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Ⅱ关键问题分析(课件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Ⅱ关键问题分析(课件4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14: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高三二轮复习现代文Ⅱ关键问题
文学性阅读 ,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对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涵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张 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2019年第12期)
考点解析
小说阅读
关键问题Ⅰ:于细节处体会小说的独有韵味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学法指导
一、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选用精彩细节来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是小说环境描写的主要手法之一。一般的环境描写主要通过自然景物描写交代时间、地点,渲染、营造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而典型的细节描写重点则在局部、细微之处,重在将典型的生活细节放大,用特写镜头突出细节所蕴含的特殊意义。
例如鲁迅小说《故乡》开头用白描手法对鲁镇进行了全景式环境描写:“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从整体上初见故乡的荒凉破败;回到老屋,“我”的视线集中到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一细节上,“瓦楞上许多枯草”说明房屋年久失修,“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则写出了老屋的残破荒凉。鲁迅就是用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勾画出老屋的破败、衰落,表明即使像“我”家这样的富裕家庭也已经衰落的境况,一斑窥豹,表现了故乡的衰落,渲染了凄冷、悲凉的气氛。
学法指导
二、铺垫设伏,推进情节
小说常用细节描写来埋伏笔、做铺垫,常用的方法就是选用典型生活细节,或多次突出交代某一特定事物,使之形成一条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之中,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使全文前后勾连、浑然一体。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葫芦”就是一条线索。葫芦是林冲打酒的工具,为老军所送。老军临走指着壁上挂的一个大葫芦说:“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的提醒为林冲外出买酒埋下了伏笔。林冲在草厅里感到寒冷,便用花枪挑了葫芦外出买酒,因为店主认得葫芦,它虽已易主,但店主还是热情招呼了林冲,这让林冲在店里多待了一会儿,从而使他躲过了草厅的倒塌;可躲过了天灾,躲不过人祸,寄身破庙,给了他目睹陆谦等人纵火、嫁祸给他的机会;喝足了酒,又为他借着酒劲在山神庙复仇做了铺垫。一个小小的葫芦,就这样把故事情节一步步衔接起来,推向了高潮。
学法指导
三、一斑窥豹,刻画人物
借助细节刻画人物是作者惯用的表现手法,经典的细节描写如画龙点睛,能够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草料场的一系列行动叙写得非常详细, 去打酒前,他“将火炭盖了…… 把草厅门拽上…… 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他“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这一系列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林冲谨慎、缜密的性格,表明他一心想把新差事干好,丝毫没有背叛朝廷的想法,也说明草料场起火并非林冲疏忽所导致,自然揭示出陆谦等人借刀杀人的阴谋,深刻表现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主题。
学法指导
四、以微见著,表现主题
细节虽小,却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小说往往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刻内容。
2016年全国卷I《锄》用六安爷“锄地”的细节表现他对土地的热爱和依恋,同时也暗含着他与土地的告别,暗含着他对曾经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怀念。六安爷心知地锄了也没用,庄稼长得再好也改变不了推土机要开过来的事实,但他还是要锄,他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作品正是运用“锄地”这一细节反映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融合与冲突,反映了农业、农村面对机器化大生产的疯狂挤压时所处的艰难困境,表现作者对农村、农业、农民生存现状的关注和思考。
学法指导
五、纤巧微妙,传情达意
“情”怎么传,“意”怎么达,高明的作家往往是含蓄的、委婉的,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心领神会。
阅读《边城》,要注意“鸭子”这一细节。其实父子三人都和“鸭子”有关联,但傩送无疑是主角,他和翠翠的初见,就是由鸭子引发的。码头上的翠翠通过一只狡猾的白鸭,在黑暗中与傩送“确认了眼神”,感到彼此是那个“对的人”。文中写道:“(船上人喊)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船上人的喊话既是赞美也是调侃,赞美让我们看到一个健康而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年人形象,调侃则无意中拨动了翠翠心中那根隐秘而朦胧的爱情之弦,从此,翠翠心中爱的波澜就未曾停息。此处细节,见作者的匠心,见人性的美好。
典例分析:环境作用题
