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才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在古代文学中有着充分的展现,其中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人格尊严是其突出的表现。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从屈原、孔子,到曹雪芹,古代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关于道德和人格的传统。他们大多以道自任,以天下为己任,往往具有强烈的济世情怀。在这样的人生观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始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注着个体的生命价值。从孔子开始,中国人已经明确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人生之中,在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中,社会理想和个体人格才能实现与完成,人的心灵才能获得满足和安慰。这种精神使人们执着于此生此世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塑造,不是到彼岸世界中去寻找无限和快乐,而是让现实与人得到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人格尊严合而为一的思想内核与精神理念。因此,强调个体融入社会的理性精神在中国可谓古已有之。
中国文化的这种“经世致用”的特点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建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自先秦以来的古代文学创作。曾子就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墨子云:“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可见,对于要以“兴天下之利”为追求的仁人而言,他们不屈从于包括皇权在内的任何外在的权威秩序,只服从于崇高的道德追求及担负的历史使命。
既然个体的生命价值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得以实现,那么建功立业自然就成为中国古代士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反复歌咏的一个主题。曹植一生追求的就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陈子昂中进士后,上书议政,图谋大业,“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除了强调以道自任之外,中国文化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人们追求内人格的圆满,其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生理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在威逼利诱面前,“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道义高于生命,精神的超越高于物质的实体,这种人生理念构成了古代文人士大夫主流性的人生价值取向,并扩展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使中华文明历经外忧内患却始终保持旺盛发展。
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个精神家园,为人的信仰确立一个精神支撑和价值导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强调个体生命融入社会人生的理性精神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种“道义高于生命,精神的超越高于物质的实体”的人生理念,构成了古代文人士大夫主流性的人生价值取向。
B.古代知识分子具有以道自任、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这样的人生观影响着中国文学对个体的生命的关注。
C.“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表达了古代士人尽力报国,造福百姓,建立基业,留芳后代的人生理想。
D.强调个体生命融入社会人生的理性精神——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明确提出了中心论点,第②~⑤段全面具体地论述了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在古代文学中充分的展现。
B.文章引用《论语》《孟子》及曾子、墨子、曹植、陈子昂等名著、名言,论据充分,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C.文中引用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诗句,证明的是:建功立业已成为中国古代士人最高的理想追求。
D.文章尾段的论述指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深化、拓展了文章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屈原、孔子,到曹雪芹,古代知识分子形成了关于道德和人格的传统,他们都具有以道自任,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B.中国文化的这种“经世致用”的特点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建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先秦以来的文学创作。
C.只服从于崇高的道德追求及担负的历史使命,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权威秩序,这是以“兴天下之利”的仁人的追求。
D.建功立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反复歌咏的一个主题,所以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士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明确了“教育惩戒权”兼具“权力”“权利”与“义务”的三重属性。该征求意见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此处的“法定职权”反映出教育惩戒的“权力”属性;而“手段”作为一种主体可以采纳的方法、工具,则明显指向的是一种“可为可不为”的“权利”。此外,该征求意见还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惩戒权的“义务”属性,规定“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教师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惩戒不仅是教师的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
