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14:29:10

文档简介

北京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检测基础卷
语文试题
试卷分数: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采用白话叙事抒情。但叙事和抒情也不是截然分离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①____________,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欣赏新诗既要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对中学生来说,具体应当怎么去做呢?一要抓诗眼,二要析意象,三要明虚实。特别要注意明虚实,因为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②____________,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是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而学写新诗,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写出至情至美的诗来,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向自己那半亩方塘注入活水;如此方有“光”“影”交映的景致。写诗于青春有着重要意义。一位诗人曾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可见青春需要读诗,更需要写诗。写诗吧,拿起笔,用诗歌托起青春的太阳。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设问 排比 借代 B.设问 引用 比喻
C.反问 反复 比喻 D.反问 反复 借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仍需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新鲜事物,不断积累经验,寻找灵感。”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4.下面是瑞典诗人马丁松的《风景》一诗,请自选角度,写一首小诗,体现“风景”这一主题。格式不必统一。(5分)
风景
苍翠的野地上一座石桥。
一个孩子站着,望着流水。
远处:一匹马,
背托一抹夕阳。
它静静地饮水,
鬃毛散落在河中,
好似印第安人的头发。
5.下面是某校高二年级“《玩偶之家》话剧节”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5分)
6.《致大海》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拟人与呼告的手法,奔放而自由地纵情抒写大海,抒写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采用“呼告”的形式,以便于抒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国旗”或“梅花”为对象,写一段话。(5分)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二、课内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文本一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 拉 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再在陌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约束,我也不受你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用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
娜 拉 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儿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陌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俩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剧终
链接:(前情回放)
娜 拉 我马上就走。克里斯蒂纳一定会留我过夜。
海尔茂 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娜 拉 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现在不要,以后也不要。
海尔茂 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
娜 拉 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儿事情做也许不太难。
海尔茂 喔,像你这么没经验——
娜 拉 我会努力去吸取。
文本二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鲁迅《娜拉出走后》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泥娃娃”指娜拉,“陌生人”指海尔茂,娜拉认为,在丈夫眼中她没有独立人格、自由和沟通,得不到尊重,丈夫就像陌生人。
B.娜拉出走坚决,她不去看孩子、解除丈夫义务、归还婚戒、搁下钥匙、让人收拾东西、拒绝丈夫给她写信与帮助,最后摔门而去。
C.“奇迹中的奇迹”指娜拉夫妇共同期盼的结果,即: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婚姻美好,建立起真正夫妻关系。
D.在舞台上呈现的是娜拉与丈夫的日常生活,二人的矛盾冲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重要问题,因此《玩偶之家》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8.下列对本文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舞台说明表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中,一直在做出走的准备,表明出走决心坚定。
B.“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这句台词,表现了娜拉对丈夫、对孩子、对家的爱与留恋,又显示其两难心理。
C.文本画线部分,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刻画了海尔茂对妻子出走的痛苦、绝望、失落,同时又对娜拉回归心存幻想。
D.《玩偶之家》剧情几次“突转”,而娜拉愤然离家出走,则是更大的“突转”,剧情高潮迭起,波澜起伏,能紧紧地抓住读者。
9.“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萧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和看法。(4分)
10.文本二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所推想的结局,你认可吗?请阐述理由。(6分)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4题。
矮小的白桦树 (苏联)叶夫图申科 刘文飞译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我们像一根根尖刺,
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
永冻带的王国
带来各种愚昧,
为了把我们压得更低。
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
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
看到我们躬身?