典型示例:【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到梨花屯去》】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参考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本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的自然背景;而“三只白鹤高高飞过……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等处景物描写还烘托表现了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小说也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典例分析:环境作用题
典型示例:【2021八省联考川端康成《秋雨》】9. 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6分)
参考答案:9.第一问:这篇小说体现了生命美丽但无常易逝的伤感氛围。第二问:①通过现实中律子随时可能会早逝的不幸来表现;②通过团火降落红叶山的幻影来渲染。
试题解析:情感氛围体现在开头写“幻影”以及中间写“秋雨”的部分。幻影中有高山深谷、蔚蓝天空、苍茫暮色,更有潺潺流水、满山红叶与从上空降落下来的一团团小火球。这是一幅梦幻、迷离,纯净浩渺,雄奇壮观、诡异怪谲而又静谧无声的画面。“秋雨”中描绘的是一种既风雨交加又壮观激烈的生动画面。一方面,深秋的冷雨铺天盖地,侵入“我”的梦境,苦涩淋漓,冷落凄美;一方面又舒缓有致,富有节奏感,如同音乐般美好。总之, “幻影”和“秋雨”所描绘的画面赋予小说情感氛围是起伏不定、变幻莫测的,象征着人在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面前的无力与脆弱,体现出空灵幽寂的伤感之美。
典例分析:情节线索题
典型示例: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战争》】6.小说以“电话”为线索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试题解析:在小说中“电话”是线索,也是“物象”,根据题干的指向性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一开篇,男女主人公因为一个“错误”的电话而相识,小说由此展开对战争背景下普通人(小人物)命运的刻画;因为又是电话交流,所欲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从艺术效果上,二人因电话而结缘,使得故事更有戏剧性。
典例分析:人物形象题
典型示例: 【2016年全国新课标I卷《锄》】(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2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分)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分)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2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对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理解。从人物的角度,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同时,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典例分析:“有意味”的细节
典型示例: 【2021八省联考川端康成《秋雨》】8. 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②因为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是和她“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相联系的。
试题解析:考查细节的用意。山茶花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因其凋落的姿态并非落英缤纷、铺满一地,而是毅然决然坠落枝下,毫无贪生之念。是日本人一种豁达的生死观的体现。在文章中,第一处细节描写用“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来象征生命即将终结,这身漂亮的衣服和生命的陨落连接在一起,这是破碎的美丽。第二处“‘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和服店老板在我的耳边悄声说了这么一句”,这里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暗示生命力的顽强。病中的律子心装信念勇敢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启迪读者热爱生命,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地面对现实,无论逆境顺境都要无畏无惧笑对生活。
典例分析:“有意味”的细节
典型示例: 【2020年海南卷双雪涛《大师》】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 分)
参考答案: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答对1点2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4分)
试题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板凳”这一富有意味的细节的用意。“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从“一个板凳”意味着“我”对于父亲的追随和崇拜,到后来“两个板凳”也就暗示着父亲对“我”棋艺的认可,“我”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作为儿子收获父亲认可的自得,以及父亲对于儿子进步的欣慰,从这个小细节中生动地传递了出来。
小说阅读
关键问题 Ⅱ:由“这一类”到“这一篇”——探究小说苦心孤诣处

分析小说基本特征及风格是一种较为新颖的高考题型,这种命题形式体现了高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尝试处理这个问题,一是在考场环境下如何快速进入文本,二是如何寻找答题角度,精准作答。
学法指导:(一)熟悉考题形式

审题 答题
提问方式 题干示例 题型特点 准确理解术语含义及其互相关系
准确理解所给出的特征或风格含义
结合文本从内容、情感、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多角度分析
以“个”考“类” (考查该篇文本所体现的文体特征) 结合本文,谈谈幻想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8全国III卷) 给出文体特征 以文本为例具体分析这种特征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2019年全国I卷)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2020年全国I卷)