该征求意见共二十条,明确了不同情形下学校可以采取惩戒措施,其中教师可以采取“学生罚站一节课或面壁反省”“要求家长陪读”等惩罚手段,但不得使用“击打、扎针”“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等方式。
(摘自2019年11月22日央广网)
材料二:
教育惩罚是一种行为、一种手段;教育惩戒是带有手段和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惩罚是为了“罚”,比如说体罚、变相体罚等,强调了“罚”的教育行为本身。教育惩戒是为了“戒”,即戒除、预防是目的。它强调了教育结果和目的的达成。
教育惩戒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在惩戒活动中手段与目的并存,教师往往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而带来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摘自2013年8月4日《教育科学》)
材料三:
惩戒教育最重要的社会作用,就是让人们懂得做人要有所敬畏和畏惧,懂得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过错负责,并需要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从而时时可以警示人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少走弯路。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一故事:美国前总统里根12岁时踢足球曾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窗玻璃,邻居要求赔偿,小里根将此事诚实地告诉了父亲,父亲却要他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里根难为情地说:“我没有钱给人家。”他父亲说:“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必须如数还给我。”从此,里根便利用节假日“打工”攒钱,一年后如数将钱还给了父亲。这就是一种惩戒。也就是这样的惩戒,让里根从小就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以及如何去尽责。所以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惩戒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需的。必须让他们明白,犯了错误或有了过失,对他人、对社会形成了危害,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此,他们的人格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才可能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自2020年12月4日精英家教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育惩罚和教育惩戒,是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都不相同的两种教育方式,虽然教育对象相同,但“教育惩罚”不利于学生成才。
B.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其中“手段”明显指向的是一种“可为可不为”的“权利”。
C.材料三重在说明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惩戒教育,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D.只要家长都像里根父亲那样要求子女,子女犯了错,要求他们承担相应责任,甚至要付出相应代价,子女就能成大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育部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教育惩戒权”具有“权力”“权利”与“义务”的三重属性。
B.对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等予以适当惩戒不仅是教师的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
C.教育惩戒权的“义务”属性是指学生有不良行为时,教师应当尽义务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适当惩戒。
D.教育惩戒是为了“戒”,是强调教育行为本身,教育惩罚是为了“罚”,是强调了教育结果和目的的达成。
6.教育惩戒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与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秋夜怕读书
王跃文
秋深之夜,清静微寒,最是读书的好时候。陆游多次写到秋夜读书,“青灯照空廊,重露滴高林。危坐读周易,会我平生心”,“白发无情浸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秋夜读书,易得书中三昧。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古时说的二鼓大致是夜里九点到十一点间。陆游是懂养生之道的,活到了八十五岁。我夜里读书却习惯到更晚,有时兴之所至,击节扼腕,唏嘘长叹,不知东方既白。
我近来读书却兴味大减,原是我对读书的意义越来越怀疑了。年轻时惟读书是崇,读书目的也很明确,无非求道解惑。有时是带着问题到书中去找答案,有时是已有答案仍要去书里求证,自然也有只为寻乐子读书的时候。我不爱读金庸,却读过他的《笑傲江湖》。华山剑宗元老风清扬传令孤冲剑法,教导他“以无招胜有招”,“一切顺其自然,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我读到此处,悠然心会:这岂不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境界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喜悦之情不可言表。从此遇事便每每不想努力,竟然把风清扬的华山剑道冠之以我的“人生哲学”。如今想来,我其实在年纪轻轻时就做了个时时心虚的懒人。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却很长时间宁可信书,不愿信人。我似乎觉得,被书骗了只当玩输了一回游戏,而被人骗了却会十分难过。我现在也慢慢习惯被人骗了,但早些年我会处处疑人提防上当。有年秋天,正是菊黄蟹肥,妻打电话给我,喜滋滋的说:我买了几只大闸蟹,全是母的。我说:我敢肯定,全是公的。妻问:你怎么知道?我说:你不认得蟹的公母,肯定就全是公的。我回来一看,发现妻买的果然全是蟹和尚。妻说:我要那师傅全给我挑的母的呀!那人看上去很老实的。我说:有些人的话,你反着听就对了。说罢,我在纸上画着“团脐”和“尖脐”,告诉妻识别公蟹母蟹。
