通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迁,即白银货币的泛化。白银打破政府的禁银令,从较小的范围使用扩大到更多的交易领域,并逐步取代了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白银货币泛化带来的货币变迁与朝廷的利益相抵触,降低了政府对财政金融的独享,使政府失去了货币主权。但白银货币的泛化却促进了明代中期以后国内、国际贸易的繁荣。
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也由前期的严峻冷酷到中期的自由奔放,对于明代社会的多元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朝中期白银的货币化,使货币摆脱了几千年来依赖于国家财力来缓解财政困难的状况。国家再也无法像印纸钞时那样,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中央集权国家专制权力由此受到了严重削弱。
——摘编自马良《明清时期白银货币泛化研究(16—19世纪中叶)》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答案】影响:打破了明朝专制政权的货币垄断权;促进了明朝中后期市场的繁荣、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自由奔放;有利于社会的多元化;有助于抑制货币的恶性通货膨胀;加剧了封建势力对白银的掠夺与民众的贫困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明朝的政治危机。
【要点总结】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海贝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楚币(爰金、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 秦统一中国后,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刘邦建立汉朝后,允许民间私自铸钱。汉武帝收回了地方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 唐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铁钱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6)由手工铸币向机器制币演变。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
材料 自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各种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1931年秋,物价开始下降,中国进入经济危机,1934年是中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一年。面对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的局面,国民政府加快 了币制改革的步伐。1933年4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 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
探究点二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
1933年8月,美国又宣布白银国有政策,为提高白银储备,美国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白银外流, 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商业萧条,银行倒闭,人心浮动。为摆脱这一困境,1935年 11月起,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实行白银国有,统一货币发行权并统一使用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行白银国有政策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原因:中国原有货币体系混乱,阻碍经济发展;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日本侵略不断加剧;美国白银国有政策的影响;白银外流造成经济困难。
【要点总结】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币制改革完成了中国货币的真正统一,整饬了货币的流通秩序,废除了以银为本位制的货币制度,阻止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使中国的货币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
②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
③币制改革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虽然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还非常少,但从一定程度上为国内资本参与国际市场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中国财政的国际收支平衡,也有益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币制改革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准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抗战所必要的物质基础。
(2)消极方面。
①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操纵下进行的,法币沦为英美货币的附庸,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官僚资本借机聚敛大量财富。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商业贸易的发展。
2.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明朝中期以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3.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4.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但也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贝币到布币再到五铢钱的变化都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2.621年,唐高祖废除“五铢”铜钱等重量钱,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其钱币名称反映出 ( )
A.货币的作用发生重大变化
B.把货币视为财富的观念增强
C.铸币权力完全由国家掌控
D.重农抑商传统意识受到挑战
【答案】B
【解析】从“‘五铢’铜钱等重量钱”到“开元通宝”的变化,反映了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体现出把货币视为财富的观念的增强,故B项正确。
3.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 )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通货膨胀酿成社会危机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掠夺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出现纸币急剧贬值现象,因为银元币值更稳定,商品市场上更倾向于使用银元,故选D项。
4.1931年,英国脱离金本位制,英镑贬值30%,随后美国、日本相继实行货币贬值,这些举措说明 ( )
A.贸易保护主义已被摒弃
B.国际经济形势大好
C.经济危机冲击金融秩序
D.世界市场尚未形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正值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策略以保护本国经济,转嫁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经济危机期间,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排除A项;1931年处于经济危机期间,排除B项;世界市场在20世纪初已经形成,排除D项。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使命是为陷入严重经济困境的成员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据此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 ( )
A.维持成员财政收支平衡
B.致力于全球发展援助
C.为成员提供长期的贷款
D.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为陷入严重经济困境的成员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渡过危机,故选A项。
6.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
A.体现了自由贸易的精神
B.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C.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不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故B项正确;世界银行的贷款协议规定借款“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不符合自由贸易的精神,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排除C、D两项。(共40张PPT)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1.结合文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理解古代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赋役制度不断变革,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史实,认识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危害,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1.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与民休息
本郡
2.隋唐。
租庸调制
均田制
征收地税
【易错提醒】租庸调制的特点是以人丁为征收单位,不服徭役可以折“庸”代替;两税法的特点是从按人丁征税转为按财产征税,但只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宋元时期。
募役法
科差
4.明清。
商品经济
赋役合并
摊丁入亩
人头税
【知识拓展】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一是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收;三是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田赋,除政府必需的米麦仍然交实物外,其余以白银折纳;徭役,一律实行银差。这就肯定了货币在赋税征收中的主导地位。
思考 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提示]从征税标准、赋税形式、征收时间等方面分析。
【答案】演变及发展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人头税;赋税形式由实物形式逐渐向货币形式演变;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赋役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
1.关税制度。
(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2)发展。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西周
国境
鸦片战争
关税自主
进口税
改订新约
海关
法制化
基本制度
民国
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
计划经济
个人所得税
【思维点拨】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和意义
(1)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够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
(2)调节收入分配,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3)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4)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税,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思考 中国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有何意义?