学法指导:(一)熟悉考题形式

审题 答题
提问方式 题干示例 题型特点 准确理解术语含义及其互相关系
准确理解所给出的特征或风格含义
结合文本从内容、情感、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多角度分析
文本自身特征风格 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莫言《红高粱》) 给出该文本的特征或风格 多角度展开分析
《失灯影》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重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张炜《失灯影》)
学法指导:(二)熟悉重要的小说类别及特征

小说类别 文体特征 代表作家 旧题重现
科幻小说 科学性(真实性)、幻想性、文学性,指向现实及人性 刘慈欣、[美]阿西莫夫 只有科学,没有人情,科幻小说就变成冷冰冰的科学知识的堆砌。探究本文如何体现科技与人性的结合。([美]阿西莫夫《第一定律》)
历史小说 历史与现实的相互照应,对现实的讽刺批判性 鲁迅、冯骥才 冯骥才《龙袍郑》《苏七块》、鲁迅《理水》
散文化小说 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抒情性浓,意蕴深远 刘亮程 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刘亮程《一个人的名字)》
学法指导:(二)熟悉重要的小说类别及特征

小说类别 文体特征 代表作家 旧题重现
魔幻小说 荒诞性与真实性相互交织 莫言、[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意]伊塔洛·卡尔维诺、[捷克]弗兰兹·卡夫卡 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莫言《红高粱》)
本文作者虽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本文却没有任何魔幻色彩,而是浓浓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请结合小说文本谈谈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指向。(马尔克斯《普通的一天》)
在现实世界中显然不会产生如此荒诞的事情,但在小说中,“我”的一切却给人以真实感,为什么?([意]卡尔维诺《孤独》)
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真实”这一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意]卡尔维诺《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寓言小说 虚幻性、讽喻性,主旨丰富 [日]安房直子 [日]安房直子《狐狸的窗户》
一、真实性与文学性
什么是真实性?真实不等于事实。事实是针对客观而言的,真实是针对主观而言的。事实是真实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但小说不以呈现事实为目的,小说要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单纯呈现他所目睹的事实。因此,文学的真实、小说的真实不只是生活的真实,更是加工、提炼过得艺术真实。
文体知识补充
什么是文学性?一切文学作品都具有文学性。小说的文学性指的是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等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
二、科学性与文学性
对于科幻小说而言,科学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容、题材有关科学问题;二是以科学事实和预见为基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文体知识补充
所谓文学性:一是指有较强的文学思维,如注重场景设计、想象奇幻;二是指有强烈的文学手法,如精巧的构思、出彩的叙事、精彩的描写等;三是指表达目的不只是表现科学原理发现等,更是科学幻想背后的人情、人文、文化和文明,如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等。
三、魔幻性与真实性
所谓魔幻性,大致与荒诞性相似,在小说中主要指:一是题材内容荒诞不经、脱离现实生活,或者人物、事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或者用神话故事形式;二是情节荒诞、离奇;三是笔法荒诞,包括荒诞离奇的描写、意识流的手法、时空穿梭的构思等。
文体知识补充
魔幻是现实的变形,其中必然蕴含着真是,这里的真实性既有生活真实,更有艺术真实,如人物真实、情节推进合乎逻辑,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主题都是真实可信的。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 【2021八省联考金克木《国文教员》】9.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参考答案: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特征鉴赏、评价。题干通过评论标题的形式,给出了评论的重要方向,一个就是“新”,一个就是“世说”,这说明《国文教员》兼具世说的特性和超越于传统世说的新特性。传统世说的特性在文本二中就有呈现,记录人物“言行”“传闻居多”,这些特点在《国文教员》中都有直接体现。但是“新”就必然要体现在鲜明的时代性上面,“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的大背景中如此特立独行、风采翩翩的国文教员体现了五四时期文人的独特气质,这又是不同于旧世说的新特点。最后再对于“新世说”这一独特性与作者进行联系拟定一个评论要点。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阿成《赵一曼女士》】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鉴赏。题干要求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好处”,指向性清晰。在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时,应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其次,作为 “作用”类题目,可以从小说三要素以及主题的角度,即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刘慈欣《微纪元》】 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 ① “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 “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本文幻想出“宏纪元”与“微纪元”,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展开。③科学与幻想的结合。本文通过对黑白色地球幻想,引起人们对文明的思考,体现了科幻小说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融合之美。