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
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
你们温暖舒适,
我们有公民的勇敢,
你们忧伤而又庄重,
送来了道德的支撑。
我们的同行,你们认为
我们不是残疾树,
可绿叶虽然不美,
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
谢谢!无论如何,
我们坚守在天空下,
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
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
当然,你们比我们自由,
我们的根却扎得更深。
当然,我们不在巴黎,
但在寒带我们却价值更高。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我们狡猾地搔首弄姿,
可这只是虚情假意。
依恋也是一种不屈的姿势。
我们残疾地躬身,
可我们相信永冻带并不永冻,
这头怪兽会被赶走,
我们将获得匀称的权利。
但如果气候变化,
我们的枝丫
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
我们已经习惯了丑陋。
这让我们深深地痛苦,
严寒始终在将我们折磨。
可我像尖剌死死地站着,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1966年
(有删改)
1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中的“严寒的指甲缝”这一短语,形象地表明了白桦树生存环境的恶劣。
B.“我们不是残疾树,/可绿叶虽然不美,/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强调“我们”并不在意外表。
C.“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意在谴责“巴黎的栗树”和“傲慢的棕榈”。
D.在诗人的眼中,和栗树、棕榈相比,矮小的白桦树根扎得更深,在寒带的价值更高。
1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看到我们躬身?”用了呼告、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这些“时装的卫士”的质问。
B.“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句中的“时装的卫士”外表光鲜,而“夸西莫多”外表丑陋,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C.“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一句中,把矮小的白桦树比作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夸西莫多,生动形象。
D.“但如果气候变化,/我们的枝丫/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奠定了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13.诗中所写的矮小的白桦树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4.作者在刻画矮小的白桦树这一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四、材料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恐怕都没有像今天这样,从一出生,就具有令人称羡的国际化基因,这是现代中国在这代青年人身上打下的最鲜明烙印。
从“观察世界”,到“融入世界”,再到“影响世界”,年轻人由被动到主动,背后更彰显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已悄然改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进入新时代,也同样为你提供了一个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机会。
得天独厚的开阔眼界,让你能够站在历史的塔尖,张望更加遥远的未来;中西古今的比较视野,让你手握丈量世界的工具,观察和理解更为复杂的人和事。也正因此,知识渊博、思想开放、头脑灵活的我们,肩上自然也就多了一份使命。如果说百年前,仁人志士走出国门,只为求一纸救国良方,虽有所得,却难掩心中的屈辱和无奈;那么今天,伴随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你的心中应该有十足底气,去勾画和塑造整个世界的明天。
(摘编自《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2018年2月《人民日报》)
围绕“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申论。
要求:①归纳材料观点,分析其中反映的问题;②提出对策、列出方案并进行论证;③观点明确,客观中肯,逻辑性强;④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北京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检测基础卷答案详解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对中学生来说,具体应当怎么去做呢?一要抓诗眼,二要析意象﹐三要明虚实”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必须源源不断地向自己那半亩方塘注入活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位诗人曾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文段中没有使用反问、反复、借代、排比等修辞手法。
2.原文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要真正写出至情至美的诗来,就必须大量阅读获取新知识,留意新鲜事物,不断积累经验,寻找灵感的抽象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并使语言具有文采,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修改后的句子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但要真正写出至情至美的诗来,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向自己那半亩方塘注入活水”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半亩方塘”,将“获取新知识,留意新鲜事物,增加积累经验,”比作“活水”,生动形象地说明要真正写出好诗,就必须提高自身素养的抽象道理,使语言具有文采,避免抽象枯燥说理,这样自然就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表达效果。而改写后的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语句平实,表达比较枯燥。所以原文句子表达效果好。
3.①抒情诗也常有叙事片断 ②诗歌如果只是写“虚”
【解析】本题考查衔接语句的能力。①处,前文说“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谈的是叙事诗中有抒情及抒情和叙事的关系,后文说“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谈的是抒情诗中叙事和抒情的关系,故①处可填“抒情诗也常有叙事片断”之类的语句。②处,前文说“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后文又说“如果只是写‘实’”,从句式一致和词语照应的角度来思考,②处可填“诗歌如果只是写‘虚’”之类的语句。
4.示例:
风景
一轮玲珑的弯月挂在梢头,
氤氲的月色透过树叶儿,
洒在大地的每一片土地上。
在遥远的天边,
若隐若现闪闪发光的星星,
也不甘寂寞出来展示魅力;
像耳朵一样,
悄悄地来聆听人间的秘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应以阅读为基础,增加材料储备,同时勤于练习,了解并掌握各种句式特点,熟悉并熟练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总结并掌握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题要求较为宽泛,要围绕“风景”进行写作,内容上要选择和运用具体意象体现“风景”,写出“风景”的内容、特点,通过合适的意境表达出对“风景”的喜爱、赞美等情感。写作的关键是要写成一首小诗。还要注意语言的优美和韵律的和谐,可以用多种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注意要写出5首小诗。
