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 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 课件(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11:5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致大海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普希金
一、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181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20年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1837年在与法国贵族丹特斯的决斗中被杀害。
代表作: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 奥涅金》
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俄国文学始祖
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他是——
普希金是一面镜子,他的作品描绘了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普希金是一个标志,是蛮荒俄罗斯与文化俄罗斯的分水岭。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文学是粗鄙的、零散的、模仿的;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中有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文学的天空中出现了满天的星辰,交相辉映。
别林斯基说:“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阳光。
二、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自由诵读,思考:为什么向大海倾诉?倾诉了哪些思想感情?
1.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海边和大海告别,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
第1、2节和第14、15节
2、诗人为什么如此留恋大海?在他的眼里,大海具有哪些特点?
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耀着娇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自制的大海……
力量、壮美、自由
四、思考探究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这里“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是指诗人还不能离开囚禁他的地方,到海外去,去寻求自由的生活。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指诗人现在是不自由的,但是他非常渴望自由。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 诗人为什么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
拿破仑·波拿巴,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
对内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伟大的民主主义诗人、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核心是自由和正义。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1823年秋,他曾自己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队伍,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自统率,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上。
代表作: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
拿破仑追求自由,领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当时的封建统治,虽然仍为反动势力打败,放逐于小岛上,但仍不能动摇他寻求自由的决心。拜伦虽然一个是诗人,但他是一个永远追求自由的战士,他以志愿军的身份参与希腊反封建革命,虽然不幸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从这一点上说他们与大海的自由奔放,冲破一切障碍的精神相似。
普希金与同为诗人的拜伦有着同样的精神追求,都用手中的笔来引导人们走向自由,作者赞美拜伦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作者又与拿破仑有着同样的人生境遇——追寻自由,却身陷囹圄。拿破仑虽身受困境,但仍不灭追求的精神,时刻激励诗人不能放弃信仰。因此普希金将他们视为自己“思想上的君王”。
5、同样是告别,前两节和后两节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
前两节: 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后两节 :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忧郁”和“迷惘地徘徊”,这时“心里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借山岩、海湾、光和影、浪花带到 “寂静的荒原”,即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写作特色: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把大海拟人化,采用“呼告”修辞手法,直接同大海对话,诗中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