反着听话,有时就是管用。有年,我同朋友泛舟大理洱海,遇见一船鸬鹚。鸬鹚捕鱼早已久违,观之似有古趣。朋友是本地人,一时性起,想买几只鸬鹚养在自家水库里。渔翁说:母的贵些,公的便宜些。朋友说:我想买五只母的,两只公的。渔翁甚是憨厚的样子,拿竹篙点给我们看:这些是母的,这些是公的。说罢就提着鸬鹚脖子,一只只捉了过来。我突然来了“灵感”,忙说:我们只要公的,不要母的!朋友被我弄糊涂了,奇怪地望着我。不料渔家马上反悔,不肯做这桩生意了。朋友这才恍然大悟:差点儿上当了。
然而稍稍有了些经历,便知道被人骗总是免不了的,大可不必为此生气。反过来又觉得被书骗了有时会更惨。只要不是终身大事,被人骗不过一时一事,被书骗却可能误了一生一世。我现在总想自己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也许就因年轻时读多了老庄,却又只是一知半解。当然,这也许是个托辞。
读书最可贵的是质疑,可真读起书来却很难做到。有些书未必就是好书,可读起来让人着迷。这些书有陷阱,你来不及质疑就掉进去了。等你清醒过来,却早被骗过一回了。一本明知道不好的书,就算你有耐心质疑着读下去,也无多大意义。一辈子把生命才情消磨在别人的喋喋不休里,最多也不过替别人披金剔玉,实是不值。何况如今很多书读下来,真不知沙砾金玉各有多少。满纸假话、蠢话、空话、脏话、昧心话的书也不是没有。
可读书就如吸毒,一旦成瘾很难戒掉。我曾发誓宁可枯坐,不再读书。但抛书弃卷不到几天,心里就开始发虚,惶惶然不可终日。只好随手捡起一本书,重开书戒。
我近来总在读不读书间徘徊,难道自己越活越没了定性吗?欧阳修秋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大呼“异哉”,而书童看到的却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还在纵情悲秋,童子却早已“垂头而睡”,梦到爪哇国里去了。我少时读《秋声赋》,不懂欧阳子为什么要那样写童子,岂不是孺子不可教吗?原来能否听懂秋声,都在人生历练。童子年少,世事不谙,无忧无虑,怎能听出秋声的惨淡肃杀?我暂时还未到欧阳修写《秋声赋》的年岁,却有些害怕听出深夜户外的秋声。此番心境,又是不宜读书的。
(选自《读书文摘》)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题目是“秋夜怕读书”,第一段却说自己夜里读书“不知东方既白”,这样写收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B.作者说“宁可信书,不愿信人”,又说“一旦被书骗了,则可能误了一生一世”,对书的矛盾态度形成了对比,表明作者读书的情感历程。
C.第三段开头“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却很长时间宁可信书,不愿信人”一句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在启下。
D.文中写到作者读金庸,读老庄,读欧阳修,还写到买螃蟹,买鸬鹚,看似形散,但都围绕“怕读书”这一“神”而展开,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文章第三、四两段讲述了两个故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题目为“秋夜怕读书”。有人说“怕读书”是心虚的表现,有人说“怕读书”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思考。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其《浮侈篇》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兆人为子。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饥;一妇不织,天下受其寒。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民安能无奸轨?奸轨繁多,则吏安能无严酷?严酷数加,则下安能无愁怨?愁怨者多,则咎征并臻。下民无聊,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夫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是故明王之养民,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故《易》美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其《爱日篇》曰: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民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化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舒长者,非谓羲和安行,乃君明民静而力有余也。促短者,非谓分度损减,乃上暗下乱,力不足也。孔子称“既庶则富之,既富乃教之”。是故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国之基也。符竟不仕,终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王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
B.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
C.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
D.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代男女到了成年始取字,一般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名而不能直呼其字。
B.庶孽:妃妾所生之子,犹树有孽生,故称。古代正妻所生的子女为正出,也称嫡出。
C.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一种称呼。走街串巷卖货者为商,有固定场所卖货者为贾。
D.《易》:也称《易经》,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符耿介不同于俗。他在《潜夫论》中发表己见,敢于指责当时的毛病,议论风俗人情,从中足可看出当时的政治风尚。
B.王符富有哲理思维。他所言富足走向贫困,强大走向弱小,太平走向混乱,安全走向危险的忧患意识,具有警世的价值意义。