[提示]从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调节国民收入、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思考。
【答案】意义:是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调节国民个人收入,有利于缓解人们对财富两极分化的不满情绪;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材料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一举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顿然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探究点一 唐宋时期的赋税制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夺税权的斗争,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答案】基本特点:人头税比重下降;农业税绝对征收额未发生大的变动,但比重下降;非农业税特别是商税比重上升;赋税的征收主要受控于官府。
【要点总结】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赋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材料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1928年7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地位。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 000万银元上升到1931年的33 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探究点二 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培育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答案】原因: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民族工业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和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
积极影响:增加了国家关税收入;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要点总结】改订新约运动的评价
(1)积极性。
①收回了关税收支的保管权,关税收入有明显增加。
②通过改订新约,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2)局限性。
①改订新约的过程中对日本妥协让步较多,从而损害了本民族的利益。
②在威海卫续租等问题上未坚持自己的严正立场,海关总税务司仍受洋人控制。
③改订新约运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外交涉中的不平等地位。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
2.秦汉时期实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人头税沉重。自唐朝租庸调制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收逐渐转向以土地和财产为标准,人头税逐渐被废除。
3.古代中国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4.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权控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手里,南京国民政府虽掀起改订新约运动,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5.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汉书·严安传》记载:“(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 )
A.徭役、兵役繁重 B.刑罚严酷
C.赋税沉重 D.人民工作勤劳
【答案】A
【解析】材料“丁男被甲,丁女转输”反映出秦朝徭役、兵役十分繁重,故选A项。
2.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泰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D
【解析】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故选D项。
3.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是一切政权赖以生存和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 ( )
A.农户缴纳的赋税 B.手工业者缴纳的赋税
C.地主缴纳的赋税 D.商人缴纳的赋税
【答案】A
【解析】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户缴纳的赋税,封建统治者大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故选A项。
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 )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C.英国有权决定中国关税税率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是指《南京条约》规定中国须同英国协定关税,中国的关税不能自主,故选A项。
5.1928年6月,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主要诉求是 ( )
A.废除不平等条约
B.收回列强在中国的租界
C.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
D.收回关税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
【答案】D
【解析】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树立内外形象,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要求收回关税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故选D项。
6.经过不断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内资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有别”的税制下,虽然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统一为33%,但由于外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仍然是“内重外轻”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
A.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B.经济体制开始转轨
C.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放宽
D.税制改革亟待深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是统一的,但外资企业享受了税收优惠,我国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在实际上并不统一,这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发展,说明我国的税制改革亟待深化,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内改革,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轨,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企业的经营权,排除C项。(共5张PPT)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 单 元 概 览 |
1.抓住两条线索:(1)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2)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2.掌握古代中国货币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1)秦汉时期的币制统一;(2)宋元时期的纸币出现;(3)明清时期的白银货币化。
3.明确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四个时期:(1)1816—1929年的金本位制;(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金融体系调整;(3)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4)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
4.把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两次变革:(1)从租赋制到租(庸)调制;(2)从两税法到摊丁入亩。
5.整理近代以来中国关税制度的三个阶段:(1)晚清丧失关税自主权;(2)民国时期争取关税自主权;(3)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关税自主。
条鞭法、协定关税、争取关关税自主、个人所
田赋、人头租庸调制、募役法
摊丁入亩、税自主权、银元普税制度正式确
关税
税和徭役|两税法
“科差
白银货币化及、法币改
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约公元前
公元前
600前771年22
581-90
207年
9601368
368-1840年1840-194
949年至
出现铜铸币
员形方孔钱
交子、钞「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崩溃、布雷布雷顿森林
金本位制顿森林体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