5.“《玩偶之家》话剧节”定于10月16日举行,需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包括安排高二年级每班报一个节日参赛、最终评选出3个奖项等规模计划,并且需要联系大礼堂做场地;宣传工作包括设计、张贴海报,并在学校网站、校广播站对本次活动进行报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懂框架图,明确框架图每一部分的构成,本题,从图上来看,可以从上往下概括,框架图上展示了本次活动——《玩偶之家》话剧节举行的时间是10月16日,以及本次活动的两大工作,一是组织,二是宣传,组织工作包括规模计划和场地。规模计划包括每班报一个节目参赛和3个奖项。场地指的是大礼堂。宣传工作包括设计、张贴海报和报道。报道有学校网站和校广播站两个途径完成。然后按照要求组织答案即可。还有,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字数上的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超过120字”。
6.示例一:庄严的国旗,是我心中神圣的象征。迎风飘扬的国旗,你好吗?你把多少艰难的过去告诉未来,你把多少美丽的遐想昭示给我们。你那永远飘扬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古老而欢快的灵魂。
示例二:那树梅花,是我一直敬仰的师长。迎霜傲雪的梅花,你冷吗?你把肃杀的严寒当作春风,你把凛冽的冰霜当成细雨。你怒放的身影,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句式上,要保持一致,注意语意连贯,关注有没有修辞的隐性要求,例句中一共四个大句子,其中,第一个句子“什么是什么”的形式,形成比喻句;第二个句子变成第二人称的形式;后两个句子都是“你怎么样”的形式。内容上,力求做到和所给句子的内容是同向的,例句侧重对陈述对象是一种夸赞,所以对所要求的“国旗”或“梅花”也要进行歌颂,“国旗”要侧重它的神圣感和感召力,“梅花”要侧重它的“迎霜傲雪”的坚强。基本符合以上条件即可。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指娜拉夫妇共同期盼的结果”错误,这只是娜拉的希望。
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又显示其两难心理”,错误,娜拉出走非常坚决,并未有两难心理。
9.①这一舞台说明表明娜拉出走已成事实,昭示剧情在高潮中结束;②萧伯纳的评价,是对其社会意义的肯定,“砰的一响”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力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情节上看,节选部分是娜拉与丈夫海尔茂决裂的最后的过程。两人的矛盾冲突无法得到缓解,因为海尔茂根本不理解娜拉,不理解她的选择,他还期待两人能够复合,“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我可以跟你写信吗?”“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而娜拉出走最后的关门声标志着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和结局,宣告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后,夫妻彻底决裂。
而这“砰”的一声,被萧伯纳评价为“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是因为这巨大的声音也是向那个时代,那些人们敲响的警钟,连娜拉这样的家庭妇女都已经开始觉醒,开始反抗,人们应该反思,如何对待家庭中妇女的地位,处理好夫妻关系。这声巨响告诫人们,摆正夫妻关系是维护美满家庭的重要条件。
10.认可。因为鲁迅认为外部环境险恶;娜拉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技能;娜拉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饿死。
不认可。因为娜拉性格倔强,关键是思想已经觉醒,想明白了人生;有独立的人格,她是追求自由和理想;从前面的剧情也看出,娜拉不会拒绝朋友的帮助,还有从前的老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认为娜拉出走后的结局是有两个,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考生在对这一结局的认识上可以认可鲁迅先生的观点,也可以不认可鲁迅先生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认可:
“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说明娜拉缺少了独立的人格,不了解外界的险恶;
“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说明娜拉的生活技能比较短缺,对于孩子她也没有什么用处;
“喔,像你这么没经验——”,说明丈夫知道娜拉没有经验去赚钱,而赚不到钱,没有了经济来源的结果就只有饿死。
不认可:
“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说明娜拉在思想上已经觉醒,想明白自己已经不想和丈夫再过下去;
“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约束,我也不受你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说明娜拉渴望追求自由,摆脱丈夫对她的约束;
“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言外之意,娜拉可以接受朋友的帮助,以免自己饿死;“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儿事情做也许不太难”,说明娜拉要回到从前的老家,可以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赚钱养活自己。
综上所述,整理答案即可。
11.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B项,“强调‘我们’并不在意外表”错。该句用“虽然……却……”强调的是后半句“却是攻击的旗帜”,并没有强调“不在意外表”。
12.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错。设问是有问有答,反问是答案在问中。“但如果气候变化,/我们的枝丫/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这一句应是设问,答案在下文。且“为文章奠定了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的表述也不准确。
13.①生长在“永冻带的王国”的恶劣环境中,倍受压迫;
②形体矮小,外表丑陋;
③有公民的勇敢,冰雪中是攻击的旗帜;
④坚忍顽强,不惧严寒,坚信公平正义终会到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特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特点”既指外在的,也包括内在的。
外在特点方面,生长在“永冻带的王国”“把我们压得更低”等,说明矮小的白桦树生存环境恶劣,备受压迫;“绿叶虽然不美”“残疾地躬身”“我们已经习惯了丑陋”等,说明白桦树形体矮小,外表丑陋。
内在特点,由“我们有公民的勇敢”“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可知,矮小的白桦树具有勇敢的品质;由“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可我们相信永冻带并不永冻……我们将获得匀称的权利”可知,矮小的白桦树具有内心不屈、坚信公平正义终会到来等内在品质。根据以上内容回答即可。
14.①正面描写。“矮小”“尖刺”“不美”“残疾地躬身”“死死地站着”等对矮小的白桦树的形象进行了直接刻画。
