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1 12: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十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标要求
①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②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一、村落的产生
1、 居住形式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地面筑屋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原始农业的产生要求定居生活。(直接)
演变:
演变原因:
一、村落的产生
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农业与筑屋定居的出现
2. 村落的产生
①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②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③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①含义:
②产生前提:
③原始村落聚集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还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
④构成:
⑤意义:
①大多依水而建;
②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
③具有保守性;
④聚族而居;
⑤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材料一 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 —《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村落分布地出现在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住民们精神活动的中心,但在祖先祭祀场所的意义上,宗祠与其他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祠堂具有同样的功能。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阅读分析材料,思考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
②商品交换的发展。
2、形成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开始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聚落)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经济中心。(集市)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集镇)
③保护财富和人身安全;
④地理位置重要和优越;
⑤常住人口的增长。
二、集镇的出现
3、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①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北魏、隋唐、五代)
②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集镇和行政集镇,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③元朝时期: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④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江西景德镇(瓷器)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四大名镇
窑湾古镇位于江苏新沂市,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不论是南方的泊来品,还是北方的物产,均需在窑湾装卸,长此以往,窑湾也就成为大运河重要的水旱码头。清代《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
依据材料概括影响古代集镇形成的因素,总结集镇的类型,分析集镇的作用。
商业繁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政治、军事需要
位于山东青岛境内的鳌山卫、灵山卫是明代开始的海防工程,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当初是为了抵御倭寇袭扰而修建的沿海军事重镇。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计,“跨府设卫,连县设所”,鳌山卫、灵山卫由当时的莱州府管辖,浮山所、雄崖所属于鳌山卫,灵山卫下辖后所在胶州,前所位于现琅邪镇夏河所,左所在灵山卫城内。
类型:
作用:
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工商市镇(贸易小镇)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过渡性),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城市化。
形成因素:
位于两河流域的乌尔城,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距今有7000年前建城,6000年前开始形成城市体系
三、城市的产生
1、产生条件
2、城市功能: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根本因素)。
3、早期城市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地区出现城市。
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4、中国古代城市
布局工整;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
三、城市的产生
(1)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①商朝:
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3)特点:
(2)发展
内容 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功能
内部布局
政府管理
地域分布
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合作探究: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唐长安
北宋东京
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5、西方古代城市
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雅典卫城遗址
三、城市的产生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
古罗马道路
教材第56页思考点: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
(2)对政局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墙);
(1)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明北京城
古希腊雅典城
合作探究: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的异同,分析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相同点
不同点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
都是政治中心;
都有经济功能
布局: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
古希腊布局比较随意
功能:古代中国城市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希腊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原因: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
合作探究: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的异同,分析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2.成因:
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1)两河流域
3.表现
1.特点:
(2)古埃及
房屋会留些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①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③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关。
材料:
砖头、木材。
材料:
泥和木材、椰子叶。
结构:
结构:
类型多样。
远古时期:
(3)中国古代的民居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3.表现
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以来
①设计: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
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
木构抬梁结构。
②民居类型:
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
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明朝民居
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①结构:
(4)古希腊、罗马
中庭、凹室、正屋,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结构:
材料:
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发展: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3.表现
3世纪,古罗马出现集体住宅。(人口剧增)
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
(5)北美:
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或者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特征(古罗马):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①深受儒家封建礼制思想的影响。
④绝大多数是因地而建、因势而成。
③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⑤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②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吊脚楼
福建土楼
四合院
陕北窑洞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产生
集镇出现
居住形式演变
穴居、巣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产生原因
农业的出现
影响
为人类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两宋出现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产生
世界各地民居
产生
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
中国古代城市
布局: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特点:有严格制度规定
两河流域:黏土、芦苇制成砖块混合建房
古埃及:木建筑
古罗马:列柱围廊的中庭
古代北美:圆锥形帐篷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