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十一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一、城市化的演进
1、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走向城市。
②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1)背景:
(2)影响:
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③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巨大变化。
②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现:
①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③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年份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①新航路开辟;
②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发达;
③圈地运动的推行;
④工场手工业发展;
⑤工业革命的开展,经济结构的变动;
⑥交通运输变革;
⑦城市生活的吸引,生活观念的改变。
现象:
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原因:
2、中国城市化进程
(1)近代中国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演进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②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背景:
表现:
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②多次遭受西方侵略,国内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②近代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近代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
④近代西方先进技术和交通工具的传入。
合作探究:依据所学总结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特点。
阻碍因素:
促进因素:
①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①起步晚,发展缓慢;
②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
④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
特点:
③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2、中国城市化进程
(2)现代中国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演进
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①1949-1960:
起步
(工业化、计划经济体制)
②1960-1978:
缓慢
(八字方针、上山下乡)
③1978后:
加快
(家庭联产、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21世纪以来:
迅猛
(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新农村建设、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思想观念、信息化)
教材第62页“学思之窗”:右图反映了从1800—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变化:
19世纪以来,成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这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原因:
①两次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
②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③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新型民族独立国家崛起;
④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⑤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原因
表现:
①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
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增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1)居住条件改善
①城市的发展。
②建筑技术的革新。
更加便捷、丰富
①社区服务蓬勃发展;
②仓储式商场、商超、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
新型社区
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文 化 场 所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
2.表现:
(1)西方国家
供排水:
钢铁管道促进水网的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照明:
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通信:
电报、电话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人们的 通信联系。
交通:
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
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普及。
多样化、立体化。
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趋势: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2.表现:
(2)中国
近代
①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
②水平有限,很不平衡。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特点:
表现:
教材第63页思考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方便居民出行、娱乐。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③交通拥堵
②贫富矛盾加剧
④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
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材料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根据材料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进步社会思潮的影响等。
史料实证
问题:
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医疗卫生保障急需改善;基础设施不健全等。
特点:
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国家立法,加强规范;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原因: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的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知识拓展: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演进
居住条件的改善
基础设施的完备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原因
影响
历程
欧美国家
中国
主要原因
影响
建筑技术的革新
活服务更加便捷
文化娱乐生活多样
主要原因
表现
西方
中国
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贫富矛盾加剧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