C.王符有民本思想。他在《爱日篇》中提出“国之能成为国,因为有老百姓……”,此观点直到今天仍有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D.王符重视教育。他提出人口多了就应使他们富足,已经富足了就应加强教育,让人们懂得“礼义生于富足”等等的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明王之养民,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舒长者,非谓羲和安行,乃君明民静而力有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4.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万事非”三字,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B. 颔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何处访庭闱”。
C. 颈联虚实相生,黄牛峡的景色乃是实景,而白马江头则是诗人想象之中的虚景。
D. 这首送别诗笔力苍劲,伸缩自如,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15. 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把人生与长江相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诗人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
, 。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 。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却有 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一哄而上。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 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唯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 激烈的“抢人大战”中脱颖而出,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参阅 日趋
B.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参考 日益
C.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参阅 日趋
D.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参考 日益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
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D.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运动之后不管是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其实①__________,因为运动之后身上的热汗会比较多,血管也处于明显的扩展状态,这个时候皮肤血流增多,回心血量也比正常情况下减少很多,要是洗冷水澡的话,②___________,回心血量骤然增加,对于一些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非常不利。而要是立即洗热水澡的话,那么在热水的刺激下,皮肤血管会扩张的更厉害,出汗更多,③__________,对一些低血压的人不利。所以建议在运动之后不要马上洗澡,让身体慢慢地恢复,等心率以及体温恢复正常之后,再用温水洗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35个字。(5分)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意见的文件。
教育部王登峰司长介绍,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这样的文件界定可以说第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中考的方向,而且要进一步扩大它的分值和影响力,同时开展研究在高考录取中体育素养如何评价、如何计分,这应该说是对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作为学生升学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革命性的提法或者观点,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在开山岛,“80后”“90后”接过守岛接力棒,用青春奋斗续写爱国奉献的崭新篇章;在贵州平塘,年轻的“天眼”守护者探索星辰宇宙、建设国之重器,在群山深处追逐科技强国的梦想;在东京奥运会,年仅14岁的全红婵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水花消失术”,以三跳满分的优异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一朵朵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尽情绽放,为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增添着亮丽的青春色彩。
请联系实际,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 4 页 共 4 页高二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参考答案
1.B(B项,“个体的生命”偷换概念,应是对“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关注。)
2.A(并没有“全面具体论述了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在古代文学中充分的展现”,本文段只从“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人格尊严”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3.C(A.“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道自任。B.是自先秦以来的古代文学创作。D.因果倒置。)
4.D(里根父亲严格要求子女只是“成大器”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所以太绝对了。)
5.D(教育惩戒与教育惩罚的强调点说反了。)
6.①有利维护正常的教学活动的秩序。对一些破坏纪律影响他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惩戒,学生一些陋习可以得到预防或戒除。②有利学生身心健康行为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③要让学生懂得承担责任。让学生懂得做人要有所敬畏和畏惧,懂得每个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过错负责,并需要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④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品质。培养学生遵守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的品质,学生走出学校才会遵守法律法规。(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7.A(“欲扬先抑”错,是欲抑先扬。)
