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11:4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增强学生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体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
学习作者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体坛、母亲给我的启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未与外界事物接触,心中的喜怒哀乐则未发,心是虚静的;如果心为外物所动,生喜怒哀乐,那么也要恰当地表达。)
镜头一:就是那个长跑运动员,第一年跑了第三名,只公布前两名。第二年,他跑了第二名,只公布第一名。第三年跑了第一名,不公布了。这就是对于时代来说,社会来说,一个人的渺小与无奈。
镜头二:就是那兄妹俩,小时候,史铁生经常看他们来园子里玩。有一天他们都长大了,史铁生再看到他们时,小女孩已经长成亭亭玉立了,在捡地上的花儿。一阵风吹来,撩起她的裙子,她不断不羞涩,还哈哈大笑。原来上帝造了一个美丽的肉体,没有给她造就一个健全的灵魂。这就是生命,这就是命运。
镜头三,就是一对夫妇,不管一年四季,只要不刮风下雨,就是看到他们俩在园子里散步,手挽着手,走着走着,就是剩下一个人了。这就是生命的终极思考。
……
面对人生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如何去正确认识人生呢?

任务一:阅读第一节,研讨“我”与“地坛”的关系。
活动1:找到对园子描写的段落,圈画相关特征的词,勾勒地坛的面貌。(荒芜、剥蚀、淡退、坍圮、散落、沉寂|苍幽、茂盛、自由、沉静、光芒、竞相生长)废弃、荒芜、冷落之下有自由,有生命的律动。荒芜但并不衰败。
活动2:找到文中对“我”进入园子的精神状态的描写。(两条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颓废、迷茫后安心接受不幸,积极思考怎样活。
活动3:小组研讨第五段,关于昆虫的描写。思考这些生命的特点。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弱小、卑微、每一个生命都有艰难、挣扎、痛苦,活着不容易。同时,他们虽生活在一片荒芜之中,但却都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生活着,展现出缤纷的生命力量。
“我”与地坛一样,有相似之处,被人遗弃,和小昆虫、小草一样,都经历着活着的艰难。是地坛,是这些微小的生命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思考怎样活着,领悟生命的力量。
活动4:继续寻找园中有关生命的歌唱。第七段。读一读,悟一悟。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小结:生命里有艰难和挣扎是常态,但生命里也不仅仅只有荒芜和痛苦。地坛之景,让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一个从颓废、绝望到积极、超越痛苦。外在的客观之物,使作者内心发生变化。
活动5:作者在地坛里思考了三个人生终极问题,请从文中找出来。谈一谈你的认识。
1、关于死的事,要不要死;
2、为什么要出生;
3、怎样活的问题。
文中对于死和生作者一有段话进行了回答,但对于“怎样活的问题”却没有回答,结合活动4回答。
每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如微小的生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轨迹和方式,只有欣然接受自己的生命形式,接受生命的苦难,才能活动自由,活动光芒万丈。

任务二:阅读第二节,研讨“我”与“母亲”的关系
导入:作者从园子中获得了关于生命的启示,安然接受身体的残缺,积极生活,实现精神的自由。那么,作者对母亲的认识与理解,是否也经历了一个超越的过程呢?
活动1:阅读第二节第1、2、3自然段,概括母亲的形象。
疼爱理解儿子、聪慧坚忍、痛苦挣扎
活动2:母亲去世前后,“我”对母亲的认识与理解有何不同。
去世前:脾气坏到极点,什么话都不说,躲着母亲。(不理解母亲的痛苦,不理解母亲的生命)
去世后: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动最苦的母亲,作家朋友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她心里太苦了,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忏悔、理解)
活动3:研讨,结合第一节部分内容,结合作者从地坛中的领悟和启示谈一谈,作者到底读懂或者理解了怎样的母亲。
母亲在痛苦中接受了儿子的残缺;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母亲的生命其实也是残缺的,但母亲在苦难中对生命的态度正如地坛里的微小生命一样,努力而向上地活着。
这是对第一节中“怎样活的问题”的一个回答。
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这就是史铁生的理想主义。
小结:母亲的生命与地坛中的各种小生物一样,不同的生命形式,尽管他们的人生都充满了荒芜,但都唱出了生命的自由之歌。如那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地坛和母亲支撑起了自己的生命,是史铁生从人生困境中走出来的精神支柱。
活动4:写作训练,请你重新审视生命或者父母,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对生命或父母的认识与感悟。

任务三:赏析《我与地坛》的语言之美
活动1:阅读第一部分第三段内容,比较用词方面效果的区别。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百多年里,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
明确: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违反了一般语法规则,格外引人注意。使得“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特别突出。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活动2:阅读下面的句子,思考搭配是否合理。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明确: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活动3:注意观察以下句式的特点,思考其表达效果。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明确:悔恨、自责、内疚
“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
明确:我在痛苦时,一次次、一回回逃到地坛,地坛是自己精神的家园。又想起母亲。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明确:虽然地坛景象依旧,可是……;虽然“我”终于“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可是……;虽然我已经开始懂得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