试题解析: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所要求的“科幻小说”“‘科学’与‘幻想’”等词语思考,首先答出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然后既要联系文本,又要联系自己对科幻作品的理解展开分析,切不可脱离题目要求,只谈“科学”或只谈“幻想”。 。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鲁迅《理水(节选)》】《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参考答案:(1)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3)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鲁迅《理水(节选)》】《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试题解析: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可以说, “虚构性” 是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要素。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 《故事新编》 中所追求的“故”事 “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 3. 《失灯影》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实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厚实”体现在:
(1)作者把故事放在历史、民俗的氛围中,使小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灯影村的失落寓示着人们失去纯真的天性,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天真勇敢的少年变成庸俗功利的大人,这一角色有着很强的典型意义。
(4)对灯影村的描写反映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情感真挚而热烈。
“轻灵”体现在:
(1)小说描写的灯影村具有强烈的奇幻色彩,是轻灵飘逸的精神世界。
(2)小说语言平易流畅,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 3. 《失灯影》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实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艺术风格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原文的意思,抓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艺术风格的体现或展现形式。
“厚实”体现在:文章开篇便从历史角度进行讲述,为小说后来的发展赋予了历史内涵;第5-6段,文章刻画了作者在村落与灯影人生活的景象,从侧面体现出作者内心的理想生活;第8段“他长大了,聪明过人, … …因为身在官场,一时忘了灯影” 人物身份的变化引起了角色性格的变化,天真勇敢的少年慢慢变成庸俗功利的大人,使得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具有典型性;灯影村落的消失,其实是在暗示少年纯真这一天性的消失,使得文章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轻灵”体现在:第6段“比如连年迈的白发婆婆高兴了也会扔下拐杖,灵活无比地翻起跟头或跃上树梢” 描述具有强烈的奇幻色彩,也是作者内心轻灵飘逸的精神世界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美)海明威《越野滑雪》】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 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逛思。
试题解析:一般来说,题干表述语越多越长,信息量也就越大,所以从题干中找到答题角度十分必要。就本题而言,答题思维是“判断理论要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根据题干对文章情节安排 “八分之一露在水面”的判断,可梳理文章相关情节,进行回答。而“谈谈效果”,可借助“相似概念”(留白)的置换进行设问,即通过思考“西方这一理论大约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文艺理论?”这一个问题,更好地体会作者情节安排上的“苦心孤诣”。

思路启示
一、从题干中找答题角度
作为一种新题型,其题干表述语往往很多很长。审准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角度十分必要。
例如,2018年全国卷III第6题,要求谈谈“科学”与“幻想”的关系。这其中既有“科学”对“幻想”的作用,也有“幻想”对“科学”的作用,双向关联之后就能得出两个答题角度。
2019年全国I卷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理水》的基本特征,也同样从“故事”的角度看出《理水》基于“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从“新编”的角度赏析作者对于历史故事不同以往的创新讲述方式,最后再评价“故事新编”能够共同达成的艺术效果。
思路启示
二、从小说文体要素中找答题角度
尽管是新题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还是绕不开小说的文体要素,既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手法、语言、读者七大要素,而且每个要素下又可找出多个角度:
如情节,可以有情节的合理性、技巧及作用等角度;人物,可以有主人公自身及其众人关系甚至人物及环境、形象意义等多个角度;手法的角度更多了,如叙事特点、描写技巧及其他抑扬、对比、虚实等手法。
多角度考虑就能不流于套路,而能够在这些惯常的答题模式中找到更精准更切题的作答角度。
思路启示
三、从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积累中找答题角度
那些涉及小说文本自身特性及创作风格的题目,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指向作家作品的群文阅读及整本书阅读理念。如阅读过鲁迅的《故事新编》,面对其中的节选,就会很容易适应这种文风。
散文阅读
关键问题Ⅰ:理解重要词句含义

散文的语言具有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特点,因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成为理解散文丰富情感内蕴的载体,“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也成为高考常见考点。
散文阅读
考查含义的“词语”一般是这几类: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词语;③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④有特殊含义的动态性词语等。
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①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②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③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④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语句。这类语句在文中表现为: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抒情句、哲理句等。
学法指导
对重要词语或重要句子的思考与理解分五步进行:
1. 表层含义。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本义和语境义。
2.深层含义。结合上下文及其本义,分析言下之意。
3.表现手法。从分析手法入手,明确手法特征,还原言外之意。
4.作者情感、态度及观点。从句式、上下文及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等方面,推断是否抒发了情感。
5.对文章结构或主旨的作用。结合句子的位置,深入思考是否有助于表达了主旨。
当然,无论用什么方法答题,一定要注意两点: 一是寻找关键词;二是结合上下文。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 【2017年全国II卷高考题《窗子以外》】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参考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回答本题需在理解语句表层含义的基础上理解其深层含义,感受并表达出语句中蕴含的情感态度。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文中的“窗子”具有双重内涵:一是表层含义,即实指现实生活中的窗户;二是深层含义,如“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等句子中,“窗子”象征人心之间、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隔膜。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2020年高考天津卷之《线条之美》】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鉴赏能力。解题步骤一般为:第一,阅读相关语段,找准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每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或抒发的情感;第三步,先答手法,后作分析,规范写出要点。就本题而言,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句式上则是长短结合,这些艺术手法突出了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也强化了书法家对线条的喜爱之情。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 【2017年全国III卷高考题《我们的裁缝店》】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对此进行赏析。题干中“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将语言风格与“生活”联系起来,提示考生应从这个方面着眼。从文本叙述来看,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采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赏析时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比如对店面的描写,对人物的描写,都以闲谈似的生活语言写出。比如对店面的描写,对人物的描写,都以闲谈似的生活语言写出,这种叙述语言的效果就是亲切自然。对话语言的地域特点富有生活气息,鲜活真实。文本的整体语言风格明快风趣。如请顾客看金鱼,用故意有些夸张的美文似的语言描写了金鱼令人出神的美,落脚却是生意经:“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这不是故作幽默,是从生活本身发现的趣味,率真而不做作。

散文阅读
关键问题Ⅱ:把握散文写作意图

一般来说,散文的主题相对集中,内容呈现与主题之间往往体现出小大、虚实、情理等关联,逻辑则表现为或是写人叙事的过程,或是写景状物的联想,或是思想情感的变化,或是认知的转化,或是哲思的深化。只有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才可能在关照常见含义、作用、概括等题型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答题的完整度和准确性的关键突破。
学法指导
(一)总原则:立足文本,尊重作者,关注读者感受。
(二)具体方案:
1.对象切分:明确散文书写对象(人、事、景、物),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推演。