8.①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很长时间宁可信书,不愿信人”。(2分)②为后文写“被书骗却可能误了一生一世”作铺垫,突出了怕读书的原因。(2分)③以表现对书态度的变化来表明作者读书的情感历程。(2分)
9.“怕读书”是心虚和惰性的表现。(2分)①书有优劣,这是客观事实,要勇敢正确地面对。只有会读书,多读书,才能提高素养和鉴别力。②“怕读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就像不能因噎废食一样,因有劣书而害怕读书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的表现。(4分 或:“怕读书”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思考。(2分)①现在市场上的书参差不齐,而坏书对人的危害堪比毒品,被书骗可能误了一生一世。②作者年少时有被书所误的经历,感触颇深,作者的“怕读书”是痛定思痛的表现,体现了理性的思考。(4分)
10.C(本道断句题要从句子成分、句式结构和文言句读的整体习惯来综合审视,辨析正误。“牛马车舆填塞道路”就单句来说,主、谓、宾结构完整,但放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句群中,也应断为四字句“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缺宾语,“都邑”应移至上句,作“充盈”的宾语;“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同前句一样,也应断为四字句“游手为巧,充盈都邑”。这样,“牛马车舆,填塞道路”与“游手为巧,充盈都邑”都是对举的,“填塞道路”的主语是“牛马车舆”,“充盈都邑”的主语是“游手为巧”,句子成分、句式结构和文言句读的整体习惯都理顺了。排除A、B、D三项。原文标点: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
11.A(一般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12.D(“人口多了就应使他们富足,已经富足了就应加强教育”不是王符提出,而是孔子所言。)
13.见“参考译文”中加粗处。(1)“劳”(慰劳)“萌”(事情刚刚显露,开端)“邪”(邪恶)各1分,句意2分。(2)“舒长”(舒适而漫长)“羲和”(太阳)“静”(安静)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年少时好学,有志气操守,和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是好朋友。安定人习俗上看不起庶子,王符又没有舅舅,被乡里人瞧不起。自从和帝、安帝之后,当时盛行游说以求官位,有权势的人互相推荐,可是王符特别耿直,不和世俗相附和,因此不能做官。内心很憋闷,于是隐居在家著书三十余篇,来讽刺当时政治的得失,不让自己的名姓被人家知道,所以书名叫《潜夫论》。书中指责当时的毛病,寻究指责风俗人情,从中足可看出当时的政治风尚。书中的《浮侈篇》说:国王把四海当作自己的家,亿万人民当作自己的儿子。如果一个农民不种田,天下就有人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天下就有人受冻。现在整个社会的风俗是丢失农业这个根本,都去做生意买卖,牛马车辆,塞满道路,游手好闲和投机取巧的,都邑到处都是,从事农桑的人少了,吃闲饭的多了。(《诗经》上说:)“商的都城非常兴盛,居于四方的中心。”现在看到洛阳,做买卖的十倍于农夫,弄虚作假、游手好闲的十倍于做买卖的人。这就是一个农民种田,供百人吃饭,一个妇女织布,供百人穿衣,以一个人的劳动供百个人的享受,谁能供养得起!天下百郡千县,万数市邑,都像这样。农、商不足供求,那么百姓怎得不忍饥挨冻?饥寒交迫,老百姓怎能不干犯法作乱的事?犯法作乱的人增多,官吏怎能不用严酷的刑罚?严刑峻罚加身,老百姓怎能不怨天恨地?愁怨的人多了,那么灾祸应验都来了。老百姓生活无着落,加上老天爷降灾,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当此)富足走向贫困,强大走向弱小,太平走向混乱,安全走向危险。所以贤明之君养育百姓,要担忧他们,慰劳他们,教育他们,小心谨慎,防患未然,来禁绝那些邪恶之人。因此,《易经》赞美以制度规定节约,不耗费人民的财产,不侵害人民的利益。书中的《爱日篇》说:国之能成为国,因为有老百姓。民之能成为民,因为能生产谷物。谷物能够丰收,因为有人民在劳动。农业能够建成,因为每天都在劳作。教化施行之国的日子过得舒适而漫长,所以百姓悠闲而劳力有剩余;混乱国家的日子过得急促而短暂,所以百姓困顿混乱而劳力不足。日子过得舒适而漫长,并不是说太阳走得慢些,而是由于君主英明、百姓安静而劳力有余。日子过得短促,不是说历书上的分度减少了,而是上面昏聩、下面紊乱而疲于奔命,总觉劳动不足。孔子说过:“人口多了就应使他们富足,已经富足了就应加强教育。”因此,礼义来源于富足,盗贼来自于贫穷;富足来源于时日宽暇,贫穷来源于谋生无日。圣人深深懂得劳力是人民谋生的根本,国家的基础。王符后来一直没有做官,终老在家里。
14.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故选C。
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首联是说,烽火四起,干戈满地,我已经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表现出诗人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以及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颔联是说,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找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情景,而“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实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虚实结合,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另外“黄牛峡静滩声转”中一个“静”字,突出了滩声汨汨,如在目前,可以说是以静衬动。“滩声转”是听觉,“树影稀”是视觉,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写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孤独怅然。这两句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来抒写内心的离情别绪。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饱含勉励之情。而后一句中“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16.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B