②侧面描写(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永冻带的王国”的恶劣环境,来表现矮小白桦树的坚忍顽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刻画“矮小的白桦树”这一形象的艺术手法。形象刻画的手法一般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包括对外形、声音、色彩,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像本诗中描写白桦树的矮小,丑陋、不屈等都属于正面刻画。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包括用周围环境的烘托和用同类、异类事物的衬托等。像诗中“永冻带的王国”这一恶劣环境描写,就侧面烘托了矮小白桦树的不屈和斗志。而“巴黎的栗树”“傲慢的棕榈”就与矮小的白桦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矮小的白桦树不屑外表、不惧严寒的高贵品格。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写作指导】要点: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功能。“申论”简言之“申而论之”。从字面来理解,“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则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观点,并展开论述。从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申论五种常见形式的文章写作: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类试题;综合类试题;对策类试题;总结概括类试题。对于高考而言主要是进行议论文写作。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等能力。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考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审题】理解分析所给材料是写好申论的关键,也就是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环节。第一段展示了时代的进步,新时代新青年越来越国际化。第二段从个体把握机会的角度鼓舞年轻人主动选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并发展自己。第三段从国家层面说明时代青年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担起责任和使命。这里的角度和侧面很丰富,考生可以从历史、仁人志士、国家、屈辱、发展、自信、底气、未来、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方面来联想想象,写作时力求思维开阔、脉络顺畅、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话题为 “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申论。话题中运用了比喻修辞,写作时可以借助喻体,使得表达更形象生动,当然论证过程中亦可以从本体——中国跻身世界,实力不可小觑的角度加以分析。
要求:①归纳材料观点,分析其中反映的问题;②提出对策、列出方案并进行论证;③观点明确,客观中肯,逻辑性强;④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以上要求文章中能找到即可。
【立意】
1.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
2.中国文化遍及世界;
3.中国够硬气,中国人有底气;
4.站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素材】
1. 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继续迈出坚定有力的发展步伐,让各国看到更多活力与希望。“十四五”时期,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向世界传递出重大利好信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确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对坚定全球战疫信心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互联互通紧密程度,将实实在在惠及世界各国民众。
2. 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11国代表签订条约。因为这一年是夏历辛丑年,所以称为《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阿拉斯加举行。中方代表理直气壮、有理有利有节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举动,得民心、顺民意、长志气,中国人低声下气、丧权辱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20年了,两个甲子时光过去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却不是那个中国了! 2021年的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实力,让中国在面对世界的时候充满底气、满怀硬气。
3.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正是靠着这股一往无前、豪情万丈的精气神,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从战疫情、抗洪涝,到促改革、推开放;从抓脱贫、惠民生,到保增长、稳大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我们以令世界惊叹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书写出载入史册的“中国奇迹”。
例文:
立足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自五湖四海,去南国北疆,在五十多年的光辉岁月里,中国与世界发生了无数的故事,多少挑战与机遇,抉择与怀念在世界舞台上不断上演。我认为,无论世界之风云如何变幻,时代之潮流如何涌动,中国都应该继续坚守华夏之不变底色,立足世界舞台,奏响中国声音。
中国声音是自强与奋斗的足音。唯有依靠自强与奋斗打下的坚实基础,中国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把脚跟站稳,将歌声唱响。1965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1年女排夺冠,2012年“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中国人民奋斗前进的脚步从未停顿,自强不息的硕果也始终累累挂于枝头。自强与奋斗永远是中华民族不变之主旋律,当之无愧的国之根基。在世界舞台上,中国亦应持续奋斗,积功兴业,让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足音响彻天地。
中国声音是开放与包容的声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历经多少风雨,中国与中国人民对外开放的诚意不会变,和平包容的善意不会变。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积极号召各国首脑商谈和平事宜。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里迎难而上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一带一路”宏图伟志里谱写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期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中国始终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在开放与包容之路上一直是坚守不移的跋涉者、行动派。开放与包容的中国声音是新时代高昂的咏叹调,势必在世界的舞台上空持久回荡。
中国声音是自信与坚定的声音,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带来的文化自信,五十年的革故鼎新最终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本国家最深刻的自信。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飞行员王伟面对外敌英勇牺牲,中国人对保卫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在地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挑起经济争端的背景下,吾辈英雄儿女之气魄又岂能因他人的打压而有一丝一毫的减弱?仍在世界舞台上放声歌唱中国声音。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新时代的青年人们!时代的星星火炬已交付于我们的手中,责任与希望的重担亦已托付我们的肩头,让我们英勇地接过这份使命,在世界的舞台上奏响中国声音!让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演绎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