2.因形悟神: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个及类,发现人、事、景、物背后的人情、精神、思想、文化、历史、价值、审美等。
3.见微知著:关注文本细节处暗示意味,发现重复表达处强调内容或情感,注意总结或过渡词句、结尾部分等。
4.对立统一:发现矛盾处,进行双向推导,更全面更完整思考与作答。
5.联系已知:结合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结合自我的生活或学习经验,适当增加审美方面的鉴赏与评价。
(三)答题语言积累方向
关注文本传达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审美趣味、思想情感、文化积淀、历史传承、生命价值等。
典例分析
含义题:关注文本细节处暗示意味,如总结或过渡词句等
【2017年全国III卷高考题《我们的裁缝店》】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附文】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典例分析
典型示例: 【2017年全国III卷高考题《我们的裁缝店》】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参考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试题解析:本文叙事较为散淡,但还是能够发现情感抒发的痕迹。大体上,讲述完小姑娘的花衬衣,文本从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转入到自我内心的感受,即干裁缝的辛苦,画线句子“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也就出现在这个段落之后。下文则以“是这样的”开头,转回去再写另一个故事。因为有了之前的内心感受的“引导”,读者再读这个“外部事件”就可能会有不同的角度,会思考其“麻烦”“辛苦”之外的东西,那就会意识到“马蹄袖”带来的创造性和喜悦感。由此过渡到文末“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即裁缝生活令人难忘的独特的一面,也就非常自然了。画线句子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透露出的是作者对裁缝生活个中甘苦的评价,不卑不亢,不遮掩谋生的艰辛,不溢美劳动的自得。

典例分析
作用题:关注文本细节处暗示意味,发现重复表达
【江苏2021届高三名校联考《母亲的手》】文章前三段对梦境的描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原文见补充练习)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运用烘托手法,对梦境中景物及其他人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②结构上,引出下文,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手的描绘,由梦境转入实写记忆中母亲的手,过渡自然,也奠定了全文回忆温暖伤感的基调。③艺术效果上,列举倪云林山水画、李白《菩萨蛮》、典型意象雁阵等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元素,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具有诗意的审美意蕴。④主题上,通过梦境中关于母亲的白发、话语、巨手的刻画,暗示了母爱的传统主题。(尽量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典例分析
作用题:关注文本细节处暗示意味,发现重复表达
【江苏2021届高三名校联考《母亲的手》】文章前三段对梦境的描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原文见补充练习)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可主要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几方面思考,并结合文本分析。考生答题时,容易产生两个错误,一是套用答题术语却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之所以出现术语套话,是因为没有读透文本。比如只答“引出下文”“奠定基调”这样的套话。二是常考虑内容、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忽略了艺术效果或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要防止这些失误,须见微知著,推断作者写作意图。可关注文本细节,先找出三个段落中最明显的特点,即出现多个相似相关意象等,这些意象包括对这些意象的铺陈都充满古意,氛围感强,在表达上有古典气质,有诗意之美,有文化内蕴。答题时语言应靠近“文化”“传统”“诗意”“审美”等词意。
典例分析
概括题:发现矛盾处,进行双向推导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建水记(之四)》】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参考答案: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附考生满分示例: ①饮食描写表面上展示的是建水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能体现城市的地方特点;②文中对食客和烧麦的描写,借用了《水浒传》,说明建水人的饮食文化的悠久,蕴含了城市的历史传承;③关于饮食的大量描写恰恰体现了这座城市古今交融的鲜活的精神风貌。
典例分析
概括题:发现矛盾处,进行双向推导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建水记(之四)》】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题目其实是在问,作者记建水城(本不该)为什么却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考生答此题容易词不达意,有难以言传之感。主要在于大部分考生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一定是为了更好地突显建水城的特点,但无法具体说明原因,或者说找不到到位的词语表达出由浅而深的层次。考生可以假设矛盾,进行双向推导,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假设删去这一段,会失去什么,可能会少了关于建水城人的生活习惯的描写,这座城市也就少了人情味烟火气。如加进这一段,关注细节中对食客、食物的铺陈特别提及了《水浒传》,当能感知其饮食和文化与历史的关联,由此更突显这座城市古今和谐交融的特点。