解析:“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语境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可知,应选“千篇一律”。“参阅”,参看。“参考” ,①为了学习或研究而查阅资料;②在处理事物时借鉴利用有关资料。根据语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的提示,应用“参考”。“日趋”,一天天地走向;逐渐地。“日益”,一天比一天更加。根据语境可知应用“日益”。
18、C
解析:A项,“人才数量”与“原则”搭配不当;B项,最后一个分句“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表意不通。D项,前半句同A项错误一致;同时末句同B项末句一样,表意不通。
19、A
解析:B项存在着两面对一面的问题。C项既扩大了概念范围,又偏离了文段的中心话题,改变了文意。D项“用得好”与“留得住”语序不当。
①二者都是不对的(二者都是错误的)
②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
③从而导致血压下降(一句2分)
21.教育部新闻发布:(1分)体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2分)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水平。(2分)
22.【写作提示】
本题材料作文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
它的限制性表现在四点:①写作的针对性是“青春”,不能越出这一前提条件。②反映的主题是青春应该是什么模样。③这里所表现的青春模样应该是积极上进的。④这是一份发言稿。必须按发言稿的格式写。
它的开放性表现在:①写作的角度是开放的。青春的模样又是各式各样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展现青春的模样。如:奋斗的青春、让青春插上才华的翅膀、创新的青春、奉献的青春、追梦的青春、有担当的青春……②写作的方式是开放的,既可以选择某一个角度去写,也可以选择几个角度去写。
【作文示例】
奋斗的青春最闪光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高三(8)班参与“青春该是什么模样”的讨论,我发言的题目是“奋斗的青春最闪光”。
青春应该去奋斗,奋斗的青春最闪光。
李大钊曾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无数前辈的青春的确是最金光灿灿的。
1919年5月4日,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扛起五四的大旗,他们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所表现出对民族炽热的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史册。1921年,28岁的毛泽东就参加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挑起了挽救中国命运的重任。今天,我们纪念“五·四”,纪念党的诞辰,就是要接过前辈们手中奋斗的旗帜,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们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敢于担当、奋斗不息的精神,以自己的青春力量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出我们青春的风采。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他用青春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用青春成就光彩的人生。他在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这种航天精神就是青春的精神,就是青春的模样。
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长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长征七号火箭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5岁;高中女生武亦姝满腹诗文用精彩绝伦的表现,满足人们对才女的所有想象;耶鲁大学毕业生秦玥飞,在城市和田垄之间,毅然选择后者……无数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用青春之理想、青春之活力、青春之奋斗,为新时代赋能,为中国梦续航。奋斗,是青春的色彩,奋斗,是青春的意义,奋斗、拼搏就是青春的模样!
描述青春的模样,可以是爱国,可以是担当、自强,也可以是勤于思、精于业……但是必须有追梦的模样,有为梦而拼搏奋斗的模样!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青年人寄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已经迈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这一代青年将全程见证、全程参与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奋斗中变成现实。
我们要鼓足“扬帆破浪,策马加鞭”的勇气,满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激情,刻苦学习,练就真本事,做一个“高出众人一筹”,敢于“揭榜挂帅”的人,将来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才能站在历史进步的最前沿,以奋斗者的姿态,砥砺前行求突破,奋发有为建新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工作激情和动力很足,但在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复杂环境中,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奋斗中更加绚丽多彩!
青春模样应该有梦想的翅膀,青春的模样应该是拼搏的模样,奋斗的模样,奋斗的青春最闪光!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作文点评】
本文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开篇简明扼要,明确提出全文观点。②结构井然。全文分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出号召。③论证有力。既有理论论据,也有事实论据;既有历史事实论据,也有当代事实论据,论据充分,论述有力。④语言简洁优美,富于激情,很有鼓舞力,符合发言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